南江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2021-10-14 09:55

 

南府发〔20219

解读《南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各乡镇人民政府、集州街道办事处,县级各部门:

现将《南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南江县人民政府

                      2021108


 

南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第一篇 总体要求···························· 10

第一章 规划背景···················· 10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 10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面临形势······························ 15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7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7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8

第三章 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19

第一节 战略定位·································· 19

第二节 发展目标···································· 20

第二篇 夯实发展基础支撑,提升川渝重要门户战略位势···· 24

第四章 加快交通强县建设································ 24

第一节 畅通外部大通道······························· 24

第二节 完善内部交通网································ 25

第三节 加强智慧交通建设································ 25

第五章 构建安全高效水利综合体系······························· 26

第一节 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26

第二节 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27

第六章 全覆盖构建现代化能源信息体系························· 28

第一节 增强电力保障能力································· 28

第二节 推进清洁能源建设································ 29

第三节 提升信息化水平································ 29

第三篇 厚植生态资源优势,壮大绿色崛起核心增长极········ 30

第七章 突破繁荣全域旅游··································· 31

第一节 做大做强生态旅游······························ 31

第二节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32

第三节 优化旅游软硬环境·································· 33

第八章 释放特色农业倍增效应····························· 34

完善优势特色业体系···························· 35

第二节 培育擦亮农业品牌································ 35

第三节 提升农业保障水平······························· 36

第九章 做大做强绿色生态工业支撑······························· 37

第一节 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 38

第二节 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产业··························· 38

第三节 加快发展食药加工产业··························· 39

第四节 不断提升园区集聚能力··························· 39

第十章 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 41

第一节 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41

第二节 加强生产性服务业配套··························· 41

第三节 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42

第四节 积极发展数字经济································ 43

第四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44

第十一章 大力推动乡村振兴······························· 45

第一节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45

第二节 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45

第三节 扎实推进农村建设····························· 46

第四节 坚持村庄差异化发展···························· 46

第五节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47

第六节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7

第十二章 优化城乡发展空间································ 48

第一节 做强“一心两副”极核·························· 48

第二节 构建“五轴多点”新格局······························ 48

第三节 突出“四区”比较优势··························· 49

第十三章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 49

第一节 推进小县优城建设·································· 49

二节 加快基础设施强弱补短····························· 50

第三节 壮大镇域经济实力······························· 51

第五篇 纵深推进改革开放,激活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52

第十四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52

第一节 深化行政领域改革······························· 52

第二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52

第三节 深化农村领域改革································ 53

第四节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54

第五节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55

第十五章 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格局··························· 55

第一节 全力融入川陕渝发展···························· 55

第二节 加强毗邻区域协同合作···························· 56

第三节 深化东西部协作··································· 56

第六篇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打造山区经济转型升级样板···· 57

第十六章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57

第一节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57

第二节 加强科技创新激励······························· 58

第十七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58

第一节 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 58

第二节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59

第七篇 大力弘扬文化自信,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59

第十八章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59

第一节 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 59

第二节 持续增强文化软实力····························· 60

第十九章 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全面繁荣···························· 61

第一节 大力推动文化惠民······························· 61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61

第八篇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62

第二十章 强化主体功能管控······························ 63

第一节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63

第二节 强化功能空间管控································ 64

第二十一章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64

第一节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64

第二节 完善联防联控机制································· 65

第二十二章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66

第一节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 66

第二节 强化森林防灭火减灾···························· 67

第二十三章 积极践行“两山”理论······························· 68

第一节 加快生态价值转化································ 68

第二节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 69

第三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69

第九篇 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朝着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70

第二十四章 推动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70

第一节 优先促进就业创业································ 70

第二节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71

第三节 加快建设健康南江································ 72

第四节 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 73

第二十五章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74

第一 服务青少年发展··································· 75

第二节 发展妇女儿童事业································ 75

第三节 拓展残疾人发展空间····························· 75

第四节 加强退役军人优抚安抚····························· 76

第五节 积极应对老龄社会································ 76

第十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南江·············· 77

第二十六章 推动法治南江建设····························· 77

第一节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77

第二节 营造公平法治环境······························· 78

第三节  完善依法监督体系······························· 78

第二十七章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79

第一节 善城乡基层组织································ 79

第二节 创新治理方式方法······························· 80

第三节 提升基层治理效率······························· 81

第二十八章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81

第一节 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 81

第二节 强化舆论监督引导·································· 82

第三节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82

第二十九章 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83

第一节 夯实应急管理基础································ 83

第二节 提升应急处理效率································ 84

第三节 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 85

第十一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86

第三十章 强化组织领导······························· 86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86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86

三十一章 强化要素保障··································· 87

第一节 加强人才保障·································· 87

第二节 强化金融支撑································· 87

第三节 优化土地供给·································· 88

第三十二章 推进规划实施································· 88

第一节 健全规划体系···································· 88

第二节 加强政策引导································· 89

第三十三章 推进项目实施··································· 89

第一节 加强项目动态管理································ 90

第二节 建立统筹推进制度······························ 90

第三十四章 强化监督考核································· 90

第一节 健全实施监督机制······························· 90

第二节 建立实施评估机制································ 91

第三节 严格规划目标考核······························ 91

 


南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南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212025)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南江县委关于制定南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及2035年远景目标,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是全县“十四五”时期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总体要求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是南江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五年,是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两山”理论、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融入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市委“六大突破”“六个推进”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发展环境复杂变化、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等风险挑战,开创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县域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四大特色农业、四大新型工业、“4+6”现代服务业加快成势。成功创建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光雾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天府旅游名县,文旅融合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南江黄羊-金银花成功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基本形成以文旅主导、多产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新格局。2018年获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9.82亿元,增长3.1%,居全市第一。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15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4万户8.9万名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全县贫困发生率由15.9%降至020172018连续两年获得全省脱贫攻坚考核“好”的等次,20194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借羊还羊”产业扶贫模式入选全球首批减贫典型案例。“缙南特色产业扶贫”入选全国十大扶贫成效典型案例,南江县被国家发改委表彰为“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

基础设施实现重大突破。巴陕高速全线通车,G244绕城公路、米仓大道、鹿角垭隧道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国省干线、旅游道路、农村公路建设实现量和质双提升,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由“十二五”末的4149公里增加到6291公里,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红鱼洞水库下闸蓄水,金台水库和第二水厂建成投运,县城“双源供水”体系全面形成。完成小水电供区农网改造171个,72%乡镇通上了天然气,100%的乡镇、98%行政村通无线通讯,宽带网络通村率达100%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成功入围国家第三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生态园林县城。县城建成区拓展到2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3.5%。成功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国家级综合示范县、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重大农村改革任务年度推进示范县、双拥工作模范县等。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光雾和谷入选“熊猫健康游·2020年四川森林康养榜样基地”,赤溪镇西厢村入选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正直镇长滩村、赤溪镇西厢村、公山镇桥坝村入选全省首批乡村治理示范村。

改革开放创新推向纵深。农业农村、国资国企、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2016年、2017年被省表彰为贫困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先进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村级建制和村民小组调整优化全面完成。对外开放合作取得新的成效,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400亿大关,成功入列“中国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县”。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培育省级瞪羚企业1家,实现巴中市瞪羚企业培育零的突破。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在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创建中期绩效评估名列全国11位。森林覆盖率达70%,县城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平均达90%以上,在川东北片区排名前5。全县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光雾山镇等4个乡镇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庙梁村等30个村获得省级生态村命名。

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市率先获得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成功创建国家级职成教育示范县,中高考成绩领跑全市。县医院、中医院、保健院成功创建成“三乙”医院,疾控中心成功创建成二级甲等疾控机构,县、乡、村医疗机构达标建设率100%;成功创建成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级免疫规划示范区。成功创办全国首个乡愁文化学院、乡愁图书馆,南江被文旅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五险参保率稳定在97%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水平分别增长46.07%39.2%,赶场敬老院建成投入使用。法治建设步伐加快,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力有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五年攻坚突破、逐梦前行。南江在磨砺淬炼后变得更加坚强,崇廉尚实、遵纪守法、担当有为的干事创业氛围总体形成,政治生态得到全面净化提升,“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同步全面小康胜利在望,南江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专栏“十三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十三五规划目标值

2020实现

(1)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158

139.82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528

同口径196.36

(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2.9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86.6

83.58

(5)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10.3

同口径7.86

(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40

46.2

(7)城镇化率(%)

50

43.5

(8)互联网普及率(%)

100

100

(9)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

25

100

(10)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0.2

0.97

(11)人均受教育年限()

12

12.2

(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7892

35875

(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192

14387

(14)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9120

10812

(15)贫困人口减少(万人)

5.69

8.9

(16)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2.2

1.8

(17)每千人拥有床位数()

4.5

5.6

(18)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

35

35

(1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98

98

(20)养老保险覆盖率(%)

98

98

(21)医疗保险覆盖率(%)

100

100

(22)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85

100

(2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2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达到省要求

达到省要求

(25)森林绿化

森林覆盖率(%)

70.5

70.5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

43.7

(26)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92.85

(27)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达到省要求

达到省要求

(28)县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 其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330

354

(29)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330

达到省市要求

氨氮

9500

二氧化硫

970

氮氧化物

910

第二节“十四五”时期面临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四川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将推动南江经济加快发展。巴中立足市情实际,科学研判新发展阶段形势和特征,大力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持续走好秦巴山区绿色发展之路,擘画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的宏伟蓝图。

今后五年,是南江抢抓国省市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关键期,是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发展内生动能的突破期,也是激活后发优势、在新一轮区域发展中抢占先机的追赶期,动力与压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是国省政策机遇。党中央“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明确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出台《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南江作为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核心区域县,争取政策倾斜具有天然优势,南江发展的战略位势将更加凸显;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以及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等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重大功能平台全面构建,南江发展的战略动能将更加强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南江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在推动绿色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条件下,南江发展的战略支撑将更加有力。二是地理区位机遇。南江地处川陕渝几何中心,是四川出川重要通道,有利于南江加快形成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有利于加快建设川陕渝富硒有机食品供应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承接产业转移。三是资源禀赋机遇。“十四五”时期,国家更加注重生态、文化旅游、新兴工业发展,南江绿色(富硒有机农业)、红色(红军文化)、黑色(石墨等)、金色(红叶)“四色”资源十分丰富,有利于实现南江经济后发赶超、加快发展。

