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江县“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2022-11-18 17:10

南府发〔2022〕20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集州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

现将《南江县“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南江县人民政府

2022年11月16日


南江县“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




编制单位:南江县经济和信息化局

承编单位:四川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

成都大学

二〇二二年九月



前   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南江县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国家区域发展重要战略、四川省加快打造全国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背景下,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战略决策部署,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落实巴中市委“四大定位”决策部署的重要五年。围绕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及省经信厅与巴中市合作战略机遇,落实制造强省、制造强市部署,加快向制造强县战略目标迈进,加快时空、产业、理念“三个融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适应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进一步构筑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领力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为建设全国有机富硒食品供给地,打造西部绿色生态工业发展新高地的目标,特制订本规划。

第一章  南江县工业发展“十三五”回顾

“十三五”时期,南江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和规模壮大为支撑,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工业强县、产业兴县、创新驱动为路径,通过强化两大优势产业、实现三个转型、狠抓四大重点行业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创造力、竞争力、吸引力,推动全县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节  主要成效

一、工业经济总量逐步提升

“十三五”时期,南江县紧紧围绕工业强县战略目标,大力发展县域工业经济,全县工业指标保持平稳运行。据统计,2015~2020年,南江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为6.5%。 2015年全年工业增加值17.16亿元,2018、2019两年增加值分别为22.11亿元、24.09亿元;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92.2亿元,2018、2019两年分别为112.06亿元、112.26亿元。2020年因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工业增速放缓,但全县工业经济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 23.51 亿元,比上年增长 3.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20.2%,拉动 GDP 增长 0.6 个百分点。202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同比增长5.07%,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9%、位居全市第一;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39 亿元,比上年增长 6.3%;实现利税 13.0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8%;实现利润 8.63 亿元,比上年增长 47.9%;完成工业投资37.3亿元、同比增长63.5%,技改投资16.5亿元、同比增长204.8%,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

二、园区承载能力增强

一是总体布局趋于完善,全县按照“一区三园一基地”总体布局,目前已建成园区面积达到4900亩,其中东榆工业园建成面积为3900亩,入驻有环永农业、良缘食品、德健黄羊等企业,其中,拥有标准化厂房3.6万平方米,吸纳企业30多家,正加快建成绿色食品饮料加工、道地药材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三大集中区域。二是坪河新材料基地和乐坝工业园建设有序推进,通过招引培育龙头企业,吸附中小配套企业集聚,加快建成绿色建材精深加工区域以及石墨等新材料新能源战略新兴产业园。三是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海螺水泥到坪河新材料基地快速通道已经建成,东榆污水处理厂已投入使用,园区路网、给排水、220KV变电站、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建成。2018年成功申报为四川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20年成功申报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

三、企业培育初见成效

截至2020年底,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8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67家,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8家。“十三五”以来,南江县坚持“外引内育”,不断做大企业主体总量,培育规模企业。一是引进了一批大型支柱企业。围绕南江特色资源禀赋,采取以商招商、亲情招商、延链招商等方式,先后引进安徽海螺、环永农业、蜀信电器等15 家企业,为南江工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二是提升了一批退城入园企业。引导企业退城入园集中发展,先后有光雾山米业、大明食品等6家南江老牌企业进入园区,在腾退城市发展空间的同时有效促进了企业集中集约度提升,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三是培育了一批规上工业企业。全面摸排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建立小微企业名录、提升规模企业库,并予以重点支持,稳定升规企业来源,有计划培育规上工业企业,支撑工业稳定增长。

四、项目推进步伐加快

“十三五”期间,累计建成投产共18个项目。2016年开工建设坪河10万T/a高碳石墨精选生产线建设项目,2020年全县新开工海螺年产150万吨建筑骨料机制砂及砂岩破碎系统移位、兴马金银花加工技术改造等9个项目,新竣工巴山源年加工1000吨牡丹油生产线技改扩建工程、万象农业医用一次性口罩和消毒用品等9个项目;储备石墨产业发展、霞石精深加工、南江黄羊精深加工等重大工业项目60个。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南江县通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工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全县工业基础差、底子薄、欠发达的基本县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现有工业多是农业及手工业的延伸,工业本身尚处于起步阶段,“二产不强”,做大工业经济体量与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压力仍然存在。

一、产业发育程度较低

全县工业产业发展结构相对单一,大部分是在农产品资源、矿产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产业,支撑产业受政策影响较大。南江县丰富的矿产资源中,石墨、霞石、钾长石是新材料新能源的基础性材料之一,但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起步较晚,直到2020年才明确提出将石墨、霞石、钾长石等3种非金属矿资源的采、选工艺统一规划,锂电池负极材料、高纯石墨、石墨防腐涂料、石墨烯材料等项目投产见效尚需3-5年时间,石墨市场规模和产业体系尚处起步阶段。目前全县招引石墨企业数量少,技术含量不高,多是对于石墨等资源的初级开采,下游产业的研发制造等环节仍然缺失。全县对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利用粗放,资源精深加工链条短、综合利用能力弱,导致了工业产业优势不突出,整体发育程度偏低。

二、产业链条延伸不足

从目前的情况看,全县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低、产业附加值低等工业产业优势不突出问题。南江县农产品、矿产资源丰富,但是没有发挥出资源间的耦合效应,产业发展与全县拥有的资源优势不相称。企业规模优势不突出,缺乏能支撑一个行业里的骨干龙头企业,产品主要以原材料或初加工为主,大部分处于产业链前端,导致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弱,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难以提升。其产品或作为初级产品销往外地继续精深加工,或将本县、本市作为销售目的地。优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较低,没有真正做到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三、工业体系尚处于发展初期

南江县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结构不优,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需进一步加强。虽然“十三五”期间相较于传统工业产生了一批新型工业企业,改变了长期以来依靠“两坨矿”支撑南江经济的局面,但大部分企业都是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家庭作坊式的组织形式生产,产品市场占有率低,没有形成基地培育、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售后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条,资本、资金、人才、技术、冷链、物流、储藏等基本支撑要素没有保障,产业之间依存度很低,导致产业难以做大、产品难以走向市场。由于没有较为健全的工业体系,企业发展环境的比较优势不明显,难以吸引优秀企业来南投资办厂。

四、要素保障质效偏低

一是公共服务平台匮乏。缺少创新开发、中试孵化、成果转化、检验检测、营销物流等全产业链关键性服务平台。二是产业融资模式有待完善。南江县融资担保公司仅有一家,且注册资本金偏低,加之现有新型工业企业注册资本上千万元的极少,由于资本太少,企业实力不够,规模太小,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导致担保额度受限。而且受国家环保政策的影响,特别是金融机构对高耗能产业限贷,增加了融资成本和难度。三是人才资源配置不足。缺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及有效的人才机制。

第二章  “十四五”工业发展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未来五年,全县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和动力支撑等都将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

第一节  机遇

一、国家战略为南江工业产业发展拓展新空间

我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为南江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价值链将成为重中之重,而南江县富有红、绿、黑、金“四色”资源,在战略支撑条件和资源政策倾斜下,应适度超前谋划,转后发为先发,合理布局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全县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强调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 ,南江地处四川东北内陆,应大胆抢抓机遇,提升全县外向经济拉动能力和产业承受能力,不断增强县域工业经济竞争力。

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战略助推南江工业发展转型升级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出台,支持川陕等革命老区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将从政策层面、资源配置、资金支持等方面振兴老区发展,激发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内生动力。《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将鼓励革命老区县培育建设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鼓励革命老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跨区域共建“飞地园区”,加大用地保障支持力度等支持革命老区的发展。南江是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核心区域县,在争取各级政策倾斜、对接产业项目支持方面具有自身优势,有利于南江在资本、资金、人才、技术等基本支撑要素有保障的情况下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自主创新,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转变,加快全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巴中市“十四五”进一步明确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的战略定位,依托贯通南北的交通优势,建成成渝地区北上陕西、通达中原、承接京津冀、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门户。南江地处川陕渝几何中心,是四川北向出川的重要通道,应在巴中市门户枢纽地位基础上。成渝双城经济圈在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成渝城市群同城化进程中,南江的优势日益凸显,是成渝产业配套重要的承载地。应充分利用省市出台的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充分发挥“窗口”区位优势,加快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拓展工业对外开放新空间,外引内培,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上实现新突破。

第二节  挑战

一、国际国内形势增加外部环境不确定性

近两年,随着全球疫情的不断蔓延,主要经济体制造业进入下行周期,实体经济乏力引发全球经济减速压力上升,加之全球性贸易摩擦进一步蔓延至金融、科技领域,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冲击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导致国内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工业产业及企业更需要国家及地方各项有利政策的推动与刺激。南江县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在这种外部环境下更难于争取利好政策以及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发展。

二、发展空间受限与环保压力加剧并存

“十四五”期间,全县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南江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将会使其开发受限,部分传统高耗能产业发展空间压缩。国家严格控制非农业土地供给,土地资源已难以支撑企业入驻的需求,可开发利用空间不足的问题凸显。高端研发、新兴产业用地紧张与部分传统制造用地低效闲置并存,区域内占地面积大、产出低的项目难以快速清退,影响发展质量提升。同时,环境保护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增强,增加了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压力。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深度治理与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的完善更加紧迫。

