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的“长赤样板”——南江县长赤中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探访

发布日期:2024-04-22 09:21信息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量: 字号:

这里,办学历史悠久,从清光绪年间缓缓走来,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

这里,根植于农耕文化热土,形成了以“勤耕苦读、自强不息”为精神特质的新耕读文化;

这里,红色文化深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留下了光辉足迹;

这里,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香港中文大学博导何明亮、北京大学博导袁粒、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康骞等优秀学子;

这里,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高中生,十年来,苏星宇、金凤、李胜、胡玉娇等10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这里,是“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十年来,3名学生高考成绩相继为全市第一名,130余名学生考入985院校,900余名学生升入一本;

这里,有正高级教师6人、省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93人、省教学名师2人;

…………

这里,就是刚刚通过验收的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南江县长赤中学。

在巴山深处的一个偏远小镇,以一所普通高中的“出类拔萃”带动全镇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密码究竟是什么?4月19日,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被当地人誉为“小绵阳”的长赤镇,走进被当地居民奉为“衣食父母”的长赤中学,寻根问底,一探究竟。


这里,有一个清醒的领导班子

对教育的本真执着坚守


“堪称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2019年,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四川省委会主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兴平在长赤中学调研考察时,对长赤中学的教育高度赞赏。

长赤中学缘何成为“乡村教育的一面旗帜”?

“让每一个生命各得其所,都有适合自己最耀眼的绽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这个大机器上最适合他自己的螺丝钉!”现退居二线自称吃“百家饭”长大的长赤中学原校长颜邦辉,在长赤中学担任校长8年,去年才卸任。他坦言,“办教育不需要高大上,更不能玩概念。作为一所偏居一隅的农村中学,我们一直结合镇情、民情,将‘晴耕雨读’的传统农耕文化,演绎成‘勤耕苦读’的‘新耕读教育’理念。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升学能深造、进城能务工、回乡能务农’的育人目标,着眼学生终身协调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适宜个体发展,为农村孩子提供了高质量、特色化、适宜性的教育,让农村学子从长赤中学赢得了滑翔的时机,翱翔在社会广阔的蓝天上!”

“升学能深造、进城能务工、回乡能务农”的育人目标一经提出,很快就深入人心。学校老师面对每个学子,首先想到的是他们高中毕业后适合干什么、能够干什么、还能干什么。

长赤中学党委书记曾建东介绍,学校多次在家长会上阐释:能够上北大、清华的孩子,学校一定不会让他们读一般本科大学;能够读高职院校的,学校一定不会让他们升不上学;考不上大学的,学校要教会他们心平气和地进城务工,或是心情舒畅地回乡务农。学校的育人目标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长的拥护和支持,大家一致认为把孩子送到长赤中学很放心,高中毕业后不管能否升学,孩子们都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绝不能把学生训练成考试机器!绝不能当升学的‘暴发户’!必须办有品位的教育!”长赤中学校长夏康晋认为,既然“回乡能务农”,就必须让学生乐意接受农村文化熏陶,获得农事基本技能;既然“进城能务工”,就必须让学生具备文明习惯、规则素养、诚信品质、城市生活常识,为自身赢得更多发展机会;既然“升学能深造”,就必须让学生全面发展,具备良好心态、基础学力,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有了明晰的“新耕读教育”理念,长赤中学开展了“新耕读教育”系列社会实践,带领引导学生到农村、社区、红色遗迹、耕读人家现场感受、实地学习。通过实践,升华感悟、树立理想。同时,学校充分挖掘校本育人资源,先后开创了一系列“新耕读教育”课程,包括“明德”“启智”“强体”“尚美”“精技”五个系列。打造了环境课程,建设莲池、梨园、稻田、耕读亭、节气园等;打造了农事课程,开发《巴山土鸡》《巴山农事》《稻鱼共生》等校本课程;打造了劳动实践课程,建设稻田、蔬菜、作坊、养殖四大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了特色课程,探索“语文课程写家乡”“史地课程说家乡”。同时,为了让田园味道在教室里延展,学校在每一间教室向阳的窗台边专门打造了生物角,或营造移动的菜园,或种植精选的花草。

