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培育乡村社会“善治”土壤——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系列评论

发布日期:2020-04-20 10:29信息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量: 字号:

我国古代传统治理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皇权不下县”,县以下乡村治理骨干力量不是“官”而是“民”。这种“民”与普通民众的区别,在于拥有高于平民的道德人望、学识财富,以及人生历练,要么是还籍官员,要么是宗族长辈,要么是耕读传家的世家子弟……在古代乡村社会,这些人便担当起乡村治理及社会秩序维护的重大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政权设置下伸至乡镇,“新乡贤”成为党和政府推行乡村治理和维护乡村秩序的重要依靠力量。“新乡贤”是指那些“心系乡土、有公益心的社会贤达”,诸如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等等。“新乡贤”的广泛存在和巨大影响力,成为乡村社会实现“善治”的肥沃土壤。
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优化培育“新乡贤”群体这一“善治土壤”极为重要。2019年1月,通江县在全市首次、全省率先创设政协“新乡贤界”就是一项重要的优化培育措施,意味着“新乡贤”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得到确认并正式参与社会治理。入选通江政协新乡贤界别的县政协委员,正式代表全县486位“新乡贤”人士参政。
通江县政协新乡贤界别的创设,把“新乡贤”群体参与社会治理纳入体制内,在制度层面具有创新意义。2018年四川省委“1号文件”明确要求“设立政协新乡贤界别”。为了创设“新乡贤界别”,通江扎扎实实做了许多“功课”。首先是建机构,在49个乡镇292村建“乡贤研究会”及其分会,以及村级“参事会”,大大提高了“新乡贤”阶层的组织化程度;其次是建制度立规矩,包括新乡贤“选树制度”“礼遇制度”,以及确立“禁止营利”原则和“准入门槛”“退出机制”等;第三是开展活动,如开展“四进”活动等。
从文化角度看,通江优化培育“新乡贤”文化有优势,主要得益于该县乡贤文化传统深厚。诸如李蕃、李钟壁、李钟峨“三李”父子档,以及李荣禄、向翀、向玉轩等通江历史文化名人都作出过贡献,其声名至今为人推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