三、创新能力缺乏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减弱

企业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企业赖以为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企业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拥有了较高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以及科学的企业管理能力,才能提高企业获利能力,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并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南江县工业企业普遍对技术创新与进步的资金投入不够,企业技术落后,难以形成企业核心技术能力。而大部分企业目前仍是采用传统企业管理形式,仅仅凭借着管理者的经验来经营公司,存在效率较低,激励不足,约束不当等一系列管理问题,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技术、管理不创新,企业自身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在如今的知识与信息时代,就越不能获得社会份额即市场的认可。技术、管理、市场不同程度的缺位导致了目前南江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足。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历次全会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强工业”战略部署,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抢抓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川东北经济区“十四五”振兴发展、浙川东西部协作等战略机遇,精准对接全省“5+1”现代工业体系和巴中市“1+3”产业体系,围绕市委“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以及“以产业培育振兴为主线”的工作思路,着力强核心、补短板、提价值,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强化产业培育、主业成链集聚发展,构建以食药精深加工产业、绿色建材产业、轻工纺织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体系,为南江建设生态经济发展高地,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以及“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联动,协同发展。兼顾传统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发展。兼顾存量和增量发展,以填补产业空白和延伸产业链增量引进为重点,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壮大主导产业,培植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开拓发展空间,用优质增量带动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总体规模。

坚持跨界融合,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构建创新生态链,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工业的内生发展能力。加大科技投入,逐步建立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强化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质效一体,良性发展。保持工业合理的增长速度,扩大高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规模,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业规模。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坚持集约集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加强技术改造,推动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推动节能减排和节约集约用地,强化负面清单管理意识,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产业化,加快构建节约、绿色、低碳、清洁、安全的产业体系。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到2022年,夯实基础阶段。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和区域发展格局,精准切入国内产业体系,围绕“一区三园一基地”发展布局,加速载体建设;围绕绿色建材、食药精深加工、轻工纺织、战略新兴产业,加速主导产业龙头项目落地和未来产业领域项目储备,引领带动存量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生态工业突破发展,形成工业经济质效双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到2025年,全面提升阶段。重大项目聚能和要素匹配效应释放,经济效益和空间效益全面提高,产业层级和能级显著提升,工业对GDP贡献率达25%以上,以食药精深加工产业、绿色建材产业、轻工纺织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体系成功构建,实现资源型工业低碳绿色发展;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东榆工业园创建为省级开发区。

第四节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十四五”末,工业经济总量稳定增长,企业主体不断壮大,创新能力驱动有力,载体建设成效显著,要素保障不断完善,特色产业快速集聚,新型工业体系形成,品牌影响不断扩大,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两化深度融合快速推进,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工业增长目标。到“十四五”末,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70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5%,年均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户。

工业投资目标。到“十四五”末,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2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130亿元,工业投资年均增速5%;累计完成技改投资35亿元以上,力争突破40亿元,技改投资年均增速8%。

技术创新目标到“十四五”末,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0.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30%以上,新增省级以上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个,新增省级以上认定工程技术中心3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累计达到4户。

节能降耗目标。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完成巴中市下达的目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污水规范处理率达到100%。


3-1 南江县“十四五”工业发展目标

类别

指标

2021

2025年  

指标属性

规模总量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44.7

55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

-

5

预期性

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户)

60

70

预期性

工业投资(亿元)

24.98

〔120〕

预期性

技改投资(亿元)

9.87

〔35〕

预期性

产业结构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5.7

25

预期性

四大主导产业占比(%)

7

55

预期性

技术创新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

5

预期性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1

5

预期性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户)

2

4

预期性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0.18

0.35

预期性

绿色发展

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降幅(%)

13.59

20

约束性

污水规范处理率(%)

100

100

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95

约束性

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1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注:〔 〕内为累计数。产业结构中“四大主导产业占比%”2021年数据实际为2020年数据;技术创新、绿色发展各项指标中2021年数据实际为2020年数据。

第四章 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积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速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力度培育新兴工业,集聚发展新动能,培育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4+N”产业集群,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持续发力,加速推动补短板、强优势,从而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一节 大力发展食药加工产业

一、选择依据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既关乎百姓生计问题,又与社会经济发展命脉息息相关。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牧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围绕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从而实现产业兴旺。农产品加工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产业转型、模式创新、链条延伸、功能拓展、技术渗透、多元复合成为发展的大趋势。高品质、无污染、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目前国内很多大型企业从国外购买原料的情况突出,农产品加工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中央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最重要的乡村产业,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重要的途径,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高度一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这为南江县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绿色化、创新化发展提供了巨大历史机遇。

从四川省产业布局来看,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我省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发展能源化工、食品饮料、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产业,其中巴中市重点培育食品饮料和先进材料产业。同时,全省布局“5+1”重点产业中,食品饮料将会是继电子信息产业之后的又一个万亿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是全省食品饮料产业的重要支撑。全省食品饮料产业要实现跨越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必然得快速发展。《四川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消费品也是重点支持打造的产业,同时四川也是农产品资源大省,“十四五”时期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也将成为全省经济稳定增长的有力支撑。

从南江县的比较优势来看,南江县位于我省川东北经济区,具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加工资源,拥有一批生猪、黄羊、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产业在全省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基础。近年来,南江县着力招大引强,持续加强品牌建设,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在区域品牌打造和特色产品品牌培育方面积累了很好的优势,“南江黄羊”区域品牌以及特色农产品整合资源、抱团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南江县工业园区已经被成功评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全省仅有30个),园区在全省农产品加工领域具有显著带动引领意义,尤其在吸引人才、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为全县农产品加工产业在“十四五”期间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重点领域

——肉制品精深加工。依托南江县域特色农产品资源,以羊肉、猪肉、牛肉加工为重点,以四川德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基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衔接,推广中央厨房、“基地+加工+营销”等新模式新业态,建设一批直销门店、综合体验店以及电商平台,利用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和服务模式,拓展产业价值链。以“南江黄羊”、“巴山肉牛”等特色优势资源为基础,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在屠宰、精细分割、冷链物流配送等领域再引进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项目,打造独具南江特色的区域品牌。

——粮油精深加工。利用南江县内丰富的粮油加工资源,依托四川省南江县长赤翡翠米业有限公司、四川省南江油脂有限责任公司等优质企业,推动全县粮油加工产业向安全、优质、营养、健康、个性化方向发展。强化“产购储加销”各环节协同发展,推动粮油产业加工走向专用化、营销走向品牌化、服务走向多样化,粮油副产物走向循环化和全值化利用,逐步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

——道地药材精深加工。充分发挥金银花、杜仲、铁皮石斛等道地药材资源优势,以南江县天宫农业有限公司、南江县光雾山林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加强药用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引导规模化生产。重点发展以道地药材(金银花、杜仲、铁皮石斛、青钱柳)为原料的饮片、中间提取物、成药等系列产品,提高附加值。充分挖掘道地药材的优势价值,延伸产业链,着力构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十四五”期间,力争特色药材种植基地及大品种培育取得重大进展,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医药产业规模取得新突破。

——饮用水生产。立足南江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好“四川好水”区域品牌,聚焦哇哈哈、农夫山泉、康师傅、怡宝、蓝剑等省内外饮用水生产重点企业开展园区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资源利用效率高、具有明显产业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夯实南江县饮用水产业基础。利用东西部产业合作机会,开展高质量品牌推介活动,推动一批县域饮用水企业品牌走向东部乃至全国。鼓励行业协会参与相关标准体系建设,搭建行业先进标准体系,推动产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三、发展路径

一是抓好龙头培育。通过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等措施,培育一批从事农产品种养殖业、产品研发、精深加工等龙头企业,支持四川省南江县长赤翡翠米业有限公司、四川良源食品有限公司、四川德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开展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并购重组,进一步做大“头部”企业。同时,大力实施“育苗壮干”培育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中小微企业,鼓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大集团做配套,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大产业技术改造力度,在农产品加工产业启动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力争重点企业平均实施一次以上的高水平技术改造。

二是抓好基地建设。持续在调结构、优品种、提品质上下功夫,加强道地药材、黄羊等原料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供给质量。加快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创新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标准化、订单式生产,增进双方互信互惠,稳定供销合作,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加工转化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配置冷链运输设备,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建设冷却库、低温分割车间等冷藏加工设施。

三是抓好品牌发展。加强政府、企业等多方联动,持续推进品牌创建、培育和宣传,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矩阵。大力实施三品战略,积极搭建宣传、展示、交流、交易平台,依托“南江黄羊”品牌,扩大肉羊养殖加工规模,拓展生猪等禽畜鱼肉加工。做优“南江黄羊”、“长赤翡翠米”等南江特色优势品牌,针对性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制定销售价格,强化精准营销推介,扩大产品销售半径,不断提升区域知名度和竞争力,打造更多知名南江特色农产品,用品牌赋能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抓好食药加工园区建设。以园区为载体,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动东榆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快形成绿色生态工业百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工业园核心区,尽快建成绿色食品饮料加工,道地药材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三大基地。有序推进乐坝中小企业集中区建设。大力开展园区招商,招引一批延链补链强链作用突出的食药加工企业,提升产业价值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电气等要素保障。推动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完善产业园区管理机构长效激励机制,积极探索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探索公司化、市场化办园模式,鼓励推行公司制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资建设、运营或托管园区。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高水平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技术)平台。