“‘新耕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培育了学生懂农村、知农事、爱农民的家国情怀。这让他们学习更努力、做事更认真、做人更真诚。”长赤中学副校长袁清平如是说。

“除了‘新农耕教育’以外,如果非要找出长赤中学与别的学校略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有的学校可能更加关注那些能够升学的学生,长赤中学则更加关注那些可能升不上学的学生。”长赤中学副校长秦发庭介绍,通过学校的“更加关注”,那些可能升不上学的学生升入了名校;那些最终升不上学的学生都成了“人物”。这些学生中,有家庭教育缺失、小学转过三次学、学业底子薄,最终考入清华大学的2019级学生李胜;有来自单亲家庭、学业平平,最终在大都市靠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创建蔬菜基地和自己公司的杨汗玉;有回乡务农、专心养兔,带领村民致富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的陈国一;有回乡务农、致力养猪,每年出栏300余头肥猪的夏鑫;有回乡务农、学习烧砖,拥有乡镇企业的陈学林……

2020年,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到巴中市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情况”调研活动,选择长赤中学作为调研案例,对长赤中学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成果给予高度肯定。


这里,有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

对教育的情怀令人动容


“长赤中学的教育人,对教育,有情怀;对学生,有情感!”2023年年底,省一级示范学校评估验收小组成员、成都盐道街中学党委书记蒋光平在参加完长赤中学的考核评估后,盛赞长赤中学教育人。

生于长赤长于长赤、从幼儿园到高三都在长赤上学的南江县教育科技和体育局副局长何川介绍:“长赤中学现在的班子成员几乎都是长赤人、都在长赤上过学,对长赤有深厚的情感;长赤中学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长赤人、都在长赤上过学,对长赤有不舍的情怀。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老师,他们看到学生,就仿佛看到自己当年求学的样子。他们发自内心地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如果教不好书、出不了人才,他们自己都过不了这个坎!”

千言万语只为一个爱。因为爱,一支能吃苦、肯上进,能战斗、有情怀的教师队伍应运而生。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分别分管两个学科,亲自参加教研活动。截至4月中旬,书记和校长有记录、有讲评的推门听课都超30课时;该校两位副校长,也都在担任班主任,分别在教高二、高三数学课。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校长颜邦辉虽然退居二线,却退职不退岗,经常参加推门听课和教研活动,还会随时翻开自己从教第一届学生的备课本,那上面既有当年严谨的笔记,也有后来反思的红批;2008年退休的康立成老师,退休后一直居住长赤,主动参加学校关工委工作,时刻关注学校发展。“我是长赤本地人,从进入学校那一刻起,就想着把每一个孩子教好,让他们有一个光明的前程。”康立成说。

坚持做农村孩子成长的守望者。2013年被南江县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师”的许成银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现在扎根农村教育。我要像父辈一样,勤劳朴实地工作,与学生共成长,与同事共奋进,与学校共命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才能不忘初心,坚持做农村孩子成长的守望者。”

优秀学子纷纷加盟。数学教师侯晓艳初高中都在长赤中学就读。2014年大学毕业时,她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将简历投到了母校。“深爱这片土地,深爱这所学校。回长赤教书是我回馈家乡的最好方式。”侯晓艳表示,希望做这样一名女教师: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几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学习、备课、讲解,不图名利。在课堂上,学生能听得如痴如醉;坚持每天锻炼,只为保持身心健康,以便上课时给予学生太阳般的温暖与光明。

把长赤中学当成自己的家。英语老师杨春晓介绍,学校学术氛围浓,老带新蔚然成风。2017年她一进入长赤中学,就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学校安排多位老师为她研课磨课。去年,她同时负责高三和初一的英语教学,由于跨度较大,初中英语教研组的老教师随时关注她的教学情况,经常与她一起研讨。杨春晓的先生也在长赤中学教英语,去年有城市学校邀请她和老公前往,他们都断然拒绝了。他们说:“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长赤人,习惯了这儿的‘土地’和‘空气’,走出去就怕‘水土不服’。”