同时,南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基础差、底子薄、欠发达的基本县情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活”现象依旧突出,做大经济体量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压力需要较长时间解决;机制不活、市场不优、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没有根本改变;软硬环境亟待优化,绿色优势还未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人民生活质量总体不高的客观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还有短板弱项,防止返贫任务依然艰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仍将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面向未来,全县上下必须胸怀两个大局,辩证看待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度融入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布局,围绕市委“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和“两主三基、四向发力”总体思路,以“生态立县、文旅强县、和美善治、同步振兴”为实践路径,以时空、产业、理念“三个融入”为主攻方向,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江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推动“十四五”时期南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在党的全面领导下,重点把握好以下要求。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江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县、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整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积极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持续深化拓展时空、产业、理念“三个融入”,深度嵌入国家和区域产业链、价值链。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把发展作为兴县之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价值取向,以发展之举增进民生福祉,以治理之效破解民生难题,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系统观念,增强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不断提升经济竞争能力、市场监管能力、安全生产防范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筑牢现代化建设安全保障。

第三章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战略定位

锚定到二三五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考虑南江发展形势和阶段性特征,统筹短期与长远,兼顾需要与可能,按照产业更旺、城乡更美、生态更优、民生更实、党建更强的要求,突出“文旅康养和种养循环产业”主攻方向,加快建设“三区三地”。

——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积极抢抓巴中纳入全国革命老区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试点的重大历史机遇,践行“走在前列”的南江担当,为决胜乡村振兴、发展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两山”理论实践创新示范区。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不动摇,深化拓展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县建设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果,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加快绿色价值再造,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积极创建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建设城乡基层治理样板区。扎实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村,加快实现“和美善治”。

——建设全国有机富硒食品供给地。高标准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扩面壮大南江黄羊、南江金银花、南江大叶茶、南江核桃等特色农业产业,坚定走产品特色化、生产基地化、品牌高端化道路,争创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

——建设西部绿色生态工业发展新高地。加快石墨等战略新材料全产业链布局,建设“中国西部石墨之都”;持续提升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和冷链产业、新型环保绿色建材产业的市场占有额,走出山区“工业富县”新路子。

——建设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充分发挥光雾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光雾山世界地质公园、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的放大效应,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国旅游休闲城市,打造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旗舰”。

第二节发展目标

展望二三五年,南江将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县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在2025年基础上翻一番。基本建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南江、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文旅强县、教育强县、人才强县、科技强县、质量强县。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全面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改革开放形成新格局,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以建设“生态经济发展高地和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突破,“十四五”时期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力争年均增速6.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5%9%。特色农业蓬勃发展,新型工业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文化旅游实现更高水平的深度融合,具有南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科技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科技创新贡献持续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基础建设实现新跨越。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加快建成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区位交通优势进一步提升。水利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健全。以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为重点的新能源有效开发,以5G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跟上时代步伐,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能源等应用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改革开放迸发新活力。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明显增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营商环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区域协同不断升级,经济、文化、旅游三大开放合作平台区域影响力、要素吸附力显著提升,在更广范围、更深层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

社会文明实现新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文明风尚更加浓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红色文化、米仓文化和民俗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新提升。生态建设投入和生态经济产值持续提高。国土空间布局和开发利用更加科学有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个振兴”全面实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明显加强,基础设施短板基本补齐,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农村改革系统集成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释放。

民生保障达到新高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全民健康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得到更好满足。

治理效能取得新成效。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更高水平的法治南江平安南江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专栏2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2020

2025

预期目标

年均增长或累计数

属性

经济

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3.1

6.5

>6.5

预期性

2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2.9

8.5

8.5

预期性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3.2

9

9

预期性

4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6

预期性

5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3.5

52

 

预期性

 

创新

驱动

6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15

20

预期性

7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0.2

1

预期性

8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1.15

1.3

预期性

9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达到市要求

预期性

民生

福祉

1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7.4

>8

预期性

11

城镇调查失业率(%)

4.4

6

预期性

12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2

11

约束性

13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1.8

2.5

0.14

预期性

14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7以上

>98

预期性

15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0.38

2

预期性

16

人均预期寿命()

77.9

78.5

[0.6]

预期性

绿色

生态

17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6.4

1

[5]

约束性

18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3

约束性

19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5

>95

约束性

20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21

森林覆盖率(%)

67.24

69

[1.76]

约束性

安全

保障

22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39.2

39.8

[0.6]

约束性

23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亿吨标准煤)

达到上级要求

约束性

注:1.[]内为5年累计数。2.约束性以省市要求为目标。

第二篇 夯实发展基础支撑,提升川渝重要门户战略位势

坚持基础优先取向,聚焦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点领域,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第四章加快交通强县建设

以建设交通强县为目标,科学编制交通规划,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和增强交通区位优势。

第一节 畅通外部大通道

依托北向东向出川大通道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和关中经济区交通网络,努力建设川陕渝结合部现代立体交通枢纽。加快推动形成纵贯南北、联接东西的铁路通道,聚力推动汉巴南铁路巴中至汉中段、广巴铁路扩能改造,打通成渝西“1.5小时通勤圈”。争取将南江经苍溪至盐亭、南江至通江至万源、阆苍高速连接至南江县等重大项目“十四五”期间加快前期,尽快开工建设,全面打造南江县至成渝西3小时、至汉广1.5小时交通网。积极争取银渝高铁路线经南江至重庆线路、延安—西安—汉中—南江—巴中—广安—重庆—遵义—百色的红色铁路大通道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争取绵阳—巴中—南江—汉中—西安货运快速铁路、西成铁路朝天站—汉巴南铁路南江站—襄渝铁路万源站—渝西铁路樊哙站秦巴山地线纳入国省市“十四五”专项规划。大力推进空中大通道建设,加快通用机场、恩阳机场至长赤连接线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直升机停机坪,进一步打通旅游快捷通道。

第二节 完善内部交通网

聚焦县域内外交通衔接、城乡路网升级和产业交通建设,全力畅通县域交通大动脉。优化过境公路布局,完善县域交通与巴陕高速、G244和过境省道等对外交通的衔接,畅通枢纽集疏运网络。着力提升国省干线,加快建成米仓大道、鹿角垭隧道等重大项目。紧紧围绕“四好农村路”建设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注重农村公路与旅游、产业、文化、生态深度融合,推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协调发展。批次实施县乡道路升级改造、红色旅游路、产业路建设,持续完善交通配套及安防设施,有序推进农村公路进村入户,织密县乡交通网络,建设县城到重点乡镇、乡镇到所辖建制村两个“半小时”交通圈,争创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第三节 加强智慧交通建设

以满足公众安全便捷出行为目标,加强高效便捷、绿色环保、智能安全的智慧交通建设。构建以铁路、公路为主的快速城际客运网络,提升旅游客运水平,完善公共客运服务。提升交通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多种运输方式间协调联动。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安全监管,提升综合运输安全应急保障水平。

专栏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机场:争取启动南江通用机场建设。

铁路:广巴铁路扩能改造、新建汉巴南铁路南江县至巴中段、巴汉货运铁路南江段等。

高速公路:新建南江至盐亭高速公路等。

干线公路:新建G244线巴中市南江县光雾山镇绕镇段、恩阳机场至长赤快速通道、省道301线桃园至娄子段调整至上两至坪河段、改建省道408线关田至南江段等。

农村公路:县乡道升级改造、新建建制村联网路、村内通组路(入户路)、旅游公路、配套服务及安防设施等。

码头渡口改造:改建庄子山码头、夏家沟渡口、井坝水库渡口等。

第五章 构建安全高效水利综合体系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全面落实水利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工作总基调,坚持人水和谐发展理念,积极践行“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统筹治理”治水新思路,重点围绕民生水利、生态水利、智慧水利三个方向,着力构建安全高效水利综合体系

第一节 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结合流域系统整治、水生态保护修复、水资源综合利用,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建成红鱼洞、官房沟等大中型水库和汇田河、杨家沟等重点水源工程,长效提升蓄、引、水总量。有序推进高桥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开工建设。实施县城城区、下两、沙河等重点场镇、村落堤防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完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逐步实现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全覆盖。

第二节 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体系、完善的防洪保安体系和城乡供排水体系,有效的水环境保护体系和科学统一信息智慧化的水利管理体系,奠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水利基础。实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60%;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0立方米,工业用水计量率为100%;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2亿立方米,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1.5亿立方米以内;建立健全400个村(社区)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城乡供水保证率达98%以上,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5%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完成1座大型水库建设,力争开工1座大型防洪控制性水库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中小型水库建设,力争开工4座。实施中小型水库灌区渠系配套改造项目,持续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强化运行管护。加快县域河流堤防建设,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综合治理10公里。初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100%,推进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实施水美新村20;积极创建国家级或省级水利风景区1个

专栏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大型水库建设:完成红鱼洞水库工程建设,力争开工建设高桥水库。

中小型水库建设:开工建设官房沟、汇田河、杨家沟、群力水库工程。加快推进虎跳沟、魏家沟、坳盘窝、玉泉水库前期工作,尽可能早开工建设。

流域综合治理建设: 谋划南江河、恩阳河、神潭河3条河流堤防、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防治等项目,实施城区及下两等重点场镇堤防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建成一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加快实施第二批乡镇供水工程,扩建熊包梁供水工程,新建关坝、虎跳沟等供水工程,持续配套完善供水管网工程。

其他重点水利项目建设:规划县城区备用水源水库,建成红鱼洞水库灌区工程、续建配套玉堂水库和井坝水库灌区,加强病险塘库和小型灌溉渠系等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山洪灾害非工程性措施建设、系统能力建设,构建智能智慧化管理体系,积极争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程维修养护、水土保持流失治理等项目,积极创建红鱼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水美新村”建设。