第二节 转型发展绿色建材产业

一、选择依据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生产能力与产量不断增加,产品质量、档次与配套水平持续提高,生产规模与技术装备正逐步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材料主导产品不仅在总量上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而且人均消费指数已接近和高于世界先进水平。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建材作为建筑材料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十四五”期间,提高城镇化率的重点是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因此绿色建材产业发展具有稳定的市场基础。

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中央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具有健康、环保、安全等特点的绿色建材产业存在巨大发展机遇。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建立绿色采购引导机制,加大绿色产品采购力度,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建材、绿色建筑发展。同时,污染严重、碳排放量高的传统建材企业面临较大发展障碍,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绿色建材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加速取代传统建材。

从四川省产业布局来看,从省政府相关产业布局情况来看,巴中市是为数不多的重点发展新材料的市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革命老区产业的发展,专门召开了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座谈会。省委书记彭清华指出,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聚焦“挖潜力”做好资源转化文章、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聚焦“补短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基础条件。全省布局“5+1”重点产业中,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2020年,全省新材料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358.4亿元、同比增长4.1%,实现利润216.6亿元、同比增长8.6%,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全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壮大,全省绿色建材行业发展的动力将更加强势。

从南江县的比较优势来看,南江县资源富集,霞石、花岗石等资源丰富,非金属矿及稀有金属等门类齐全。经过县委县政府多年努力,县内已经聚集了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建材生产企业,相关企业产值已经占据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产值的一半,产业基础优势明显。科技发展对于县内绿色建材产业的支撑作用也在不断提升,随着年产15万吨霞石精粉生产线的建设完成,对上下游企业来南江发展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加大,对南江绿色建材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提升具有强力支撑作用。

二、重点领域

——水泥制造。以县内丰富原材料为基础,依托巴中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等重点企业,强化产学研用协同联动,促使产品可以全面提高建筑施工效率、保障建筑物品质,更好满足建筑物功能的要求。更多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生产对天然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环境的影响,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碳排放量。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企业优势和创新优势,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提升产业整体市场竞争实力。深入落实中央环保要求,抢抓水泥企业搬迁、新项目落地建设机遇,提高水泥制造绿色化生产水平。

——石材加工。充分利用好县内丰富的白云石、大理石、花岗石、钾长石等资源,以重点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推动高新技术普遍应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开发与保护并行并重。注重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使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十四五”以“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为目标,扎实推动一批石材加工企业提升发展质量。发挥好石材加工园区集聚资源作用,强化招商引资、引智,大力推进石材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催生发展新动能。重点推动霞石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拓展南江造霞石在高端陶瓷、玻璃等制造行业中的应用,提高南江造霞石的综合利用水平和产品附加值。

三、发展路径

一是聚力延链强链。突出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和薄弱板块,大力实施龙头企业主导型招商,再引进一批碳排放量低的重点企业,加快构建上、中、下游匹配的绿色建材产业链。提升深加工能力,促进产业由“原矿开采”向“精深加工”转变。引导支持企业拓展下游市场,延伸产业链条,切实改变原料供给的低端应用现状,推进向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领域发展,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市场应用范围。积极支持水泥生产纯低温余热发电、煤矸石发电、矸石砖、垃圾焚烧再利用等循环经济模式。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更多资源向优质企业聚集。

二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支持绿色建材行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及智能化技术,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积极引进较为成熟的公共云服务平台和能源管控中心,改善提升企业研发系统、信息系统、运行管理系统,推进工业软件、数据管理、工程服务、技术标准等资源在全县实现开放共享和云应用服务。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等全流程智能化水平。

三是加快推广绿色生产。加强清洁生产审核,推广绿色清洁生产技术,持续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企业实施清洁化改造。开展节能节水、降低原材料消耗、降低碳排放量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搭建绿色生产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每年及时公布并上传开展绿色生产审核企业计划名单。指导督促企业及时在信息平台更新相关信息,利用平台提供的数据信息分析汇总服务功能,做好效益指标统计分析。

第三节 突破发展轻工纺织产业

一、选择依据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国际上,近年来东南亚尤其是越南和孟加拉轻工纺织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得益于逐渐完善的产业链以及较低的薪资水平(人工成本只有我国的一半),越南等地的轻工纺织产品越来越受到欧美等国家的青睐。国内,我们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人群,随着消费观念逐步变化、企业的设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加上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轻工纺织产品巨大的消费潜能将被释放出来。具有智能化、人性化的轻工纺织产品将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具有自主创新技术及产品的企业将逐步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轻工纺织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一带一路”等合作倡议为契机,中国形成了全面开放的发展新格局,轻工纺织产品出口数量巨大,行业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正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国家大力支持轻工纺织产业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轻工纺织产业发展的氛围在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在不断夯实,消费者对于轻工纺织产品的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这些都为轻工纺织产业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打牢了基础。

从四川省产业布局来看,四川是全国的轻工纺织大省,家具、服装、鞋业等行业发展基础较好,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轻工纺织产业发展,《四川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培育世界级消费品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特色轻纺产业,重点打造家具、服装、鞋业等行业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展览展示功能性总部。全省轻工纺织产业布局均衡,有利于各地区充分发挥本地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创新优势,推动轻工纺织产业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从南江县的比较优势来看,南江县委县政府聚焦轻工纺织产业,开展招商引资的力度大。目前,南江县优惠的支持政策和优良的营商环境已经吸引了一批行业内的重点企业,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产业链持续完善,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广东高文集团入驻南江以后,产业链上下游将得到进一步整合,将催生更多科技含量高的轻工纺织产品,进而推动全县轻工纺织产业突破发展,连片带动区域经济稳步上升。

二、重点领域

——服装生产。以广东高文集团入驻南江投资建设南深科技园为契机,整合原有轻工纺织企业力量和资源,加快建设轻纺制造基地,开展内衣等服装生产,加快打造完善的服装生产产业链。学习借鉴东部地区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智能仓储等工程,聚焦关键环节,实现一批智能化技术的普遍运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进一步节约生产成本,力争打造成为全省服装智能化生产示范区。

——轻纺材料。充分发挥轻纺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深化产学研用集成创新,以高新技术纤维材料、高端产业用纺织品等为重点,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应用空间,加大新型纤维材料及新型非织造、编织、机织、复合技术应用,建立上下游协调开发应用机制。加强生态纺织化学品的应用,大力推广先进少水染整加工技术、废水深度处理回用等污染物控制技术,打造全流程绿色制造产业链。

——小商品生产。充分发挥南江文化和旅游优势,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依托一批轻工纺织重点企业,聚焦“旅游+”“文化+”,生产红叶徽章、挂件等旅游小商品。在相关企业具备较强生产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方式扩大产品覆盖范围,不断加强与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合作,探索建立“南江产—成都+销”模式,切实将南江建设成为“四川义乌”。

三、发展路径

一是加强品牌培育。引导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品牌包装、形象塑造等,集中打造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服装和小商品品牌。指导龙头企业完善品牌发展战略,持续跟踪重点品牌企业,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型市场拓展活动,持续提高相关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支持重点品牌企业“走出去”,与省外和国外品牌开展同台竞争,提升企业的硬实力,扩大市场份额。

二是抢抓消费升级机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引导客户参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等过程,提升产品个性化定制水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产学研用创新合作,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成产业价值。加强与京东、天猫、抖音等平台的合作,精准定位消费者需求以及目标消费群体,适时推出一批引领消费潮流的产品。

三是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利用东西部产业合作、长江经济带建设、泛珠三角区域“9+2”合作等机遇,发挥好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土地优势,积极承接东部轻工纺织产业转移。适时建设东部轻工纺织产业承接园区,率先在全省打造产业承接示范园区。强化产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建立健全支撑产业健康发展的人才体系。

四是加强产业招商。强化与省市招商部门对接,继续引进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轻工纺织企业,继续扩大产业规模。引导当地企业加强与成都平原经济区旅游景点和重点企业加强合作,力争在产品创新、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实现新突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企业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能力,带动一批本地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第四节 全面发展数字经济产业

一、选择依据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国际上,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世界各国获取未来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全球经济体普遍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数据资源流通应用、产业技术加快融合作为应对新一轮竞争的重要手段,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竞争的新制高点。国内,“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新发展阶段下,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经之路,是主动适应新时代,培育发展新动能,构筑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十四五”期间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产业发展的质和量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当前我国产业正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过渡阶段,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各级政府正在加快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长期协调机制,以及提升科技和产业领域的基础创新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壮大。