“教师把学校当成家,如何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如何为他们当好‘服务员’,如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是学校领导班子时时放在心上的事。”曾建东介绍,一直以来,学校把老师的衣食住行、子女上学、父母养老等问题作为头等大事研究,让教师们安心工作、舒心生活,用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既留住他们的身,也留住他们的心。同时,学校极力打通“上升通道”,凡是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学校特别鼓励大家走出去,从不让长赤中学成为他们的“天花板”。“如果要走,走得好,才让他们走;走不好,还不允许走。”曾建东坦言,将心比心、以心暖心,教师才会安心。

2022年,学校一老师因家庭原因,准备调到成都周边一所学校。学校领导得知该学校仅是一所初级中学,有碍该教师发展,便立即向该校同地域的一所省级示范高中推荐,主动为这位老师解决了调动问题。多年来,长赤中学数十位老师成为成都、绵阳等地省一级示范高中校级领导或骨干教师。这种开明开放的态度深受教师赞许。

进得来、留得住、走得出。长赤中学的教师队伍犹如一池春水,水光潋滟,风光独好。

“近年来,学校新进教师很多,形成了‘娘子军’和‘童子军’两支大军团占主体的年轻教师队伍,教师平均年龄34岁。”夏康晋介绍,年轻教师年富力强、思维活跃,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对教育教学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学校坚持向外看、向前走,送出去、请进来,开阔眼界,向名校看齐;推动内部竞争,增强内生动力,努力推动教师个人成长,打造了一支既敬业又专业的优秀教师队伍。


这里,有一群称职的“代理家长”

对学生的关爱无微不至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父母的态度爱学生,一直是长赤中学坚持的师德标准。

每天早上6:30起床,晚上11:30回家,上课、陪读、陪餐,几乎全程与学生在一起,这是长赤中学每名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常态。长赤中学73%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教师不仅要在每天晚上的自习时间陪护学生,双休日也会在校内陪护,陪护学生或在图书馆读书,或在教室里自习。年长日久,长赤中学的老师不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还成了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

袁清平就是陈亚东最好的“代理家长”——

陈亚东是2020届的一名留守孩子,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为了弥补亲情的缺失,父母特地在离校不远的“赵家桥”购买了一套房子,由奶奶照顾陈亚东的生活,但是奶奶周一至周五都要回到30公里外的正直镇老家务农,仅周末与陈亚东相聚。为了减少老人长途奔波的劳累,时任班主任老师袁清平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到陈亚东家开展学业辅导、亲情抚慰,还时常把陈亚东带到自己家里“开小灶”改善伙食,让其奶奶在家安心务农、父母在外安心务工。为了让陈亚东冲刺名校,袁清平自掏腰包为他买了一些网课。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袁清平发现陈亚东并未学习这些网课,原来陈亚东没有手机。袁清平就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借给他用于学习。每天晚自习后,袁清平都要骑上摩托车到陈亚东家辅导其学习网课,无论严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这一坚持就是三年。最终,陈亚东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当有人问他为何成功时,陈亚东总是自豪地说:“是袁老师像亲老爸一样的陪伴,让我在求学的路上未曾感到一丝孤单!”