第六章 全覆盖构建现代化能源信息体系

强化电力、天然气双能源保障,着力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化能源信息体系。

第一节 增强电力保障能力

加快推进电站、电网和充电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供电安全保障能力。积极争取500KV220KV变电站建设,新建110千伏变电站4座、35千伏变电站5座,增强电网电能输入能力,提升电网的供电可靠性,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用电负荷增大的需求。加快完善提升城乡配电网,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现农村供电全覆盖、电网结构明显增强、供电质量极大改善和民生供电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确保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户均配变容量达到国家农村电网供电标准。完善充电设施建设,鼓励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第二节 推进清洁能源建设

重点完善城乡燃气基础设施,构筑城乡燃气协调发展格局,强化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保障。加快发展城镇燃气,建成LNG加气站2座。加快全域天然气输气管网一体化建设,合理规划输配管网和站点,重点拓展长输管道沿线乡镇、黄金新城以及东榆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大型居住区等燃气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县城、32个乡镇(街道)和重要产业园区100%供气,乡镇级中心村及聚居点天然气管道全覆盖。有序推进光伏发电、沼气、风能等清洁能源建设,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努力创建国省级清洁能源示范县。

第三节提升信息化水平

加快推进通信设施升级和5G拓展应用,强化信息安全保障,构建泛在、高速、融合、安全的通信体系。抢抓第五代移动通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基建项目投资机遇,补齐城乡通信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提升通信服务能力。完善光纤宽带网络、新型无线宽带城域网建设,积极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 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卫星通信等,大力推进 “三网”融合。推动移动通信网络升级5G,扩大高速无线局域网覆盖范围。强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强化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支撑,推动物联网在城市管理、生态监管等领域广泛应用。健全公众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增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维护重要数据源和个人数据隐私安全。

专栏能源信息重点工程

通信网络工程:提升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水平,一期新建县城5G基站400座;二期在长赤、正直、光雾山等地新建5G基站200座;三期对其他乡镇新建5G基站600座。

电力重点工程:启动500KV变电站前期工作,争取实施通江-南江220KV变电站,新建110千伏变电站4座、35千伏变电站5座,10KV中压线路、农村薄弱地区电网升级改造,有序推进水电开发。

天然气工程:新建天然气供气管道1000公里、城市储配气缸站1座、LNG2个等。

新能源工程:新建充电桩600个。开工建设九龙湖水电开发等项目、实施“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和50-100立方米小型沼气工程、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等。

智慧城市建设:智能交通、智慧地下管网、智慧市政、防灾减灾、产权交易、数字化城市管理与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等。

信息惠民工程: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数字民政等。

“互联网+”行动:“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服务业”“互联网+农业”等。

第三篇厚植生态资源优势,壮大绿色崛起核心增长极

立足南江生态绿色资源优势,旗帜鲜明突出文旅康养第一产业,探索“两山”转化有效路径,做大全域生态旅游、做优特色有机农业、做强绿色工业支撑,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加速推动南江绿色崛起。

第七章突破繁荣全域旅游

坚持“全域、全景、全民、全时”导向,推进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锚定“2585”目标,力争2年内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5年内创成中国旅游休闲城市,8年内建成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实现全县接待游客达到2000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200亿元,“十四五”期间文旅康养产业对GDP贡献率达50%以上。

第一节 做大做强生态旅游

围绕建设“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全面提升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光雾山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承载能力、服务品质,大力发展四季旅游,衍生发展森林康养、休闲度假、中医药养生、研学文创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健康养生、体育赛事、巴山温带植物园科普旅游等产业集群协同毗邻区域抱团发展,共建天府旅游名县川东北联盟。依托“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优质资源,探索与通江共建“文旅康养示范区”,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发展大格局。梯次打造断渠、北极、皇柏林、小巫峡等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科学规划十八月潭、神门、九龙山等旅游资源开发。重点推进光雾和谷、米仓山国家森林康养基地项目建设,加快建设省市级康养基地及一批精品康养点位;优先推进关坝、桥亭等重要交通线路上的生态康养医养基地建设,着力增加过境夜宿南江的旅游人数。协调成渝开通至巴中“光雾山红叶号”旅游专列,合力加大宣传营销,扩大南江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力争2025年内光雾山-诺水河成功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争创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森林康养基地、体育旅游示范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加快建成国内一流、享誉世界的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构建“一城四区”格局,建设“米仓古道第一城”,建设“大光雾”生态旅游示范区、“大集州”文旅消费集聚区、“大北极”农旅融合示范区、“大云顶”乡村旅游示范区。以生态旅游为引领、以融合发展为路径构,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建全全域泛旅游产业体系。塑造“山水、城市、乡村、文化”四张名片,擦亮“山水、洞天、红色、人文、康养”五张金字招牌,打造“古道画廊,山水南江”全域旅游品牌。大力推动“文旅+”“+文旅”融合发展,依托巴中全国第二大苏区历史地位,整合中国唯一有建制工农红军妇女武装始建地及其他革命遗址等特有红色文化资源,加力推进米仓古道纳入古蜀道申报世界“双遗产”,以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川陕片区红色文化公园等新发展格局为契机,巩固拓展“成渝西”主体市场,深度融入“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文旅大市场,建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先行区。着力推进“城镇+旅游”融合发展,按照旅游城镇标准,提升城镇环境形象,完善城镇集散功能,丰富城镇文旅内涵,做优精品线路,开发文旅嘉年华活动。加快推进“水利+旅游”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库区生态修复和移民新村建设,打造一批库区休闲度假旅游营地。坚持“景城一体、景镇一体、景村一体、景民一体”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持续放大云顶茶乡、七彩长滩、醉美玉湖、植梦西厢、花海百坪等示范带动效应,发展田园观光、休闲度假、农耕文化体验教育等多形式农旅产业,推进中国·南江现代农业产业主题公园、南江核桃农旅融合现代产业园、“秦巴药谷”等“秦巴特色”富硒有机谷及农旅示范()区建设,全域打造一批精品民宿,形成乡村旅游星罗棋布、百花齐放之态。

第三节 优化旅游软硬环境

坚定不移走大众旅游、智慧旅游、研学旅游和内涵发展之路,优化旅游公共设施布局,不断提标准、优服务、促规范,推动南江旅游高质量发展。创新旅游服务供给,打造一批旅游拳头产品,招引一批文旅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五星级高端度假酒店,推动旅游由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建设系列“天府旅游名牌”,培养一批名镇、名村、名宿、名导,推出一批名品、美食。着力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畅通与成都、重庆、汉中衔接的快速通道,优化县域旅游路网,改造提升县城连接全域重点旅游节点道路,推进光雾山等重点景区道路客货分流。加快建设提升县城游客集散中心、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旅游服务等重要场所标识标牌。美化高速出口、城市广场等,设计地标建筑、农村新居、景区设施等凸显南江文化符号。规划全域旅游旅游巴士等公共交通专线,重点美化旅游专线和自驾游精品线路。以人为本配套人性化服务,完善提升客运站、游客中心配套设施和旅游度假康养地食住行玩配套服务。加强应急安全保障,配备公共应急救援设施及物品,整合消防、医疗、直升机俱乐部等资源,完善应急救援预案。

专栏文旅重大工程

旅游公路建设:改造提升旅游公路。G244线光雾山景区过境段改线及美化提升,南江沙坝至仪陇柳垭南江段、桃园至感灵寺、玉泉至大坝、断渠至小巫峡等景区道路提升,长赤红色旅游公路提升,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建设等。

重点景区开发:神门景区、十八月潭景区、小巫峡景区、红鱼湖·九龙山景区、断渠景区等景区开发。

文旅康养产业:推进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文旅康养产业开发。米仓道保护展示工程,不可移动文物安防建设,南江县城及周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建设,一轴四区红色旅游开发建设,关坝特色旅游镇、大坝国际旅游度假康养城、光雾山疗养度假中心及旅游应急救援中心等环光雾山康养旅游综合开发,北极羊旅康养区、云顶茶乡养生区、米仓古道下两驿站、玉湖长滩-云顶茶乡乡村旅游等全域旅游综合开发,巴山夜雨文旅综合体、巴山背二歌主题文化产业集群、光雾山国学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文旅配套设施建设:游客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和老街修缮等。南江县城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塔子山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红塔新区特色街改建工程,下两老街修缮保护工程等。

林旅融合项目:南江县国家自然遗产地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

第八章 释放特色农业倍增效应

按照“产业园区化、生产基地化、品牌高端化”思路,集中力量壮大优势特色农业,推动种养循环产业发展,推进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擦亮富硒、有机、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建成全国富硒农业示范基地及富硒食品供给地。

完善优势特色业体系

围绕南江黄羊、核桃、茶叶、金银花、粮油等优势特色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专业化和发展现代化,构建现代优势特色农业体系。采用“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社+农户”“生产大户+专合社+家庭农场”等方式,加快推进以个体农户为主的小农经济向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调整优化北部山区、中部低山丘区和南部地区农业生产布局,科学引导毗邻区域集中连片发展,重点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种养,加快建设有机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力推行标准化种植、机械化生产、种养结合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高标准建成南江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创建以南江大叶茶、核桃为主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努力建成国家级肉羊核心育种基地、秦巴山区最大核桃产业基地、全国知名富硒茶、粮油和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全面完成蓝润100万头优质生猪养殖基地项目建设,构建完善优势特色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引进成渝地区优质农业企业合作共建农业产业基地、精深加工园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