从四川省产业布局来看,近年来,我省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国家级工业软件协同攻关中心等先后落户四川。西部首个超算中心—成都超算中心建成投运,“天府通办”政务服务品牌效应逐步显现,两化融合指数稳居全国前10,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速超过20%。《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把数字牵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聚焦激活新要素、推进新治理、营造新生态,加速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网络强省、数字四川、智慧社会,打造西部领跑、全国领先的数字驱动发展高地。在此基础上,各市州聚焦优势资源和企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具有良好的战略基础。

从南江县的比较优势来看,南江4G基站建设稳步推进,高规格规划5G基站建设,城区主要场景5G网络已基本全覆盖。城乡基本实现4G网络全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光纤通达率达到100%,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M以上,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较好。在企业上云、智慧企业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集聚了一批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优质企业,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力较为强劲。南江县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为南江数字经济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重点领域

——电子信息。依托现有基础,加快推动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面向智能终端、5G、工业互联网等重要行业,发展电路类、连接类、机电类、传感类、通信类等电子元器件。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材料和设备业,完善材料和设备领域薄弱环节,积极招引高端材料和设备厂商入驻。持续推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业发展,积极培育本土封装测试龙头企业。

——智能终端。促进智能终端产品创新研发,着力发展微型计算机、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智能终端产品制造,提升产业规模。重点发展智慧医疗、智慧运动、智慧健康、数字文旅等消费类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和品牌推广。推动全县电子产业上下游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生态,提升本地配套率,促进企业发展。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借助信创发展机遇,大力推进自主可控基础软件与系统软件研发。针对与行业特色紧密联系的创新设计软件、生产工艺类、生产控制类等工业软件展开攻关。推动企业、科研机构对共性技术的合作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研发平台和软件开发工具链,支撑本地软件企业发展。加大政府对于软件开发云平台支持力度,大力培育领域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三、发展路径

一是招引一批重点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招商、园区招商优势,引进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夯实5G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基础。建立与成都数字经济发展常态化对接机制,适时承接一批智能家居、智慧农业、服务型制造等领域的重点企业。充分利用东西部产业协作机会,推动本地企业与发达地区开展合作,提升本地企业竞争力。

二是开展数字化赋能。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聚焦农产品加工、绿色建材等传统产业,持续提升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能力,支持企业运用先进传感技术、数字仪器仪表、智能控制系统等改造现有生产装备,推广应用畜禽屠宰设备、食品冷鲜保藏、医用机器人和生产管理系统等设备集成及信息化系统应用,建立“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等“未来工厂”,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扩大数字经济的规模。

三是创新支持措施。协商引导金融机构对数字经济领域企业信贷优先支持,并建议在贷款利率、期限、额度上给予政策倾斜。配合税务部门落实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培育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企业上市融资。强化数字经济领域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利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天府学者”特聘专家制度、“天府高端引智计划”“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四川计划”等重大引才工程引进一批专业人才到南江工作。

第五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选择依据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四五”时期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挖掘新动能,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随着各国产业竞争的加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产业竞争的焦点所在,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就把握住了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南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符合产业发展趋势。

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运行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新的增长点亟待挖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支持和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支持力度大,政策措施实,南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基础优势明显。

从四川省产业布局来看,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给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根据省级层面的相关产业布局,我省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中有先进材料产业。省级层面正在加速构建“5+1”现代工业体系,其中先进材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专门的省领导进行联系指导,推动力度大。同时,四川材料资源丰富,“十四五”时期新材料产业发展在全国的引领作用也将进一步加强。

从南江县的比较优势来看,南江县有高品质的石墨矿产资源,经过多年发展,产业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相关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全产业链发展石墨产业基础良好。尤其是近年来,南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石墨产业发展,围绕南江县石墨全产业链开发等大项目、好项目有序推动,石墨产业在南江县发展前景较好,“十四五”时期具有创新发展、突破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势头。由于资源丰富,南江在吸引产业领域重点企业入驻方面也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二、重点领域

——石墨原矿采选。以丰富的石墨原矿为基础,聚焦石墨粗碎、中细碎、超细粉碎、提纯、膨胀、氧化等关键环节,做强相关环节的重点企业。整合石墨原矿采选领域的中小企业,确立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生产环节,最大限度避免资源浪费。以南江县石墨全产业链开发等项目推动为契机,再招引建设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做精石墨原矿采选行业。

——石墨产品生产。坚持高端引领、集群集聚、成链发展理念,根据市场需求,着力生产石墨烯重防腐涂料、石墨纸、石墨烯粉体等产品。探索“南江(成都)研发中心+南江开采加工产业园+巴中经开区精深加工基地”和“南江(东阳)研发中心+南(江)东(阳)合作产业园”飞地模式,整合科技、人才、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全产业链发展石墨产业,形成“高精尖”产业集聚效应,建成国家级战略新材料产业基地。

——发展循环经济。根据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相关要求,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着力建设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以推动石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聚焦石墨领域相关企业生产中的废物垃圾、污泥等开展综合利用,开展动力电池负极石墨回收利用,全面提高石墨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建立健全石墨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为南江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三、发展路径

一是强支柱。在石墨原矿采选、石墨产品生产、废物垃圾综合利用开发、污泥综合利用等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支柱企业,筑牢产业发展的基础。强化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在细分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专班+联盟+智库+基金”推进机制,培育一批从“种子”到“链主”的优质企业发展梯队。聚焦石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循环经济加速发展,出台相关支持措施,做大产业,做强企业。

二是提能力。制定石墨产业、循环经济等产业链关键基础技术攻关目录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清单,推动建设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实施“链长+链主”双链式推进机制,组建部门协同、专家参与的服务团,营造良好产业生态。搭建石墨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聚焦石墨产业,培育一批“天府质量奖”“天府品质”产品,积极争创一批“全国质量标杆”。

三是促转型。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石墨产业、循环经济深度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生产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和追溯。支持开展相关企业智能制造诊断咨询服务,力争在石墨产业争创国家智能制造试点工厂(场景)。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开展技改服务专项提升活动,在重点领域组织申报一批省级重点工业项目。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在石墨产业和循环经济领域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园区,高标准建设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

四是优服务。鼓励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对符合条件的石墨企业和循环经济相关企业提供贷款或担保服务支持。适时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担保基金,为相关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加强相关企业和园区的要素保障,对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和园区,在用电、用地、用气等方面给予优惠。

第五章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第一节  布局原则

一、自然环境协调原则

首先,加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对比工业污染水平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优先提升产业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节地、节水、节能和减少污染的绿色生产模式;其次,考虑地形地貌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地势开阔平坦、地质结构稳定有利于布局工业,而地震带、冲沟和易于崩塌、滑坡的地质区域则不宜布局工业;第三,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可获得性与保护措施以及受风向影响导致污染空气迟迟不能扩散造成城镇污染,因此要重点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科技进步,进一步研究加快产业固体废弃物的利用措施。

二、产业集群发展原则

首先,集中力量培育重点产业,加快形成企业集群,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城镇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积极推动产业向发展带,尤其是向重点产业新城的转移和集中,引导培育城镇新的经济增长极。其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配置与工业布局相适合的交通、物流、公共管理和服务、商业商务、市政公用、职工居住等配套设施。第三,围绕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链,构筑完整的工业生态系统,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企业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经济繁荣发展。

三、产城融合原则

坚持“产城融合”根本原则,城镇必须要有产业支撑,产业也必须要有城镇依托。一是要结构匹配,关注就业人群和居住人群结构的匹配、产业投资和空间载体的匹配;关注服务用地和服务业、人口结构与规模比例均衡;关注工业用地、工业建筑与工业发展规模和结构相匹配,既要确保工业发展的空间保障,也要防止不切实际地铺大摊子。二是要功能融合,核心是向集生产与生活功能一体化转型,工业是工业化进程中地区的主要发展动力,服务功能区规划建设结构和规模需要与工业发展相协调。

四、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原则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工业布局首先应当遵循市场的动力规律,重视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自发性作用。二是要坚持政府积极引导,增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调控职能,科学编制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确定工业园区运营目标,制定并出台产业扶持或管制政策,引导工业园区投资规模和结构。三是政府在引导工业布局时积极引入市场手段,通过工业发展资金补贴土地价款、本级政府分成税收返还企业、要素价格补贴、搬迁补偿市场化等手段引导企业实现集中集群布局。

第二节  南江经济开发区产业布局

从自然环境协调原则看,南江县植被茂盛,生态良好,环境承载力较强。南江县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5%,丘陵河谷及平坝仅占5%,境内95.8公里南江河纵贯县境中部,工业主要布局于南江县南江河沿岸地区,可享受地势平坦、水资源便利、运输便捷等益处。

从产城融合原则看,三园都在南江经济开发区规划之内,工业园区和主城区交通设施较好,配有通勤公交车,能够较好发挥主城区对园区的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和人力资源支持功能。从开发模式看,积极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工业园区综合开发建设运营主体,采取“园中园”开发、整体开发等多种模式,快速植入产业、打造新城。

从产业集群原则看,强化资源集约利用理念,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计划指标、建设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严格控制其他乡镇工业扩容和产业项目增加,加快完善能源、污水、电力、交通、生活等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增强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全力构建“一区三园一基地”工业发展新格局,重点打造关联性强、集约水平高的产业集群和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品牌,带动形成支柱产业健康食品医药、新材料、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集群,加快培育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4+N”产业集群。