2021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刘俊杰,分享了教英语的杨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用父母的态度”帮助他由差生向优生蝶变的故事——

刚进入高中时,我的成绩处于中下游水平。与同龄人一样,我渴望自己能拥有天才头脑,能掌握所有知识,进而考出高分。但现实并非如此,我自初中开始就沉迷游戏和手机。我也曾想过要努力学习,便在某一天早自习时,努力背40分钟单词,看看自己能记住几个。结果只记住了5个单词,到第二天还忘了4个。于是我更加觉得自己没有学习的天赋,便继续沉沦下去。进入了高一下学期,我的成绩越来越差。直到有一天,教英语的杨老师让全班同学在下午最后一节课时默写范文,默写完成才可以放学。那天,全班只有我一个人没有通过。同学们放学走后,班上只剩四个人:杨老师、班长、我,以及等我的好朋友。我以为杨老师会让我继续背诵范文,但他却让我们三人跟他一起出去吃饭。我已记不清饭桌上老师谈了什么,只记得杨老师像极了慈祥的父亲。他对我说:“别灰心,你肯定能将英语补起来。”这句话给予我认可,赋予我自信。我花了两个小时成功背下那篇范文。在之后的日子里,我调整了努力的方向:每天背两页单词;每天坚持阅读一篇英语文章;每天下午坚持听30分钟听力。一个月后,我的英语成绩从30分提高到了60分;两个月后,考到了80分;到了高二,英语再也没有低于过120分。一切犹如传奇。那时我才反应过来,有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学习竟然如此简单!

爱,是可以双向奔赴的。薛丽华老师深有感悟——

在课堂上授课的同时,我随时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到有教无类。课后,我以家人的亲情感动他们,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生活情况等。变天了,提醒他们;感冒了,关心他们;迷茫了,指引他们;考砸了,鼓励他们……我们就像家人,共赴成长之路。我曾教过的一名性格内向的女学生,一直以来都安安静静地学习,课堂上从来都很认真、专注。但从某一天开始,她在课堂上不是打瞌睡,就是心不在焉。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我与她来了一场推心置腹的谈话。面对我的真心,她道出了自己的遭遇和想法。最后,我以家人的真诚对她说出了我的期许:“希望你的学识也如你的长相一样优秀。”之后的她继续在学习路上保持认真、专注。可惜的是,一年以后,她去了离家更近的学校;可喜的是,她没有忘记我这个“家人”。在我步入婚姻殿堂时,她还特意来学校送上了她的祝福。这一刻,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爱的双向奔赴”。

作为一对“龙凤胎”的“代理家长”,秦发庭对自己学生关键时刻的信任感到莫大的欣慰——

陆慧和陈琳是一对“龙凤胎”,因家庭变故,妈妈改嫁到长赤,兄妹俩便在长赤中学上学。妈妈和继父常年在外务工,作为班主任的秦发庭便成为他们的“代理家长”。兄妹俩十分懂事,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深得秦发庭的喜欢。带上街买衣服鞋袜、带回家煮腊肉香肠,买学习用品、补劣势学科,秦发庭待他们亲如自己的孩子。2022年,兄妹俩高考发挥失常,决定复读。暑假的一天,秦发庭在外出差,突然接到陆慧的电话,说某校出巨额奖金让他和妹妹一同去上学,但他们难舍秦老师亲如父亲的关爱……在秦发庭一如既往的关心下,2023年高考中,陈琳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陆慧也考上了复旦大学。“学生的信任,是给我最好的礼物!”秦发庭感慨。

爱是走近学生最近的路。给学生一丝温暖,还老师一个春天。这也算是长赤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密码吧!


这里,有一个开明的党委政府

对教育的支持力度空前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宛如树之于沃土,环境的和谐是一种天然的助长。

在长赤学区督导室主任侯政的记忆中,只要是教育上的事情,长赤镇党委、政府从不推诿,在引领社会形成尊师重教风尚的过程中积极作为。同时,该镇还专门成立了长赤教育基金。这对全市其他乡镇学校来说,是个新鲜事儿。

2017年10月,长赤中学两名学生因心肌梗死抢救无效死亡,一名学生在放假回家途中溺水死亡。长赤镇党委、政府义无反顾担起责任,第一时间全员出动,组织公安、司法、城管、社区力量,安排后事、安慰家长、维持秩序,事情快速得到处理,家长没有任何怨言,社会没有任何负面反响。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学校!”时任校长颜邦辉高度赞誉长赤镇党委、政府对教育的关爱。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民生大计,必须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理念,要坚持‘哪怕只有一分钱也要优先用于教育、哪怕只有一亩地也要优先建设学校、哪怕只有一个编也要优先留给教师’。”长赤镇党委书记董自强介绍,南江教育的“三个哪怕”,长赤镇党委、政府一直以来坚决执行,不打折扣。