第二节 培育擦亮农业品牌

加强品牌认证和宣介,着重凸显富硒、有机、绿色、生态核心价值,多措并举提高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培育“南江黄羊”“南江金银花”“南江大叶茶”“南江核桃”“南江翡翠米”等主打品牌,加强“三品一标”、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四川省著名商标、生态原产地产品等申请和认证,力争南江金银花成功入选《中国药典》,创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等,提升“秦巴有机谷”品牌效应。通过规模效应提高品牌影响力,依托南江黄羊育种,整合秦巴山区肉羊资源,大力发展肉羊集散和出口贸易,打造“国际羊都”。通过产业融合扩大品牌知名度,借助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宣介南江富硒食品,结合康养、医养等产业打造“秦巴药谷”。构建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综合应用传统渠道、新兴媒介提高市场占有率,推动农业企业与成渝地区开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推动南江品牌走向全国,借助成渝等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展会贸易平台,融入一带一路、走出国门。

第三节 提升农业保障水平

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一站式”服务配套,加强良田、科技、人才、信息等优质生产要素供给和安全保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发展质量。加快推进农村农业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与冬囤水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推行测图配方施肥、轮作休耕等提升耕地质量,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全程绿色防控试点等项目,提升科学种田整体水平。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山丘区“五小水利”、田间渠系配套等。加大农业科技支撑,搭建农技推广服务平台,提高职业农民素质。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建设农情采集监测平台。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机制,增强农业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农业投入品、产出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产品安全认证、食品质量溯源体系。

专栏特色有机农业重大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实施田网工程、渠网工程、路网工程、地力建设、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等。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公山镇、关门镇、兴马镇、大河镇、石滩镇、高桥镇、仁和镇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基地建设、加工物流、市场品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建设项目。

现代粮油产业园:建设粮油繁育生产基地和加工储运中心。建设1000亩优质水稻品种繁育基地、5万亩高标农田、5万亩优质高效水稻生产基地、5万亩油菜生产基地、5万亩“五良”配套粮油示范片等,以及优质粮油加工、藏储、运销中心。

南江县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下两镇、云顶镇长赤镇等茶叶农旅产业园建设。推进基地建设、加工物流、市场品牌、景区设施、产业融合等项目建设。

南江县核桃现代产业园区建设:正直镇、光雾山镇等核桃产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培育、林农套种养、农旅融合等项目建设。

水生态项目:推广冬囤水田建设。

第九章做大做强绿色生态工业支撑

坚定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引导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建材、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新兴工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力争2025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30亿元,打造西部绿色工业发展新高地。

第一节 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

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南江高品质石墨矿产资源禀赋,坚持高端引领、集群集聚、成链发展,长远谋划、统筹推进,加快建设“中国西部石墨之都”。扎实推进前期准备工作,结合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定位产业方向。探索“南江(成都)研发中心+南江开采加工产业园+巴中经开区精深加工基地”飞地模式,整合科技、人才、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建设总部经济带,全产业链发展石墨产业,建设国家级战略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鑫展望集团石墨生产线项目投产达效,推动关联产业协作配套,形成石墨“高精尖”产业集聚效应。强化创新驱动,以发展高端产业和推进产业链高端为目标,研究石墨矿产的高价值应用,加强与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知名院校和业界专家合作,加快推进产业技术攻关。强化基本要素保障,探索政企合作设立产业发展基金,规划预留产业发展用地。大力培育石墨产业高新企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吸引协同配套产业集聚,加快形成新能源储能材料、汽车动力电池、高精尖装备防腐涂料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

第二节 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产业

发挥丰富矿产资源优势,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坚持节能环保和提质增效并重,整合提升传统建材产业,大力发展新型环保绿色建材产业。强化生态环保监测监督,升级优化生产线,加强生产、环境安全保障。支持水泥生产和垃圾焚烧发电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探索推广更多节能环保生产方式和经验。强化科技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支撑,科学规划、有序开采霞石等矿产资源,推动高新技术普遍应用和绿色建材精深加工,延长建材产业链。瞄准国内外高端建材市场,主动对接欧美建材环保要求,提升建材产品质量标准。延链展链拓展产品范围,加快壮大产业规模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三节加快发展食药加工产业

对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健康生活需要,推进一二产业深度融合,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奠定健康产业基础。巩固翡翠米、食用油等优质粮油生产加工,大力开发南江黄羊肉系列、核桃系列、富硒茶、富硒山泉水等休闲食品、饮品、保健品和高端产品。以南江黄羊肉加工为基础,面向秦巴山区扩大肉羊加工规模,拓展生猪等禽畜鱼肉加工,加快建设西部地区特色肉畜加工基地。提升金银花、杜仲、铁皮石斛等道地药材精深加工,开发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中药提取物、中药日化品、保健食品和保健饮料等产品。探索整合巴中道地药材资源,壮大道地药材精深加工产业规模,合作共建“秦巴药谷”,并与医养等健康产业形成良性互动。

第四节不断提升园区集聚能力

加快推动东榆工业园建设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基础配套,发展循环经济,尽快形成绿色生态工业百亿产业集群,努力创建省级开发区。进一步明确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加快发展工业园核心区,尽快建成绿色食品饮料加工、道地药材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三大基地。有序推进坪河新材料产业区和乐坝中小企业集中区建设,招引培育龙头企业,吸附中小配套企业集聚,加快建成绿色建材精深加工基地,科学布局石墨产业园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快推动广东高文集团南深产业园、蓝润集团饲料和有机肥加工生产线、新兴矿业公司霞石生产线等项目。加快完善园区道路、水电气等基本生产要素配置,探索“以园招商,以商建园”模式招引社会资本提前进入,政企共同推进园区建设发展进程。以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为目标,积极探索建设循环产业园。

专栏绿色工业重大工程

石墨产业:石墨原矿采选和精深加工等。尖山150T/a石墨原矿采选生产线建设,石墨负极材料生产线建设,石墨增碳剂项目生产线建设,高碳石墨生产线建设,高纯石墨生产线建设,石墨烯粉体生产线建设,石墨烯重防腐涂料生产线建设,石墨纸(导热膜)生产线建设,高性能碳石墨制品生产线建设等。

新能源产业:新能源电池生产及充电设施建设等。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建设,新能源汽车高性能动力电池生产线建设,充电桩生产制造项目等。

绿色建材产业:绿色建材精深加工等。霞石新材料生产线建设,石材产业集中区建设,建筑骨料(砂石)加工项目,建筑装饰石材精深加工建设项目等。

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食药农产品精深加工。中药材精深加工项目,有机饮品加工项目,屠宰加工项目等。

东榆工业园: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新建产业道路、配电设施、自来水管网、通讯网络管网、雨污综合管网、标准化厂房、停车场、排洪渠、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点和垃圾中转站、公厕、取水泵站和高位水池、废旧电池处理站等。

乐坝特色产业集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新建产业道路5公里,电力、绿化、雨水等综合管网10公里,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处,新建配电设施10处,建110KV变电站1座。

循环经济项目:废物垃圾综合开发利用、污泥综合利用等项目。

第十章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配套,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等新经济业态,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有机统一。

第一节 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构建具有南江特色优势的“4+6”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加快壮大旅游业、商贸物流业、文化创意业、康养四大现代服务业,同步推进金融、科技信息、人力资源、商务会展、餐饮品牌、居民服务等成长型服务业发展,持续实施服务业“30工程”、企业培育“双百计划”,助力巴中争创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深入推动服务业开放发展,积极承接成渝地区优质服务业产业转移,提升通道服务水平,在成都、重庆、西安等地推广“南江黄羊大酒店”品牌,让南江黄羊餐饮品牌融入成渝餐桌。

第二节 加强生产性服务业配套

结合南江绿色产业体系和地理区位,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努力建成川东北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持续强化金融等其他生产性服务支撑。主动融入巴中市“两园区五中心多节点”物流格局,持续培育壮大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大件运输等专业化物流发展,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以县城、旅游城镇和重要节点乡镇为重点,完善物流集散中心、配送中心节点网络,加快建设中农联·川陕农产品集散中心。提升川陕物流集散中心服务功能,优化物流功能布局,完善物流仓储等配套设施。整合物流信息平台,促进企业物流网络、电子商务网络和快递配送网络一体化协同发展。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地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健康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在严控风险的基础上,创新保险、债券、信贷等金融产品,加大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持力度,努力创建国家级绿色普惠金融示范县。鼓励发展科技信息、人力资源等服务业,加快完善生产性服务配套。

第三节 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坚持提升城市功能与服务能级相结合、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相结合,推动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养生养老等新兴服务,努力建成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典型示范。加快建设南江义乌商品批发城等城市商业综合体,布局完善宏帆广场、红塔新区、黄金新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改造提升城市中心广场和传统商业街区,激活红叶广场,重点打造宏帆广场商务核心区和宏帆广场南江味道特色街、集州仿古特色步行街、春场坝滨河路夜市、上下河街等特色街区,繁荣“夜间经济”。鼓励发展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美容健身、学习教育等多种服务业态,培育发展连锁服务品牌。规范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经营,强化卫生、安全保障,服务全域旅游完善高中低档合理搭配的食宿网络。结合生态旅游、道地药材等发展健康产业,建设康养产业商务区,推动康养、医养、养老融合发展,丰富养生保健、中医药调理、康复疗养、老年护理等服务品类。

第四节 积极发展数字经济

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扩大信息服务领域,探索发展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培植经济增长新动能。深入推动“互联网+电商+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推进政务信息、旅游交通、便民服务、教育医疗等行业大数据应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加快布局打造数字产业集聚区。推动数字产业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发展“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零售”等。支持数字技术对传统生产提效赋能,推动产业数据化、数字产业化、园区智能化“三化融合”,鼓励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加快推动黄羊交易中心由生产企业销售信息平台向第三方期货交易平台升级,强化技术支撑和专业引领,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深度,充分对接西部禽畜供应和全国需求市场,努力打造国家级的西部禽畜期货交易中心。抢抓新基建建设机遇,积极招引通讯运营商、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商等行业龙头,开展基于5G技术的产品研发、服务创新及综合应用示范等。

专栏现代服务业重大工程

冷链物流:建设南江明月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和公山镇南江工业园区冷链物流中心,新建速冻冷藏库、包装库,购置搬运车辆和冷冻藏运输车辆,购置安装温湿度实时监控系统,购置填充、封口、真空包装、杀菌、清洗等设备,新建园区环保治理配套设施,铺设供水及污水管网,建设综合性信息管理平台等。