一、“一区”:南江经济开发区

南江经济开发区总用地面积 6.77平方公里。随着汉巴南、广巴铁路扩能改造、苍巴高速等开工建设,南江以争创省级开发区为契机,充分借势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带动能力,全力推动“三产融合”繁荣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集约发展不动摇,通过各个“组团”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园区专业化建设,形成集聚效应,增强园区的承载能力,把园区做大、做强、做优,对南江经济发展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奋力创建省级开发区。

整体打造南江经济开发区,突出产业关联度,强化产业配套带动,按照省级工业园区标准,全力构建“一心两翼,双轴驱动,圈层递进”总体空间结构。“一心两翼”:“一心”指东榆工业园,是南江县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区,发展以生命健康为主导产业的同时,建设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两翼”分别指凰龙产业园和乐坝产业园,“北翼”凰龙产业园依托水泥等矿产资源加工龙头企业,持续改造提升清洁生产,大力拓展绿色环保产业,实现循环经济模式典型示范;“南翼”乐坝产业园,发挥霞石、石墨等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孵化特色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战略新材料产业,聚焦小微企业发展、创业孵化等功能诉求。“双轴驱动”:链接各工业园区板块的动力轴,其一为依托环线形成东西向产业发展轴线;其二为沿巴陕高速方向形成南北向城镇联系轴。“圈层递进”:以东榆为经开区主中心辐射凰龙、乐坝、岳家沟等片区,以坪河新材料基地等周边多基地为经济开发区提供原料输送保证的递进式功能布局。到2025年,南江开发区“一区三园一基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特色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基本构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形成,经济总量大幅提升,成功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


图5-1南江县经济开发区“一区三园一基地”产业布局规划


表5-1 南江县经济开发区产业布局一览表

园区

主导产业

三园

东榆生命健康产业园

健康食品医药

凰龙绿色循环产业园

战略新材料、绿色建材

乐坝战略新材料产业园

战略新材料

一基地

坪河新材料基地

原材料供应

飞地

巴州、东阳飞地

石墨关联产业

长赤、高桥、大河镇等

大米、牡丹、黄羊等农产品加工业

    二、“三园”:东榆产业园、凰龙产业园、乐坝产业园

   (一)东榆产业园

    位于南江县城南部,东邻光雾山大道、南江河,西靠玉皇观山体,北临黄金新城、香山观-寨梁山,南至巴陕高速南江南出入口。规划用地5.22平方公里,已建成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其中政府投建为3.6万平方米。紧临南江河、巴陕高速公路、广巴达铁路,汉巴南铁路开工建设,选址具备交通、环境、供水保障等优势,使东榆产业园成为成渝经济圈和川东北化工基地的重要节点,逐步引进品牌企业入驻开发。

    加快形成“一核二轴三组团”空间结构,一核:即综合服务核心,围绕科研创新、信息平台、商贸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体系,集中建设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开发区综合服务中心;二轴:沿巴陕高速和国道 224 形成两条串联园区各组团的发展轴线。三组团:包括生命健康核心组团、新材料示范组团、智造孵化科创组团。


图5-2 东榆产业园布局

园区以生命健康产业为主导,辅以新材料、物流及生产性服务业。即围绕“食养、医养、心养”融合体系,深入实施“园中园”专业园区发展模式,以特色优势产品即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重点打造“主导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辅以新型材料、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及仓储物流等产业,打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百亿级产业集群定位为生命健康智慧产业园,带动县域整体产业联动和经济发展,力争达到省级开发区创建指标要求。

首先,重点推进健康食品医药产业发展。一是全链条打造黄、金、绿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推动南江黄羊、南江大叶茶、金银花、核桃等特色农产品资源升级,重点建设“南江ž东阳绿色食品产业合作园”,实现产业绿色化、功能化、电商化、集群化升级。二是全链条发展生物医药特色康养产业,打造从医药康养产品研发、生产、资格认证、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到精深加工为一体的大健康全产业链平台,重点提升金银花、杜仲、铁皮石斛等道地药材精深加工,开发中药新药、中兽药、新型保健品、饲料、香料、日化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打造服务县域,辐射川陕区域的健康服务示范区。其次,打造新材料示范区。深入实施“园中园”专业园区发展模式,对原有加工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加强与凰龙园区新材料产业联动发展,重点提升新型墙体材料、绿色建材、高性能复合材料等产品的技术先进性,打造“科研转化—绿色加工—循环经济”示范片区。第三,发挥跃进片区资源优势,培育发展智造孵化科创产业。配套发展科研培训、双创孵化、商贸物流、轻纺智造、工旅融合等产业业态,全要素构建先导型现代服务业体系,增强支撑开发区提质升级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一是坚持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举,“借势”打造园区科技服务体系;二是完善配套性服务,打造集产业发展、商务服务、文娱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区;打造集交易批发、会展博览、电子商务、生活配套于一体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基地,提升产品冷链物流和安全保障能力;三是建设若干公共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实训平台、实训信息平台,为生命健康、绿色建材、战略新材料等产业持续提供人才支撑。四是,抓住南深科技园建设契机,建设轻纺制造基地,布局建设艺术家工作室、文创研发中心、展示交易市场等,开展服装、内衣生产,纽扣等小商品及红叶徽章、挂件等旅游纪念品制作,不断推进上下游产业协作配套。

(二)凰龙产业园

凰龙产业园位于县城西北,与核心区及岳家沟片区直线距离约 5 公里,北至林河村,南至凰龙村,南部组团沿中部山体两侧展开两条生产功能带。规划用地0.71平方公里。

加快形成“一心两带”的空间规划结构。一心:“双碳”产业服务核心。两带:依托东西两条沟道,布设两条生产功能带,分别为绿色建材提质增效组团和新型环保材料示范组团。


图5-3凰龙产业园布局

园区以战略新材料产业为主导,辅以绿色建材业形成“双碳”产业集群。即围绕南江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双碳产业服务平台为抓手,加强产业循环链接,重点发展新型环保材料、绿色生态水泥产业,通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全力打造低碳转型支撑产业集群。

首先,做优增量,深入发展战略新材料。加强共伴生矿和尾矿的测试分析、工艺矿物学、选冶新工艺、深加工等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及尾矿综合利用,预留新型材料等高效产业发展用地。其次,强调绿色环保,引导石材、建筑建材等传统高碳行业向低碳生产转型升级。一是做强存量,依托海螺水泥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新型环保绿色建材产业,加强产业循环链接,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二是鼓励企业投入,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推动水泥等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继续做优做强专用水泥、特种水泥,拓展水泥制品应用领域和范围,积极发展预拌砂浆、高性能混凝土、功能化混凝土等下游产品。第三,打造低碳示范区。加大低碳技术研发与运用,发展节能环保服务,建设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利用新型干法窑处理城镇生活垃圾、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推动企业研发和园区运用。

(三)乐坝产业园

乐坝产业园位于南江县乐坝镇,呈西北-东南走向。规划范围西北至旺苍县,东南至向家坡村,西南至乐坝河,东北至侯家坡村。规划范围总用地0.84平方公里,新建产业道路5公里,电力、绿化、雨水等综合管网10公里,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处,新建配电设施10处,建110KV变电站1座。

加快形成“一廊三组团”的空间规划结构。一廊:沿河形成生态廊道;三组团:包括战略新材料产业组团、“双创”服务示范区、石墨新材料协同发展区。


图5-4 乐坝产业园布局

园区以战略新材料产业为主导,聚焦小微企业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创业孵化等功能诉求,围绕石墨、霞石、钾长石等资源精深开发,以产业协作服务平台为抓手,积极引入建材家居、新型材料、文化创意等产业、科技、人才资源,加快培育孵化特色产业新业态,打造“双创”驱动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首先,大力发展战略新材料产业。围绕霞石、钾长石、磁铁矿等资源就地转化和精深加工,加强产研用对接,加强建筑、纺织、电子陶瓷等领域新材料的研发、生产与终端运用,以龙头企业带动,吸引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打造新材料企业集聚发展区。其次,建设“双创”服务示范区。一是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和上下游产业配套,加强与核心区产业协作与配套,加快构建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体系(平台在东榆,服务为乐坝),加强创新孵化、创业孵化,提供科研、生产、运用等全链条孵化服务,打造“双创”驱动的产业服务示范区。二是大力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点打造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小微企业创新孵化园等“园中园”,配套建设办公孵化、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信息咨询、商务休闲等综合功能,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实现“小而集聚”的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发展,然后再由小而集聚提升为中型企业甚至大块头、独角兽牵头集聚发展。第三,建设石墨新材料协同发展区。立足石墨矿产资源禀赋,加强与东榆核心园区产业上下游联系,加快推动与巴中市及其他市(县)石墨产业园区、科研创新机构、产业联盟组织的多元协作,协同开发利用石墨资源,共建区域性产业链体系,实现集采矿、精选、深加工、尾矿处理的链式发展,推动“石墨烯+”产业,打造巴中高端石墨产业北部发展核心区。