长赤中学与长赤镇党委、政府并无隶属关系,但长赤镇党委、政府却把为长赤教育服务,尤其是为长赤中学服务作为头等大事。凡是长赤中学需要支持协助的工作,都是无条件、不遗余力地支持。该镇还自筹经费在各大学校门口设置护学岗,坚决取缔校园周边不规范小摊小贩。长赤镇的公用经费优先用于教育事业,近三年来,为3所公办学校化债1800余万元。

“别的乡镇学校学生人数逐年下滑,长赤镇的学生却越来越多。”长赤桥梁小学校长梁芳介绍,当前,全镇有8所幼儿园、4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共有学生近1.8万人。

学兴则人聚。“长赤镇场镇常住人口6万余人,其中留在本地的成年人中,近半数为陪读的家长。在长赤,还有多家亲戚朋友共同租房、留一两个成年人为一大群上学的孩子搞服务的现象。”长赤镇副镇长杨梅坦言,“长赤镇之所以欣欣向荣,是因为长赤中学的出类拔萃,同时带动幼儿园、小学、初中的良性发展。近三年来,长赤4所小学每年招收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就近1100人。”

人聚则业兴。在长赤,高楼林立,20多层的电梯房比比皆是,镇上的房价跟南江县城差不多;在长赤,仅玉赤大道就有红绿灯十几处,足见其街市之繁华;在长赤,有电影院、有德克士、有健身房、有苏宁易购、有公交专线、有高档酒店,凡是县城有的,长赤几乎都有,足见经济之活跃;在长赤,一天24小时有吃的,通宵达旦,灯火辉煌,足见餐饮之繁荣。

长赤镇市场监管所所长何刚介绍,在长赤镇一个老板开三五个、七八个、十余个门店的见怪不怪。其中,谭姚开超市10家,有员工120余人;李隽开超市11家,有员工130余人。

“我家离长赤中学100余米,家里有30多个单间,每个单间一床、一桌、一椅,一年可租2000元。全部住满,供不应求。”长赤镇文书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何绪章介绍,“租户有平昌的、恩阳的,还有广元木门的,都是陪读的!”

“当前,长赤镇的大部分产业都与教育息息相关。人们往往把长赤的教育跟绵阳相比,称长赤为‘小绵阳’。”长赤镇文书苑社区党支部书记何劲松介绍,长赤镇不出煤不出矿,上得台面的特色产业不多,党委、政府无条件大力支持教育、依托教育做产业是明智之举。

“在文书苑社区,人人都是长赤中学的‘服务员’‘守护者’,学校的事就是我们社区的事,只要需要社区帮忙的,我们随叫随到,24小时待命。”何劲松的话掷地有声。


这里,有一股全民重教的新风

对教育的尊崇唯此为大


在长赤中学“清华门”“北大门”“复旦门”的对面,有两棵楠木树,如今已是枝繁叶茂、亭亭华盖了。说起这两棵树,老校长颜邦辉讲了一个长赤人民发自内心崇文重教的故事。

几年前,长赤镇镇长发现一户农家院坝边上长着两棵楠木树,便要以每棵1000元买下。农妇不卖,镇长喃喃地说:“要是这两棵楠木树栽在长赤中学校门口,那多好啊!”

没想到,镇长这句话让农妇亲自跑到颜邦辉办公室问,镇长是不是要把楠木树送给长赤中学?颜邦辉告诉她,镇长一直有给长赤中学大门口栽两棵楠木树的想法。

“你们学校要,我就免费送给学校!”

“那怎么行,毕竟是你家的财产。我们学校要栽树,但绝不能占老百姓的便宜!”