城市商业综合体:续建义乌商品批发城,建设义乌小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特色街区、步行街区、文旅主题公园、电子商务园区、仓储区、文化广场、星级酒店等。

农产品集散中心:新建中农联•川陕农产品集散中心,建设现代农产品细化分类交易区、电商中心、冷链物流仓库、农产品检验检疫中心、农旅文化体验街区、生活服务性配套商业区等。

农村电商、物流:提升完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农村电商“升级版”打造,提升县级公共电商服务中心、乡镇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和电商扶贫示范基地及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基地等。新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节点,购置物流配送车辆等设施设备。

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农商互联企业,配备预冷、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温度监控等农产品供应链设施设备。

家政服务中心:新建集培训、服务、信息管理及服务设备等一体的家政服务中心。

县城智能快件箱建设:建设县城小区家庭用户和单位职工急速存取、自助寄件、物品暂存及配套设施设备等。

第四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重构“1+2+5+N”县域发展新版图,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第十一章 大力推动乡村振兴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五条区域性交通廊道,分类有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第一节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及时做好已脱贫群众和其他相对贫困群众的监测和帮扶。建立脱贫成效巩固提升监测机制,拓展扶贫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加强相对贫困人口动态管理,重点关注脱贫不稳定人口与边缘易致贫人口,切实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不断筑牢返贫防线。强化数据共享共用,构建扶贫开发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确保系统和数据安全。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完善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增收产业配套。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解决相对贫困的内生动力,推动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贫困群众实用型技能培训,实现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就业。

 第二节 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内容接续、政策对接、工作衔接,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建立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公共服务设施营运、扶贫产业持续带贫益贫机制。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大力发展村级特色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健全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进机制,努力拓宽增收渠道,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用好东西部协作、香港各界扶贫促进会、中国工商银行、市场监管局、社会力量参与等帮扶资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扎实推进农村建设

全面完成乡村振兴“1+6+N”专项规划,梯次分级创建乡村振兴先进镇、示范村,争创国家级乡村振兴先进县。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探索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分步分类推进城乡结合部、中心村、聚居点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田网、渠网、路网、观光网、服务网、信息化网和设施用地网“七网”配套建设,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开展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行动,大力实施村庄改造保护提升工程,加强农村院落整治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完善农村环保设施,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机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坚持村庄差异化发展

坚持各类型村庄因地制宜、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推动生态、形态、业态、文态同步提升,打造具有川东北农耕特色的特色名镇名村、休闲乡村、农耕文化博物馆。城郊融合类村庄重点推进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综合配套,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产业提升型村庄有序推进改造提升,积极推进中心村和聚居点建设,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创新“产业融合模式”和多种农业经营模式,加快形成主导特色产业,促进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等资源聚集。特色保护型村庄科学推进旧村保护和改造提升,切实保护传统村落的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良性互促机制。搬迁撤并型村庄在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基础上,结合生态建设、防灾减灾和扶贫开发,依法进行行政村调整,逐步推进梯级和整村移民。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坚持产村相融,推动农文、农旅、农商融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依托南江黄羊美食节、巴中·云顶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促进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土地流转潜力、金融保险潜力、社会资本潜力,引导农户通过转包、入股、租赁、互换等方式将土地向专业组织流转,通过多元化经营、多维度发展最大限度激发土地潜力。推行回引业主、规范专合、培育龙头、发展电商等四种模式,培育具有一定基础、辐射带动强的龙头企业。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服务主体和发展职业农民。加快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新型服务主体,积极发展代耕代种、代收代储、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等服务组织,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利用移动互联服务、在线信息技术咨询等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在线教育培训,加快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第十二章优化城乡发展空间

以中心城区发展极核引领、交通干线沿轴为带动、多个魅力景观区和发展片区为支撑,持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建设“1+2+5+N”县域发展新版图。

第一节 做强“一心两副”极核

坚持产城一体、文城一体、景城一体,做强南江县城主城核心。以黄金新城、红塔新区和断渠片区建设为重点,抓好县城新区建设;以大堂坝、春场坝、沙溪坝棚户区改造为重点,推进旧城更新,把南江县城建成县域核心和巴中副中心城市。发挥长赤镇、光雾山镇作为人口和产业集聚地的重要作用,构建辐射带动力强、优势突出的经济发展带,形成两个县域副中心,通过各类生产、生活要素向南江县城、县域副中心聚集,提升集聚和辐射能力。

第二节构建五轴多点新格局 

以巴汉高速城镇发展为主轴,正直—下两—大河—赶场—神门、赶场—集州—坪河、候家—天池—长赤—关门—大河、光雾山—关坝—神门—贵民城镇发展副轴,大力发展大河、正直、关坝、赶场等重点乡镇,改造提升一般乡镇,以劳动力的异地城镇化,带动其家眷向镇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构建轴向带动、多点支撑城镇发展新格局。

第三节突出四区比较优势

坚持“中强南聚,北保东优”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做强中部地区,持续增强中部地区产业聚集、人口承载能力,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辐射能力,强化巴陕高速城镇发展轴,构建重要经济增长空间。加强南部地区聚集能力,以南部长赤、正直、下两、沙河为节点,积极打造南部特色农业商贸功能区,推动发展现代物流、社区商业,大力培育小城镇增长极强化北部地区生态保护发展,以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片区为重点,统筹山水林田系统治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发展生态休闲康养、文化旅游、生物基因科考等。持续优化东部农业、林业结构,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供给体系整体质量和效率,建成有影响力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有机食品基地。

第十三章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积极完善市政公用设施,提升市政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风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彰显南江文化品位,打造具有秦巴山区特色的“最美县域”。

第一节 推进小县优城建设

实施“小县优城”提升行动,拓展城市功能,突出高品质宜居宜业宜游,将幸福组团纳入县城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将流坝组团、赶场组团纳入县城功能辐射区,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统筹国家园林县城、公园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围绕建成米仓古道历史文化名城,全面提升县城古建八景,把县城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整体打造。全面提升三台山公园、红光山公园、双拥公园品质,新建湿地公园至琉璃寺廊桥、几水大桥等,建成城市绿道体系。以大堂坝、春场坝、南磷路等多个片区为重点,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加快棚户区改造和背街小巷整治,全面提升城市风貌。

第二节 加快基础设施强弱补短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促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优化城镇交通体系,打通县城与东西绕城连接线。完善生活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农贸市场、公共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创新发展“红色物业”,创建“洁美小区”。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改造县域范围内河道、完善雨水排放、消纳和利用系统,增强城市防洪排涝、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开发利用,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启动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高城市地下管网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规划智能基础设计,构建统一的网络数据和安全基础设施,加强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施建设的服务,提高对现有数据资源整合利用的水平,推进城市精准治理,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三节 壮大镇域经济实力

持续深化国家重点镇和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加强城镇管理和完善基础设施,着力产城融合壮大县域经济。沿米仓大道,规划建设光雾和谷、神门、贵民等生态旅游型镇;依托创建国家现代产业园,规划建设公山、关门、石滩、大河、兴马、高桥、仁和等产业集聚镇;梯次建成一批历史文化、商贸集散镇。加强城管和环卫等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城镇管理优质服务水平,着力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加强“路、水、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休闲娱乐”等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的吸纳和聚集能力。大力实施产业化和城镇化整合互进战略,促进产城一体、产城融合发展。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企业落户,做大做强服务业,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增强小城镇聚集力,扩大城镇人口数量。

专栏10  统筹县乡重点工程

智慧城市改建项目:提升智慧城市水平,构建以“三网”为基本构架的电子政务平台、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文化、平安城市、电商信息建设及云计算应用、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环保、食品公共安全平台建设、保障体系等。

市政设施升级改造项目:改善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新建县城黄金片区、幸福新区、朝阳片区和北部片区停车场;实施城市政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实施道路修护、景观亮化、牌匾改造及楼体美化等。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提升社区居民生活便利度和幸福指数,包括建设断渠养老休闲中心和集州街道社会福利中心等。

特色城镇建设:建设光雾和谷、神门等生态旅游镇,公山、关门、石滩、大河、兴马、高桥、仁和等产业集聚镇。

第五篇 纵深推进改革开放,激活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

第十四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激发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动能。

第一节 深化行政领域改革

持续优化行政服务和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完善政府职责体系,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解决部门职责交叉和职责分散问题。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围绕减程序、减时限、减费用,进一步清理、 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严格控制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规范并逐步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进一步优化并公开审批流程、压缩并明确审批时限,约束自由裁量权。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在项目投资审批等领域推行承诺制。优化“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政务服务,健全完善“好差评”机制,推动营商环境向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转变,增强发展环境吸引力和竞争力,打造区域要素集聚高地。

第二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持续深化财税、金融、投融资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政府财税体制改革,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构建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加强财税法治建设,加大财政政务公开力度,深入打造“阳光预算”制度。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预算管理,推行政府性债务年度计划管理,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和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将政府性债务纳入任期审计和政绩考核。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对接并引进一批成渝地区银行、保险、证券期货、融资担保等金融机构在南江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合理调配信贷资源、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精简投资审批事项,建立公开、公平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政府项目投融资模式多元化,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逐步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

第三节 深化农村领域改革

积极争取全国推进的农村改革试点,聚焦农村产权制度、金融体制和经营体系等,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巩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化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等登记颁证。进一步健全农村产权交易,产权保护和产权纠纷调处体系,在土地综合整治、产权流转和农村土地征收中维护各类农村产权权益。深化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积极稳妥开展农户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试验,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坚持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协调发展,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促进普惠金融发展。落实金融进村,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手段,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促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农业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盘活资源变资产,最大限度激活沉睡资源。

第四节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大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县属国有企业。推进县域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健全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争创民营经济示范县。健全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制度,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大企业培育和招引力度,发展一批“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实施市长质量奖评选,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打造质量标杆。