三、“一基地”:坪河新材料基地

坪河新材料基地位于坪河乡人民村和中山村。以原材料供应为主导,辅以战略新材料及物流产业。

首先,与周边多基地协同发展,以物流发展为辅,为经济开发区提供原料输送保证,助力东榆工业园打造“科研转化—绿色加工—循环经济”新材料示范区。其次,重点加强与凰龙园区产业联动发展,重点布局引领性强、附加值高、示范性好的新材料项目。第三,强化科技对资源开发利用支撑,集中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力争高标准建设年产15万吨霞石精粉生产线,向高纯石墨产业链上发展,引进下游关联产业来南江发展,延长产业链条。

四、发展南江经济开发区飞地片区和点位

由政府主导,龙头企业牵头,探索跨区域产业合作园区共建南江(成都)研发中心+南江(东阳)加工产业园+巴中精深加工基地”等飞地协作模式,推动石墨等关联产业协作配套,建设形成资源开发飞地。另一方面,由园区主导,建立县内飞地片区和点位,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以大带小产业配套的格局,支持南江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开发区。依托长赤农产品加工片区、高桥镇金银花产业园、大河镇牡丹产业园、黄羊原种场等新型农业产业基地资源,稳步开拓飞地片区和点位,利用东榆工业园的资源优势,对同类型企业从项目招引、人才基础、研发技术等方面建立合作帮扶,带动食品医药等加工品转化增值,建设形成农产品加工业飞地,促进产业链条逐步完善。

第六章  主要任务

围绕“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南江工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南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有机融合,需要完成增强工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企业主体培育力度、加快工业化、信息化、服务化融合发展、增强产业载体功能支撑、提升工业开放发展水平、围绕新型工业化推进绿色发展等主要任务。

第一节  增强工业创新能力建设

一、构建产业创新平台

打造高端研发、孵化创新平台。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实施“孵化器”升级工程、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工程。鼓励支持企业依托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创新平台,开发金银花中药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等创新型平台,支持建设一批“孵化+创投”“互联网+”等新型孵化器,集聚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孵化优质工业项目。深入实施“百千万引才工程”,加大对在外就业创业人才和企业家的回引力度,建设人才科创飞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积极推进共享制造平台建设。引导研发平台对外开放共享创新能力和资源,把生产制造各环节各领域分散闲置的资源集聚起来,弹性匹配、动态共享给需求方。鼓励企业围绕产业集群的共性制造需求,集中配置通用性强、购置成本高的生产设备,建设提供分时、计件、按价值计价等灵活服务的共享制造工厂,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加强平台与各类创新基地、大型科研仪器设施对外开放的有序联动,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能效。

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激发企业主体的内生活力。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加大企业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权,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主体作用。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建立创新型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给予“一企一策”靶向指导和服务。鼓励国有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将研发投入视同利润纳入绩效考核。支持科研机构、企业、园区等合作共建“专业+研发+孵化”功能叠加、“技术+管理+资本”一体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联合攻关。引导工业企业提高研发费用比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报科技以及工业和信息化等方面专项资金支持项目时,研发经费投入将作为重要审核指标,同时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投入大的工企业给予特别奖补。

落实财税支持政策,鼓励工业创新驱动发展。用好用足用活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优惠政策,努力营造吸引境外和省市外资金、技术、人才来南投资兴业的良好环境。对新注册的初创期中小工业企业,对新认定的国家、省级创新型制造企业,给予财政补助。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重点围绕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制造企业所得税减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股权激励和分红以及转让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针对大型国有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一对一”税务服务。 

完善人才培育与引进机制, 凝聚先进制造人才。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制度环境,建立完善工业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任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推行柔性引才模式,开通高级工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优化环境吸引和留住高端制造人才。支持南江职业教育院校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设立与产业发展急需紧缺技能相关的工业专业,为先进工业基地建设培育一批技能大师、能工巧匠、技术工人。开展“借智借脑工程”,鼓励科研院所的高级工业科技研发人员到企业兼职,积极探索运用现代通信手段和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服务等新途径。

三、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以大项目带动生态工业突破性创新发展。把发展壮大三大产业集群作为“硬核抓手”,建设西部绿色生态工业发展新高地。积极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立足生态工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积极加大项目谋划、建设、管理的力度,大力包装、招引、实施一批重大绿色生态工业项目,持续提升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和冷链产业、新型环保绿色建材产业的市场占有额。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动态平衡生态链,充分发挥大企业研发实力雄厚、创新带动能力突出和中小企业创新活跃度高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产学研用多主体协同创新。

完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与机制。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给予扶持和激励,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设立科技创新驱动基金。在给予政策优惠时探索更加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新机制,建立创新成果补偿机制、援助机制、尽职免责机制,推动入园企业积极推出创新成果与后期产业化。另一方面,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能力。加大申报支持力度,专项对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的项目申报与辅导工作;尝试将知识产权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开展商标、地理标志品牌经济培育专项行动,通过地理标志(南江黄羊、南江金银花、南江翡翠米、南江核桃等)的使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出台全县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奖励办法,健全专利快速审查、确权和维权机制。

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把提升服务水平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根本和关键,大力倡导“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的理念,把“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当作硬任务。专门成立新型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分析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时解决企业创新的相关问题。着力提升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水平,强化服务意识,聚焦企业需求与困难,开展知识产权进企业“一对一”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企业投资创业竞争氛围。

第二节  加大企业主体培育力度

一、培育一批高成长性企业

培育规上企业,深挖潜力企业。围绕健康食品医药、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采取县级领导挂联重点企业和“一企一策”,协调解决企业在项目建设中面临的具体问题。集中力量引进、培育、打造产业链主企业,支持四川路桥集团、四川北牧南江黄羊集团等龙头企业一体化延伸、国际化拓展、资本化运作,辐射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升级发展。

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制定梯度培育行动计划,建立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实施梯度培育工作。按照“潜力型”“成长型”“支柱型”完善企业分类遴选标准,从全县现有工业企业中筛选,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通过五年持续帮扶培育,企业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盈利能力不断提升,力争到 2025 年,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鼓励国有资本进入新兴产业,推动产业整合转型升级。

二、加大小微企业培育力度

采取培育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大力促进小微企业成长提升。按照“抓大促小,扶小做大”的思路,实施小微企业成长工程、服务体系,研究把握小微企业成长规律,催生优化小微企业主体,制定培育方案,采取多种措施培育金砂建材、聚兴建材、源洪圆环保建材、巴山源农业、道生金银花等小微企业上台阶、上水平、上规模,支持小微企业专注主业、协作配套。积极招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落户南江,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企业从人才引进、技术创新、品牌创建等方面着手,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向高端创新方面发展。

加大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围绕“建、引、管”,全面推进乐坝产业园小微企业建设,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打造质量标杆,推动小微企业提质增效取得新突破,促进小微企业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完善县级领导挂联帮扶重点企业制度,鼓励引导个体工商户向小微企业转型,壮大优质小微企业队伍,健全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制度,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大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力度,积极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合作金融、融资租赁、产业基金、风投基金等新型金融服务。开展线上、线下多形式培训,为小微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管理,提升小微企业人才素质,拓展企业经营管理新思维。

搭建全方位公共服务平台,精准服务企业发展。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开放服务方式,打造南江县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培育载体,各平台利用市场化运作灵活的优势,整合资源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创业、培训、咨询、法律等公共服务。重点扶持建立一批公共技术支持平台,帮助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入驻企业创业成功率和创新能力,降低创新成本,降低资源消耗。

三、引导企业提升管理能力

建设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引导本地工业企业学习国内同行业领先企业的管理经验,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系。完善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建立决策层、执行层、研发团队、营销团队、人力资源、成本管控等机构,在议事程序、决策程序、财务规划和工作准则上实现规范化和程序化管理,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推动企业上云,支持企业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环节相融合,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建设。依托大巴山干部学院、村政学院、职业院校、社会培训等机构开展企业经管管理人才专题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提升企业家实业精神和价值意识,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切实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鼓励工业企业采取技术开发、产业联盟、课题招标、项目协作等方式引进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争取巴中“双百人才”“巴山优才计划”等政策支持,健全优秀管理人才家属子女的就业、就学、就医等安置保障体系。

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提升行业集中度,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加快放宽民营资本准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管理、市场溢出效应,带动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转型,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发展。

鼓励大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实现产业链各节点企业抱团发展。促进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缩短生产周期和新品上市时间,降低生产经营和交易成本。

第三节  加快工业化、信息化、服务化融合发展

一、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以智能制造为重点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生产智能化、产品设备智能化与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共进,坚持“互联网+协同制造”,提出“智慧园区”建设方案,构建智能、开放、绿色的智能制造产业新生态。鼓励四川鑫展望碳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公司,如四川南江新兴矿业有限公司在坪河、杨坝尖山一带启动“智慧矿山”建设,打造数字石墨矿山工业云,通过在矿山勘察设计、发展规划、安全生产与管理、全过程监控、环境保护等领域产生的大数据与时空信息进行主动感知、智能处理与分析、最优决策支持等统筹开发和利用,逐步实现矿山智能化升级,强化智慧矿山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建设,管理者能实时动态地控制矿山安全生产与运营的全过程,从根本上杜绝矿山安全隐患,降低企业各类负担,提升生产运营管理效率。