“要说这两棵楠木树,一万块钱一棵我都不会卖。但我的两个儿子都是从长赤中学毕业的,现在一个在西南交通大学读研,一个在西南财经大学读研。我感谢你们,就送你们了!”

“栽树那天,来了很多人,有的挖、有的抬、有的运,吊车、汽车都不晓得是谁的,根本没有办法支付工钱!”颜邦辉感慨道。

“长赤有崇文重教的传统风尚,尊师之风持续不衰。人民对教育的支持、理解和参与,确保了长赤镇教育的生动发展。”侯政说,“长赤老百姓从不‘闹教’。相反,长赤人民对学校的支持,完全发自内心。”

较早的文明开启,无疑滋养着长赤的教育。清咸丰、同治年间,长赤镇本地大族文化精英相继在长赤办学开讲;140多年前,南江县龙池书院成立,讲学、藏书、学田成为长赤教育特色,耕读文化在长赤地界生根发芽。1933年,红军进入长赤,在龙池书院开办了列宁小学,红色文化在这里扎根。于是,长赤人送子女上学蔚然成风,长赤人崇文重教成为一种整体风尚。

长赤学校集体传承的耕读文化、服务农村的自觉行动,又反过来肥沃了这片热土。

每年高考季,谭姚、李隽等商户都会早早打电话联系长赤中学校长,主动捐助高考学生考试文具、急用药品、食品饮品等。“每个爱心礼包30元左右,每年1000余份。必须提前联系学校,不然就被他人抢了。”谭姚对前几年的一次捐赠被“截胡”一直耿耿于怀。

“长赤中学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谭姚想法很朴素,没有长赤中学,就没有长赤教育的兴旺,也就没有长赤旺盛的人气。他说,近几年来,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其他乡镇同行业都称生意不好做,但在长赤并没有多少影响。

任教数学多年的曾建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长赤中学的5300余名学子中,除有500余名学子在学校食堂用餐外,大约有4800人走出校门,如果他们每天人均消费20元,仅这一笔就将近10万元。

这就是长赤中学集体传承传统耕读文化、服务农村的自觉行动,又反过来肥沃这片热土的生动演绎!

享受到教育红利的长赤人民对教育的支持义无反顾——

每年6月5日,长赤镇万人空巷,居民自发地齐聚在长赤中学大街两旁,参与“万人送考”活动。欢送的鲜花堆积如山、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加油”的呐喊响彻云霄……

“受不了,真的受不了!那场面真的太感人了!”陪读妈妈杨云慧说起送考就眼圈发红,“我陪读了四年,参加了四次,就哭了四回!等我娃高考时,我是绝对不敢来了,我怕自己要哭晕过去!”

陪读爷爷李本天描述:“秧歌扭得欢,锣鼓响震天,还有自发组织的‘旗开得胜’。我的天呐,比过年都热闹!”

“万人送考”只是长赤人尊师重教情绪的酝酿,高考查分当晚,才会达到高潮。查分当天,长赤居民自发到学校保安室捐赠烟花。“太多了,不收了,对不起!”学校领导纷纷躬身致歉。2023年高考查分当晚,专业的消防人员待在长赤中学门口,烟花足足燃放了48分钟。

“凡是对长赤中学有利的事,我们都支持;凡是对长赤中学有害的事,我们都反对!”长赤老百姓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居民刘先生说,前几年,多地招生“串串”到长赤挖生源,社区居民自发组织起来,赶走了一批又一批。个别脸皮厚、胆儿肥的,还在长赤挨过打。

居民刘女士讲,每逢暑假,凡是看到墙面张贴的外地招生简章,她总会毫不犹豫地撕下。

…………

学习先进的理念,探访党政的支持,目睹园丁的忙碌,倾听花开的声音,体验小镇的繁华,感受百姓的真情……随着记者的深入采访,乡村教育的“长赤样板”不断清晰,长赤中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密码,就像被云雾笼罩下的山川,在阳光的照耀下,逐渐显现。

长赤中学,加油!(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苏建 罗黎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