第五节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重点行业信息系统建设,提升信用信息归集、公示、共享水平,推动“信易+”应用。落实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依法依规开展失信行为认定、记录、归集、共享、公开、惩戒和信用修复。规范“红黑名单”和信用修复管理,实施重点领域诚信缺失、失信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健全完善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创新信用试点示范,全面推动信用承诺制。

第十五章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格局

坚持“信息互通、资源互享、交通互畅、产业互融、市场互惠”的思路,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力争“十四五”包装储备重大项目300个以上,新签约项目250个以上,到位资金550亿元以上。

第一节 全力融入川陕渝发展

充分利用南江地处川陕渝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依托汉巴南铁路、巴陕高速、G85银昆高速等出川出渝大通道,紧密联系汉中、主动融入成都“主干”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扩大开放领域和优化开放结构。加强与川陕渝产业协同,主动承接成都生物医药、轻工器械、食品饮料、电子配件等和重庆汽摩配件、机电轻纺、医药化工等产业转移,大力争取川陕渝总部企业在南江建设分部或生产基地。积极配套成渝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整合资源统筹开发石墨等重大战略资源,推动南江新材料、新能源融入川陕渝创新生态链和产业生态圈。精准对接川陕渝消费市场,建成服务三地的有机农产品供给地、商贸物流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积极参加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旅博会、农博会、文博会等川陕渝开放平台平台,提高南江知名度和引进优质资源,推动南江更大范围开放、更高层次发展。

第二节 加强毗邻区域协同合作

积极与毗邻县市()在基础设施、产业协同、合作机制、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城市治理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质量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大力推进毗邻区域协同共建快速交通网络,构建“1小时”经济圈。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打破行政壁垒,坚持错位发展、有序竞争,持续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依托南江特色资源产业优势,优先探索文旅产业协作共兴,与汉中共建三国文化、生态旅游以及与广元共建巴蜀文旅走廊旅游精品线,共同打造区域文旅品牌;与通江共创巴蜀文旅走廊生态旅游示范区。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力争实现政务服务通办端口跨区域互通、市场主体资质类信息跨区域共享、审批结果区域互认。持续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平台共建共享、社会治理联防联控和生态环保共建共治,打造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第三节 深化东西部协作

深度挖掘川浙、川澳、川港等合作潜力,大力开展亲情招商、叩门招商、推介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际贸易陆海新通道、北部湾经济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拓展与长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互利合作,加强与东部友好城市交流互动,承接东部精深加工、绿色制造等产业转移。着力引资引智,扎实开展产业大招商活动,加快形成“大招商、招大商”开放格局。探索深度合作共赢,深化与浙江东阳市全方位协作,结合产业扶持引进东部先进生产力和优质生产要素,积极对接东部消费市场,广泛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六篇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打造山区经济转型升级样板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环境,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努力形成发展新动能、竞争新优势,构建多形式创新体系。

第十六章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落实创新激励政策,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第一节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区位优势,突出绿色生态创新特色,聚合省内外科创要素资源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和平台,着力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初创园和中试基地,探索“孵化+创投”“互联网+”等新型孵化模式,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探索多方创新联盟。积极建立“研究飞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实验室、共用研发平台等。

第二节 加强科技创新激励

培育创新型企业群体,鼓励企业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创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新型孵化器、星创天地、创新创业集聚区等载体,支持高层次引进人才、国有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大学生、青年、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完善支持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财政扶持政策,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十七章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多形式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广泛应用,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 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

构建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协作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加快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培育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创科技型企业发展,加强与成渝等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引导创新主体和创新联盟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新兴产业、业态、模式蓬勃发展。

第二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积极争取承担国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增强城市产业承载和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资本融合发展,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创投基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申报专利成果,探索知识产权资本化交易和市场化转化。鼓励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积极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信息技术的智能场景应用。积极开展特色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打造绿色农业、智慧农业、现代农业示范。

第七篇大力弘扬文化自信,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夯实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和凝聚发展活力。

第十八章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推进文以化人、文以载道,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提升全民文化素养。

第一节 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支持和孵化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公益南江”品牌。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积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第二节 持续增强文化软实力

弘扬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扶持创作一批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繁荣红色文学、艺术、影视、音乐创作和传播。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建设一批乡村史馆、农耕博物馆、传统手工艺、传习基地。推动文化资源保护性开放利用,加大南江县文保单位古建筑修缮保护、米仓古道保护利用、南江县非遗文化展示展演,加大对百坪村、元包村、下两老街国家级传统村落及街区的保护利用,做精唱响“巴山夜雨”等文化品牌。发扬传承南江有形文化成果,全面发展数字文化,广泛开展艺术普及、全民阅读、文化鉴赏等活动,提高全民文化素养。

第十九章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全面繁荣

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文化载体,促进文化传播,打造文化品牌,壮大文化产业,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步繁荣。

第一节 大力推动文化惠民

加快完善县域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促进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县有“四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标准,新增、改扩建一批文化场所,完成南江县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南江县美术馆、南江县标准化融媒体中心、南江县光雾山山水文化遗产博物馆、数字档案馆、非遗展览中心等项目建设,持续加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持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统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管理标准,积极创建一批以南江特色乡村文化为主题的文娱活动,培养一批文艺人才,扶持壮大一批文艺团队和文艺阵地,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文化惠民成效。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合理布局、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广泛植入南江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特色文化景区、街区,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带。创新文化消费模式,培育文化消费市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编制红色文化传承专项规划,推进烈士纪念馆全面改版提升、南江县党校基础设施改扩建工程,传承红叶精神、彰显老区底蕴,高标准建成王瑛先进事迹展陈馆,同步重走先锋路为主题打造覆盖巴山背二哥民俗文化馆、桥亭连心桥农耕园、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大坝林场五个零工作法示范区等点位的王瑛先进事迹教育基地,推动形成集教育教学观光于一体的“一小时”红色旅游经济圈。建设王瑛先进事迹教育基地、肖国宝事迹陈列馆、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场所等红廉教育基地,推进“点线面”深度融合,红廉文化全域辐射。

专栏11  文化发展重点工程

文化提升重点工程:广播电视台标准化建设、南江县文化专网建设、标准化融媒体中心建设,新建巴山背二歌传承与保护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分馆、杨坝中国民歌之乡传承基地暨农耕博物馆、断渠人类生命古遗址博物馆、光雾山山水文化遗产博物馆、历史陈列馆,祠堂忠孝文化综合体、川陕片区红色文化公园等。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文保单位古建筑修缮保护、米仓古道保护利用、非遗文化展示展演项目等。

红廉教育工程烈士纪念馆全面改版提升、党校基础设施改扩建工程,新建王瑛干部学院、肖国宝事迹陈列馆、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场所等。

第八篇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抢抓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发展“美丽经济”,不断巩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果。

第二十章 强化主体功能管控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围绕构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强化生态红线管控,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第一节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精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推进“三线一单”生态空间分区管控,加强生态空间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严格执行《四川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南江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推进人口、产业向城镇空间转移,强化生态红线管理,保障生态系统循环。依托南江山水相依、北山南丘的自然地理条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与修复,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着力以保护秦巴山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河流上游的连片生态空间及南江所有自然保护地形成的生态保护屏障为核心,以焦家河、南江河、恩阳河、神潭河等水系为生态廊道,以湿地、水源保护地、草地、山体林地等为重要生态斑块,构建南江县域生态网络,形成“1+N+4”的重要生态空间格局。实现“三生”空间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

第二节强化功能空间管控

积极践行“两山”理论,严格遵守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线以及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区三线”。严格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和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要求,加强县域空间管控,强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刚性约束,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提高城乡土地利用效率和优化建成区人口密度,从严供给城乡建设用地,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第二十一章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以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完善联防联控机制,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第一节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制定和落实最严格的“三线一单”制度,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推进绿色发展,持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着力加强南江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工程减排,切实加强“五烧”管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两高”项目审批管理,强化日常监管,坚持依法按程序办事,加强源头把控。“十四五”期间,力争中心城区PM2.5浓度下降到35μg/m,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95%,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确保大气质量稳定达标。持续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从生活源、工业源、农业源和黑臭水体治理着手,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开展巴河流域和重点湖库排污口调查和治理。“十四五”期间,重点流域主要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良好水体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持续打好土壤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推进尾矿安全、环保存放,妥善处理处置矿渣、建筑垃圾等大宗固体废弃物。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建设以固废资源循环利用为导向的环境管理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的社会体系。

第二节完善联防联控机制

积极与毗邻地区加强污染协同治理,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深化光雾山、米仓山、南江河、罗平河等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探索实施“双河()长制”“双林长制”,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生态共建、联合执法等机制。共同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保护和森林防灭火联防联治联动。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监管平台建设。健全环境应急响应体系,重点做好饮用水源、地下水资源、主要河流交界断面、重点污染源的监测,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整合林业、环保等执法力量,建立主体功能区联合执法队,探索推进流域生态保护协同立法,统一标准,联合执法,不断提高执法效率。

专栏12  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水环境质量改善工程:巴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南江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及水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建设等,规划实施龙池河综合治理项目(2021-2025)

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工程:重点污染源的监测,大气联防联控机制建设。

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工程:土地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工程、南江县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等。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村生活垃圾入户分类收集设施项目,乡镇、城区中转站建设项目,抑尘车、城区路面冲洗车采购项目,大型物料破碎场建设等。

饮用水源保护重大工程:乡镇“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饮用水源预警站建设项目等。

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重大工程:区域环境风险防控、流域环境风险防控、生态环境应急监管能力建设等。

第二十二章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生态保护与修复并重、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结合,依托重点工程建设,持续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依托南江生态优势,加快生态价值转化,推动“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

第一节强化生态保护修复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保护。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推进恩阳河、东河、神潭河、焦家河、巴河等主要河流和大小兰沟省级自然保护区、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保护和修复。综合施策打造“绿色生态河”,加强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恢复,建设缓冲带和生态廊道,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加强封山育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强化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加大重点地域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加强河道管理范围水土保持。推进生态移民,加大废弃露天矿山植被恢复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恢复,开展矿山等废弃地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推进工矿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强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监管和恢复。