推进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实施数字产业集聚升级计划,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争取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整合国有企业数字创新资源,布局发展数字产业。深入与信息通讯行业龙头公司合作,抓好战略对接、信息沟通、项目推进,共同打造数字经济合作新平台,深化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合作取得新突破,推动产业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建设南江特色农产品供需直连网络平台,实时连接农户、农产品和消费者的信息需求与产销诉求。

加强数字型人才培养,着力解决数字创新人才紧缺问题。明确南江对数字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激发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咨询公司等在数字技能人才培育中的作用,促进南江数字技能人才培育体系的形成。

二、提升工业互联网应用水平

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以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发展应用平台体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为支撑,推动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连接,完善协同应用生态,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建设智能工厂,大力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应用,开发并注册南江县工业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建立工业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跨系统采集、传输、分析、应用,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效率和质量。

融入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试点一批重点行业和典型工业应用场景、跨行业跨区域创新应用模式的样板工程。实施“企业上云”(“南江云”)行动,形成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典型应用。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生物医药互联网平台、企业服务云平台。加快推进工业制造体系建设与工业互联网升级改造有机融合,培育全产业链追溯、规模化定制、智能检测等工业互联网应用新模式。

加强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南江县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鼓励大企业及专业化的服务机构面向中小企业的云制造、云服务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适合中小企业智能制造需求的产品、解决方案和工具包。推动中小企业基础设施、业务系统、生产设备关键环节等上云上平台,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依托基础电信运营商、信息化服务商、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促进信息化服务资源整合,推动中小企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

三、积极推动服务型制造

加大在制造过程的服务要素中间投入。加大技术要素、信息要素、资金要素等生产性服务的投入,加快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而实现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的转变,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引导有条件的大型原材料生产加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聚焦资源优势,发展专业化服务。

拓展制造过程的价值链环节。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从单纯的制造环节拓展到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延伸。针对健康食品医药、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和产业集聚区,重点围绕有利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工业设计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共享制造等领域,有利于拓展价值链和提高产业链水平的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定制化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等领域,挖掘一批优秀服务产品,选拔一批全产业链生产服务解决方案,总结一批经典案例,开展经验推广,助力工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继续遴选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服务型制造模式深入应用。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应用服务提供商,服务型制造发展生态体系趋于完善,服务提升工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显著增强,形成一批服务型制造跨国领先企业和产业集群。

围绕生产性服务业抓配套。坚持引企与引智、引才、引服务相结合,加强引进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节能与环保、商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以及专利事务、设计服务、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增强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建立“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的服务型制造人才发展体系,多层次建设服务型制造人才队伍。

第四节  增强产业载体功能支撑

一、优化园区产业规划

规范管理,优化园区产业规划布局。制定科学管理制度,实行集中精简、严管理重责罚的管理体制,创建可进可退的科学管理模式,探索“产业园区+主体企业+产业运营+基金资本”运作模式,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按照“一心两翼,双轴驱动,圈层递进”工业空间布局,根据园区产业定位,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年度计划,通过规划引领,建强南江县健康食品医药产业园,确保园区布局科学、产业集聚、配套优化,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规模发展。到2025年,园区有效开发面积、工业营业收入、特色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固定资产总投资等指标达到预定目标,奋力创建为省级开发区。

推动开发园区建设产城融合,注重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围绕县域“点、轴、带、圈、片、区”总体产业布局,通过对园区的空间、资源整合与技术、模式创新,尽快出台针对性强、衔接度高、覆盖面广的“产城一体”发展政策体系,要促进南江工业园区从单一生产型的园区,逐渐规划发展成为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发挥南江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引领作用,带动各城镇工业功能区优化发展,探索“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助推工业化”的互动发展道路。

推动工业园区成为主导产业的集聚区。紧紧围绕巴中市“1个主导产业+1个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明确工业园区产业定位,加快整合力度,突出各个园区产业特色,增强产业集聚发展能力,构建优势突出、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4+N”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动东榆产业园建设发展,有序推进乐坝产业园、凰龙产业园、坪河新材料基地建设,明确园区的主导产业为健康食品医药、新材料、生产性服务产业,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打造新型产业发展集聚基地,利用新技术、新设备进一步提升食品医药、轻工纺织、建筑材料等传统行业,引导资源、资金、人才向新材料、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新型产业聚集,突出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三大产业集群”建设,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要素集聚、延伸配套产业链条、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等奠定良好基础。

支持企业“退城入园”。重点围绕企业用地、耗能、排污等资源消耗情况以及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税收、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制定相关标准,建立“退城入园”项目库。鼓励更多龙头企业和符合标准的中小微企业入园,加大退城企业财政奖补制度,结合项目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员工安置、腾退进度、土地类别等情况分类分档次制定财政奖补政策,对采用先进技术更新改造设备设施,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工厂等的企业,给予政策或资金支持,以及在规定期限内主动实施搬迁的,给予补助和奖励。支持“退城入园”项目技术改造,发挥好“一企一策”的作用,各级技改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退城入园技术改造项目予以优先支持,确保“退城入园”重点项目“落地即开工”。

二、推动产业园区提档升级

构建完整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对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战略性新材料等产业链延伸工作进行工作分工,全面压实工作责任,制定详细的单项产业链延伸工作方案,常态化组织开展产业链供需对接、产融对接、技术对接等综合活动。细分行业实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比如做深道地药材加工,形成“种植-饮片加工-提取物-中成药”的全产业链条,加大建筑、纺织、电子陶瓷等领域新材料终端运用等。编制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绿色建材等重点产业链图谱,推动产业技术路线图实施,加快推进产业创新补短板、锻长板,做大主导产业总量,提升主导产业质量。

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充分发挥西部云谷巴中基地云计算资源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以西部云谷巴中基地、智慧巴中互联网+众创产业园为示范,建设以园区管理、运营平台为基础,以产业服务平台为核心,以大数据运营平台为支撑的“智慧园区”。积极推进园区智能化升级和开发区智慧管理“云平台”建设,以成都巴中区域协同发展为契机,推动在成都设立巴中“飞地”数字经济园区,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创新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南江”的运行模式,逐步形成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营造优良发展环境。加强园区“软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一网通办”改革,简化企业行政审批程序,畅通企业诉求服务热线,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难点、赌点。理顺管理体制,以管委会负责管理事务、开发商投资开发建设并提供相应的园区服务、龙头企业入驻引领、基金资本运作的园区复合运营模式,推动园区的建设。加强惠企政策落实落地,积极推进企业减负降本增效,有效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物流成本及社会保障性支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引导企业诚信合法经营,依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合作共赢的市场环境。创新和完善市场监管,鼓励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健全行业自律运行机制。

创建科学合理的园区企业进入与退出机制。遵循“布局集中、产业聚集、用地集约”的原则,建立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产业规划及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价等规范文件要求的企业进入、退出良性机制,提高企业、项目质量。园区要根据产业定位,统筹考虑投资强度、亩均效益、环保、安全等因素,特别强调凡拟落户园区的企业,原则上投资强度不得低于370万元/亩,小微企业不得低于150万元/亩,且入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应占总投资的60%以上,符合“三线一单”管控方案以及建立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体系。对存在签订入园协议但不能履约的、占用资源停产闲置的、亩均效益和投资强度等达不到合同要求的、环保安全不符合标准的等问题的项目启动退出机制。

三、完善园区配套保障服务

优化园区资金配置结构。转变政府职能,逐步降低行政权力对市场化资金配置的干预,努力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园区投资体制。探索建立风险投资,支持园区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产业。强化园区招商,园区在关注“招商引资”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引智招商”,积极吸引科研院所、科学家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等落户园区。只有强化了招才引智,才能实现资金、技术、项目管理的立体带动。

大力推进产业园区信息化建设。积极与联通、电信、移动、广电等电信运营企业协调,建设完备的网络基础设施,实现有线和无线宽带全面覆盖园区。不断搭建应用于园区管理服务和贯穿企业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平台,进一步优化园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功能,并实现企业对人员、资产、设备、货物、能源等企业要素的全面协同管理,提升企业精益制造能力、自动化水平以及企业运作效率和效益。

加快构建完备完善的园区基础设施体系。按照园区建设“七通一平”标准,深入推进园区水、电、气、路、通信、标准化厂房、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建设与主导产业相适应的物流中心、人才服务、技术创新服务、投融资服务、市场营销服务及产学研用综合体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加强园区公共交通、商业、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康养等生活性服务配套。建立园区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一对一”“点对点”企业服务机制。

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支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挖掘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政策潜力,积极争取各类用地指标,建立项目限时供地机制,确保项目落地不等地,优先保障工业用地和主导产业用地需求。全面摸排园区闲置土地、存量土地,做好土地利用数据登记和台账建立工作,帮助园区部分企业对零星未用土地提出合理化利用建议,对拍而未用的土地协调转让事宜;严格执行土地出让制度、用地标准和国家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对全县用地5亩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亩均效益”评价,对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均不达标的产业用地进行回收或回购、转让;鼓励工业园区、企业以合作或独资方式自建标准化厂房,合理开发地上、地下空间,引导小微企业拎包入园。以集约节约用地,全力提高土地综合使用效率,促进工业用地集约化使用,提升园区整体效能。