第二节 强化森林防火减灾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灭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政治站位,压实森林防灭火责任,严格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应对自然灾害的事权划分。严格火源管控,狠抓源头治理,在林区各乡镇持续开展野外火源专项治理行动和森林火灾隐患大排查活动,加大护林员巡护巡查力度,高风险天气和重要时段严格管控重点林区祭祀、旅游、生产等活动,对林区特殊人员进行登记,实行专人管控、重点监督。加大森林防灭火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灭火意识,普及防灭火知识,大力营造“森林防灭火,人人有责”的浓厚社会氛围。健全森林防灭火指挥体系,完善森林消防设施设备,持续加强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森林防灭火应急防范措施,加强森林火险天气预报预测,不断提高森林防灾减灾能力。

专栏13  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工程:集中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特色农业试点、含水层治理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整治、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治理等,建成集“绿水生态、美丽宜居、功能完善、幸福乡村”的生命共同体。

森林防灾减灾工程: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森林管护站建设、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森林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程、森林公安能力提升工程等。

采煤沉陷区恢复治理工程:采煤沉陷区治理和建设,配套建设道路、水利、能源通讯、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替代产业和生态修复等。

矿山恢复治理工程:重要交通干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环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南江县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地整合及能力提升工程、名木古树保护项目等。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土地整理项目、110处地灾治理和排危除险工程等。

水土流失生态修复与治理:裸露地块植被恢复工程、大巴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巴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工程、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水环境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程、生态水源涵养建设等。

第二十三章 积极践行“两山”理论

坚持节约优先的方针,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不断降低能源消耗水平,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第一节加快生态价值转化

积极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创新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积极争取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实行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下游与上游之间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林业碳汇合作,探索实现林业碳权交易,推动林业多元化发展,不断推动产品生态价值提升和价值“外溢。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观光体验、森林康养等生态产业,把生态价值嵌入实际产品中,通过游客“进入”消费、商品“对外销售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变,深入推进全域旅游突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山”理论实践转化。

第二节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

着力发展绿色产业。统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康养、全域旅游等产业,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生态化。推进能源节约利用,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强节能降耗,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积极倡导节俭生活。广泛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绿色低碳生活行动计划”“地球一小时”“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等主题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积极倡导简约适度、健康文明、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持续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出行等行动。

第三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新兴产业绿色化发展,减少废水废气排放,最大程度利用废渣,推进节能降碳降耗,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与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大工业余热、雨水集蓄、中水回用力度。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进一步提高工业废物、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水平,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向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构建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加快共伴生矿、尾矿和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专栏14  资源化利用重点工程

南江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秸秆综合利用,垃圾分类收集,新建垃圾综合处理厂,探索林业碳权交易等。

第九篇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朝着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聚焦重大民生问题,切实办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不断提升全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二十四章 推动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辐射范围,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第一节  优先促进就业创业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努力实现就业规模扩大、就业结构优化、就业质量提升,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推动财政、金融、投资、消费、产业等政策聚力支持就业,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以创新带动培育就业新增长极。加快推进技能人才发展,大力倡导实施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建设,推动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初创实体支持力度,提供场地支持、租金减免、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扶持,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创造更多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岗位;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和返乡创业,加强驻外农民工服务站、劳务基地建设和东西部劳务协作,融入川渝双城经济圈,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求职就业;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落实返乡创业政策;健全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畅通失业人员求助渠道,促进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

第二节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巩固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发展普高教育、特色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坚持破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立五育(德智体美劳),打造川东北素质教育示范区,建设川东北教育强县,以领先之态突破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大部级免费师范生引进。建好南江中学、小河职中两个“国家级名校”、长赤中学“省级名校”,引领全县高中教育不断攀高峰。深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有序推进县职中创建省级示范中职校。巩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成果,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加大部级免费师范生引进。完善体质健康和教育质量监测。大力发展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完善村小办学条件。落实乡村教师扶持政策,推动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好特殊教育。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有序发展在线教育。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第三节 加快建设健康南江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推进“健康南江”行动,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加大卫生乡镇创建和“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力度。优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布局,完成县人民医院下两分院、县人民医院黄金新院区、县中医医院长赤院区、县危急重症医疗救治中心、县疾控中心迁建等项目工程建设。县人民医院创建成三级甲等医院,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加快推动优质医疗服务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延伸,巩固完善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成果,村卫生室甲级率达到90%以上。持续抓好“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持续提高急诊急救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妇幼卫生健康服务项目,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优先支持中医发展,建设一批名医工作室,培养一批业界领军人才。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和医废无害化处理系统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持续有力推进职业健康、老龄健康、计生家庭发展服务。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塑造良好健康行为。

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

全面构建功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低保制度,健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对困难群体的救助保障能力。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合理增长机制、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机制、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联动机制,促进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可持续。健全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临时生活救助制度;落实孤儿养育标准,不断提高孤儿养育服务水平;规范落实日常巡查制度和县乡村三级信息反馈机制,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建立并动态更新全县监护缺失和遭遇困境的儿童和少年台账,不断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建立健全政府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强化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群众满意度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共建一个有温度、有情怀、有大爱的社会。

专栏15  公共服务重点工程

学前教育提升工程: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幼儿园(含附设园)。新建朝阳幼儿园、酒厂湾幼儿园、正直镇宝塔幼儿园示范幼儿园活动场地、实验幼儿园活动场地等。

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工程:长赤镇龙池小学和寨坡乡小学建设,实验小学、红塔小学、红光镇小学、关路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等多个学校综合楼建设,实验中学、第四中学初中部、四川省南江中学文庙校区的学生宿舍楼建设及第四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等。

普通高中发展工程:实施高中课题教学改革,把南江中学、长赤中学建成全省知名优质普通高中。

职业教育能力建设工程:县职业中学能力提升建设、县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小河职业中学旅游服务产教融合中心建设等。

医院建设工程:县人民医院下两分院、县人民医院黄金院区、县中医医院长赤院区、县疾控中心迁建、县危急重症医疗救治中心建设等。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南江县光雾山镇等卫生院()选址新建及改()建工程,落实南江县红塔、小河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的划转及建设等。

体育设施重点工程:新建公共体育场、红塔运动中心;新建11人制足球场,包括思源、长赤、简家坝、桥亭、贵民等足球场;改扩建县全民健身场所。

社会保障提升工程: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相关工程。

社会福利工程:留守儿童关爱项目、儿童福利院建设、儿童福利机构和服务网络建设、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中心建设;县乡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槐树养老服务中心、集州颐养中心建设、长赤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正直养老服务中心、八庙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等。

第二十五章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抓好青年、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事业发展。

第一节  服务青少年发展

全面落实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健全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培育青年人才队伍,实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青年就业见习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拓宽青年就业渠道。推动“童伴计划”项目提质扩面,加大政府购买儿童关爱服务力度。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实施青少年关爱行动,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做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突出少年儿童政治启蒙和价值观的塑造,深入开展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制教育等。

第二节  发展妇女儿童事业 

依法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妇女教育培训基地、精神教育基地等专门人才培训平台建设,鼓励支持妇女就业创业。落实保障未成年人权利法规政策,健全未成年人关爱体系。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力度,加强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转化。常态化做好妇女儿童和家庭的关爱帮扶、心理疏导、纠纷调解、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强化家风家教宣传,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善向上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第三节  拓展残疾人发展空间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贯彻落实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有关政策法规,推动残疾人托养中心健康运行,提供优质服务。依法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力度,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推进残疾人创业就业工作。大力开展“助残日、残疾预防日”等群众性、志愿性助残活动。推动建立残疾人权益保障协商工作机制,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和司法救助。加强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和无障碍环境建设。

加强退役军人优抚安抚

按照国家统一政策,继续提高“三红”人员、在乡老复员军人等优抚对象抚恤和定期生活补助标准,保障好老无所养和伤病残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对因生活发生重大变故遇到突发性、临时性特殊困难的,按照规定给予必要的帮扶援助。完善复员退伍军人关爱服务体系,严格落实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政策,逐步提高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水平。优抚对象申请经济适用住房、公租房或农村危房改造的,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安排。加大优抚对象家庭成员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力度,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认真落实现有政策,符合条件的现役军人、烈士和因公牺牲军人子女就近就便入读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幼儿园、托儿所。

积极应对老龄社会

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养老孝老敬老,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支持和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机构的运营管理和服务供给,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同步发展。加快推进城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打造15分钟全覆盖的区域性养老中心。依托南江生态康养资源优势,打造“康养+医养”融合的高品质养老模式。探索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拓展老年人社会工作、法律服务,切实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水平,实现特困人员等困难老年人的政府托底。

第十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南江

加快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切实巩固基层基础,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努力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二十六章 推动法治南江建设

深化法治南江、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加快民主法治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第一节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坚持依法执政、加强依法行政,建立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持续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进形成“法律顾问+()干部+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综治网格员”的治理骨干体系。建立并动态化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执行负面清单,推进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实施效果评估,落实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机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稳妥推进行政复议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诉讼制度改革和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健全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持续提升行政执法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加强廉洁政府建设,建立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强化监督执纪问责,零容忍依法惩治腐败,树立风清气正、爱民亲民法治政府形象。

第二节 营造公平法治环境

强化司法保障和完善法律服务,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构建统一的司法权运行机制,建立人民群众参与司法调解、司法听证等司法活动,健全司法救助机制。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法律顾问和法律援助制度,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积极培育法治人才和壮大法治队伍。扎实推进“八五”普法,深化“法律七进”,深入开展法治示范创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大力推进“一村()()警”机制,大力开展“无讼村(社区)”和“六无”平安村(社区)创建。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

第三节  完善依法监督体系

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强化政治监督、巡察并强化整改落实。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形成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相关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防止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反弹回潮,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

专栏16  政法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政法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集州司法所、光雾山司法所、大河司法所、正直司法所、公山司法所等司法所独立业务用房等。

第二十七章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深入推进社会治理理念、体制、方式及能力现代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第一节 完善城乡基层组织

构建以城乡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民为主体、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服务体系。理顺各方权责,规范议事程序,构建起领导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分离、运转协调的社区治理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减负提能,让社区把更多精力用于社区发展和居民服务。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改进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通过自组织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增强社会自我调节功能,加强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居民公约等社会规范建设,引导公众修身律己,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

第二节 创新治理方式方法

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进党政主导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推行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科学设置片区网格,形成街道、社区、片区、楼栋庭院4个层级的网络联合联动工作机制,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强化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深入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搭建“三社联动”服务平台,逐步、分批统筹整合党建、综合、环保、城管等网格,构建全域覆盖、全网整合、规范高效、常态运行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推进信用信息依法公开,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建立流动人口基本信息台账,促进流动人口社区融入。建立完善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议事协调机制,持续推行“一强四治”“一核多元共治”“道德银行”等社会治理模式。探索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等有效治理新机制,深化城乡基层治理示范。

第三节提升基层治理效率

提升社会治理科技水平,强化大数据应用和法治方式,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高效、便民、利民”的原则,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推进政务服务便民化,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及手机APP推广应用,依托四川政务服务网和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将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运行。实施“互联网+”和“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探索网络化治理和服务新模式。扎实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统筹城乡社区优化和村民小组合并,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努力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新格局。深入推进现代乡村治理制度改革,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体制机制。

第二十八章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新时期,进一步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强化舆论监督引导,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面提高防控能力。

第一节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

把握新时代风险挑战新特征新变化,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切实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坚决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加强隐性债务风险监测和化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着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能力,有力保障粮食、生猪等重要大宗农副产品的稳定供给。深化“平安南江”建设,持续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维护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推进源头治理,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有效防范和化解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安全生产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消防、森林防灭火、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风险管控,防范和遏制重大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实现一般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事故起数、经济损失稳步下降。

第二节强化舆论监督引导

加强网络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大对社会舆情、网络舆情的监测力度,提升舆情危机应对水平。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强化网络舆论监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运用大数据技术等科技手段,实时关注分析各类媒体、突发事件和民生热点,对舆论风险点提前进行预判和管控,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提升网络舆情管理水平。充分发挥“12345”市民热线、公众信息网和政务微博等信息平台作用,拓宽社情民情表达渠道,建立健全舆情汇集、分析和引导机制。

第三节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强平安南江基层基础建设,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城市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不断完善落实纠纷多元化解、稳定风险评估、信访及遗留问题调处等机制。持续加强综治中心、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平安智慧小区(单位)建设。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第二十九章 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统筹发展与安全,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夯实应急管理基础

建立健全社会突发和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和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实体化运行,进一步理顺县应急委与18个专项指挥部指挥机制,构建起上下贯通、衔接有序的应急指挥体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总体预案为纲、专业预案为线、部门和基层预案为支撑的应急预案体系,提升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和紧急救援等综合协调和联动指挥能力。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改革,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强化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加强安全风险源头管控,严格安全准入,取缔淘汰落后安全生产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推进自然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化工程建设,健全风险动态会商机制,提高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大力实施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救援基地、防灾减灾指挥系统、防灾减灾物资储备调运体系、应急避难场所、城镇应急疏散设施等重大项目,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提高综合防灾减灾基础能力。加强城乡消防水源、森林防火瞭望塔建设,2021年,县城、重点镇的市政消火栓建有率达到90%2022年,县城和建制镇市政消火栓补齐“欠账”;加强公共消防设施维护保养,确保到2023年,全县市政消火栓完好率达98%以上;推进智慧消防建设,提升消防信息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第二节 提升应急处理效率

扎实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强应急队伍、应急物质、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设,按照“国家队+地方队+群众组织”救援体系,不断完善综合救援、专业救援与兼职救援队伍,提升其救援各类灾害事故能力。推进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体系之间的有效衔接,发挥国防动员体系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发挥好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职能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建立完善的县、乡、村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点和临时救灾物资供应点,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的减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健全专业力量和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力量相结合的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综合减灾能力。大力开展应急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经常性开展地震、防汛、地灾、消防、森林防灭火等应急演练,提升公众防灾和自救能力。推进新技术新方法运用,依靠科技提高灾害信息获取,完善预测预报,与时俱进提升应急通信能力等应急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大武装工作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民兵应急力量和武装部规范化建设。着眼国家安全需求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抓实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和国防准备工作,全面提升国防动员质效。加强应急应战能力建设,抓好日常战备建设、军事训练及非战争军事行动准备;加强民兵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民兵党组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调整优化人员结构,大兴练兵备战之风,锻造一支“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的民兵应急队伍。着力加强征兵工作,完善乡镇(街道)征兵工作考评机制。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专栏17  应急管理重点工程

应急管理重点工程:新建南江县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南江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南江县应急管理信息化及指挥场所、南江县专职消防队站等项目,南江县粮食和物资储备库改扩建项目。

城乡消防站建设:新建乡镇专职消防队3个,新招专职消防员50人,配备水罐消防车3辆,泡沫消防车1辆,多功能抢险救援车2辆,云梯消防车1辆,化学灾害事故救援车1辆,通信指挥车1辆,冲锋舟2艘。

第十一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坚持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通过完善规划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统筹协调,强化基本要素保障,推动重大项目落实落地,强化规划执行力,切实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实施效率。

第三十章 强化组织领导

完善党对经济社会发展集中统一领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强化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评估,为实现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提供根本保障。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措施的工作机制。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分层级全覆盖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引导广大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更新知识观念、掌握过硬本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加强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定不移惩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各类统战组织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活动,推动宗教领域和谐和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全县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为南江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第三十一章强化要素保障

坚持长期政策制定服从规划导向、短期政策制定服务规划实施的原则,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人口、土地、环境、产业、财税、投资、金融等政策统筹协调。

第一节 加强人才保障

加强创新创业政策扶持,支持人才创业和项目研发。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政策,从住房保障、配偶调动、子女入学、户籍办理、医疗保健、沟通联系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权益保护、项目扶持、岗位评聘等在内的激励体系。建立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创业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为创业人才提供低成本的生产经营场所和企业孵化服务。

第二节 强化金融支撑

加大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力度,健全财政激励金融、金融助力发展的政策传导机制。完善创业融资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围绕业生命周期特征扩大金融服务范围、优化信贷结构,积极发展面向农村、中小微企业和创新性企业的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合作金融、融资租赁、产业基金、风投基金等新型金融服务,探索创新以专利、科技成果、品牌、商标、版权等质押贷款的金融产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

第三节 优化土地供给

加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利用与保护,严守耕地红线,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充分利用未利用地和工矿废弃地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

第三十二章推进规划实施

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和规划实施考核制度,持续强化规划监督,加强宣传报道,提高全县各部门推动规划实施的自觉性,激发社会各界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南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 健全规划体系

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建立健全县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县级有关部门要围绕科技创新、农村经济发展、重大基础设施、生态旅游、工业发展、公共服务、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编制一批重点专项规划,明确各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形成对总体规划强有力支撑。

 

专栏18  “十四五” 规划体系

南江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十四五”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十四五”城乡人居环境规划、“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十四五”教育科技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二节 加强政策引导

围绕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任务,坚持政策制定服从规划导向、短期政策服务规划实施的原则,研究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政策措施,加强人口、土地、环境、产业、财税、投资、金融等政策的统筹协调,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合理引导资源和要素向民生事业、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项目集聚。有序扩大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范围和支出规模,提高财政支出用于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努力提高政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高效的政策效应评估体系和政策服务体系。

第三十三章推进项目实施

坚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拉动南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强化重点项目领导挂联制,构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

具体抓、各方力量协同抓联动推进的工作格,统筹推进重大项目落实落地,不断夯实重大项目作为推动规划的主要支撑。

第一节 加强项目动态管理

加大项目前期工作投入,分类建立项目库,健全项目储备工作制度,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加快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加快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态势。分解和落实重点项目推进责任,完善项目目标绩效管理体系,健全项目实施、监督、督查、激励机制。

第二节 建立统筹推进制度

建立健全部门互动、上下联动的重大项目协调服务体系,强化全程跟踪协调服务,健全规划选址、土地供应、资金安排等要素保障,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要求。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动态监督管理制度,实行按月报告、按月检查、按月通报,年终考核,强化部门责任意识,切实推动重大项目落地落实。

第三十四章  强化监督考核

第一节 健全实施监督机制

规划经过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具有法律效力,要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有关政策制定、项目布局必须以规划为依据,县政府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规划。县政府应主动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县级有关部门要负责及时处理。

第二节 建立实施评估机制

做好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实施完成后的总结评价工作。规划实施中期,由县政府组织开展对规划中期实施情况评估,并将中期报告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规划实施过程中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确实需要进行调整的,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定程序,由规划编制部门提出调整方案经县人民政府审定后,报县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未经法定程序,任何部门、个人、团体均无权对规划进行修改。

第三节 严格规划目标考核

围绕规划提出的重要指标、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和政策等内容,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对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对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要纳入部门、乡镇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划分,分类设置政府考核目标,制定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对部门、乡镇进行差别化目标考核,强化督查,严格奖惩,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名词解释

“三市两地一枢纽”:巴中市发展定位,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

“两主三基、四向发力”:“两主”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产业培育振兴为主线,“三基”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四向发力”即在上争支持、外抓招引、内强培育、广聚民智上持续发力。

4+6”现代服务业: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体旅游等4大支柱型服务业;科技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川派餐饮服务、医疗康养服务、家庭社区服务等6大成长型服务业。

四好农村路: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一池三改:即沼气建池与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使人、畜粪便、厨房污水均进入沼气池,达到无害化处理,从而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目标。

1+2+5+N”县域发展新版图:1:南江县城主城核心,2:打造长赤镇、光雾山镇两个县域副中心,5:巴陕高速城镇发展为主轴,正直—下两—大河—赶场—神门、赶场—集州—坪河、候家—天池—长赤—关门—大河、光雾山—关坝—神门—贵民城镇发展副轴,N:多点支撑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三红”人员: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红军失散人员。

法律七进:进机关、进单位、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寺观教堂、进企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