第五节  提升工业开放发展水平

一、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紧扣巴中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定位,拓展时空融入。立足出川出渝重要门户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成渝地区产业分工体系,重点承接成渝地区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先进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转移,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拉近与成渝地区的时空距离,打破被吸附、被边缘的尴尬境地。

紧扣巴中建设成渝地区“产业协作配套基地”任务,延伸产业融入。建成成渝地区产业协作配套基地,推进东西部协作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培育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产业集群,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实施数字产业集聚升级计划,提升发展食药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转型发展传统建材产业集群,突破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争取与重庆、成都共建“飞地”跨区域合作平台,依托石墨、霞石、钾长石等资源,实现南江县石墨全产业链开发,加快形成石墨资源、新能源储能材料和汽车动力电池等新材料产业集群。

紧扣巴中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方向,共享理念融入。立足区域协同高效联动的人文优势,进一步密切与成渝地区的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川渝一家亲”大格局。

汇聚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强大合力,加强县委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和议事协调职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运营,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生动局面。

二、大力推动招商引资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深入推进叩门招商、驻点招商。探索“互联网+”招商,利用微信等新媒体,讲好南江故事,展示南江形象,宣传招商政策,推介招商项目。探索委托招商,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委托国内外知名中介招商,并根据签定的委托协议足额兑现工作费用。高标准筛选储备一批项目,编制招商专案,坚定招商信心,以资源招商、以企招商、以商招商,助推我县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围绕产业链强链补链招商。围绕主导产业抓补链,重点加强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招商,坚持沿产业链引进。重点突出强链招商,强调“以大带小”,着力引进一批投资额大、带动力强、支撑性好的大项目,以大项目支撑大产业,以大产业促进大发展。

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对有意来南江投资的企业或团体,特别是广东高文、广东富成、重庆宏帆等意向性重大投资项目,持续加大跟踪协调力度,推动项目尽早落地,奋力实现百亿招商目标。对重大产业项目在谈、签约、在建、运营等环节实施全流程跟踪服务,通过个性化服务,支持和推动其扩张投资,同时实施以企招企沿链招引行动,促进已落户招商引资企业积极引进合作伙伴和上下游企业配套落户,引进一批延伸产业链的项目,促进招商引资工作质与量的双重提升。

三、推动“光雾山”工业品牌走出去

加强工业品牌走出去的顶层设计。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理念,优化支持工业产品和品牌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对工业品牌“走出去”过程中涉及的项目许可、事前备案等程序予以精简,提高办事效率。

实施“光雾山”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名牌推进战略。强化工业产品品牌化运作的内涵支撑,提高工业产品“软实力”,推动品牌化升级。打造“光雾山”区域公共品牌,塑造南江食品医药等工业产品健康、绿色、低碳的良好形象。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做好名牌产品的培育工作,积极鼓励企业创名牌。以名牌产品为纽带,将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和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小企业提升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在推动产业集聚的同时打造名牌产品的集群,形成具有园区品牌的企业集群区域,不断提高名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六节  围绕新型工业化推进绿色发展

一、构建绿色工业体系

以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为主要内容,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发展模式,围绕新型工业化协同推进综合基础、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工厂评价与服务缺一不可的绿色工业体系建设。

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包括支持企业开发绿色设计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工业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建立绿色产品供给基地。遵循“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围绕工业生产源头、过程和产品全环节,加强低碳生产设计,大力推广低碳技术创新与运用,推动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物料闭路循环;推行园区综合能源资源一体化解决方案,推进绿色工业园区示范建设;完善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轻工纺织等领域的采购、供应商、物流等绿色供应链规范。


图6-1绿色制造体系

强化绿色监管和开展绿色评价。强化工业生产全过程监管,强化监督考核,盯源头,盯过程,盯结果,确保全环节、全链头绿色发展。实施第三方评价,打造绿色制造评价数据库,对不达标的企业进行整改,保障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规范化和统一化。

强化绿色制造外部服务平台的支撑作用。以政府为提供主体,为企业提供完整的一站式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保障服务,提供石材、建材等清洁生产审核、循环利用、废物管理等方面的免费环保咨询服务。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奖励制度的支撑作用,利用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专项建设基金、绿色信贷等相关政策扶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作。

二、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

实施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加快石材、建材等传统高碳行业的生产改造,积极支持水泥等矿产资源加工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水平改造,强化科技对资源开发利用支撑,高标准建设年产15万吨霞石精粉生产线、年产5万吨高纯超细鳞片石墨精粉项目、南江海螺水泥熟料生产线,鼓励使用节能环保装备,满足清洁生产需求,提升市场化竞争优势。充分利用各种资金渠道,进一步向绿色发展、减排防污等项目倾斜,落实现有税收、绿色信贷、绿色采购、土地等优惠政策,为生产过程清洁化提供保障。

实施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改造,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利用南江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提高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大力推广以清洁能源为主的低碳工业、绿色工业,积极组织石墨、霞石等新材料产业和建材行业这些新型工业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开展生产过程碳减排、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点,创新推广碳披露和碳标签。

实施资源利用高效化改造。构建有序开发、有偿利用、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新格局。组织实施重点机制砂石企业实行循环用水工程等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技术改造项目,采用水系统平衡优化整体解决方案等节水技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探索推广坪河大理石、花岗石等矿产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环保生产模式和经验,推进尾矿安全、环保存放,实现开发与保护并行并重,提高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标准建设年产50万吨有机饲料、肥料生产线,实现对现有部分资源型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三、深入推进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加大引导与宣传教育力度。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为重点,继续深入推进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建设,强化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大力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对绿色制造示范单位的政策支持,引导企业绿色生产。充分发挥媒体、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绿色公益组织的作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传播绿色发展理念,为集群成链发展新型工业和建设节约集约、可持续发展型企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要求。严格落实《四川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等生态环保制度,利用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和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控系统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持续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加快推进燃煤小锅炉工作,降低能源消耗总量。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关,严控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增长,加强源头把控,加大节能监察工作力度。

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能源梯级利用,围绕工业生产源头、过程和产品三个重点,推动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实现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在招商引资、项目筛选、工艺技术确定等多层面塑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模式。探索建立循环工业链和共生产业群模式,支持水泥生产和垃圾焚烧发电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推进南江县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加强石材、建材废渣废料废粉的回收利用,加强新型工业产业循环链接,实现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围绕本次规划的主要目标和发展路径,在南江县工业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由县经信局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实现统筹协调、上下联动的推进机制。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落实规划明确的政策措施和项目。做好规划年度实施方案,增强规划衔接与约束力,加强动态评估与调整,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形成加快工业发展的合力,确保规划落实。

第二节  加强政策保障

推动产业政策从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制定出台新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完善支持企业实施技术创新载体建设、智能制造、品牌培育的配套政策,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对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支持,制定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企业争创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深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按照“多投多补、多补多投”的原则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用强有力的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优化税收结构、增添优惠措施,进一步减轻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第三节  加强服务保障

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协调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企业诉求“一站式”解决平台,充分整合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企业数据资源;建立全县制造业大数据中心,全面收集各个领域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建立预警机制,对稳增长风险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投资项目审批,加快改革工业产品许可证制度,清理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的各种做法和规定,优化环保、消防、税务、市场监管等执法方式,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建立服务事项“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清单,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停征或减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清理整治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问题,最大限度为制造类企业减轻负担,激发企业家积极性。

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严厉惩处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大对损害企业利益和阻碍企业发展行为的查处和督办力度,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着力推进工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第四节  加强要素保障

推动项目要素保障,积极保障重大项目用地;用地计划指标优先支持优质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制定“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等土地处置方案,落实整改措施,提高土地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通过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统筹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工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环境。全面做好电力市场交易,全面落实常规直购电、富余电量、低谷弃水、电能替代等政策,争取更多企业享受直供电政策,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积极落实“百千万引才工程”等人才建设各项激励政策,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搭建招聘平台;用活用好“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单列财政专项编制”,落实人才专项经费保障,每年预算工业发展基金,用于人才保障,并按工业发展水平逐年增加。

第五节  完善统计监测与考核

根据本次规划,建立工作目标管理和指标评价考核体系,落实责任主体,明确任务分工。建立统计分析、绩效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落实规划涉及的各项任务、行动,按时间节点推进目标有序完成。建立健全过程督促检查机制,建立工作推进“责任清单”“问题清单”“措施清单”制度,定期跟踪督查督导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建立阶段评估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督促、检查制度。建立奖惩机制,量化考核评价结果,对考核优秀者予以奖励,对考核不佳者实行问责,确保重点工作和相关政策落实到位。

附录

表1 南江县贴合国省相关政策重大项目清单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地址

总投资

/万元

开工时间

竣工时间

类别

1

南江县石墨全产业链开发

建设300万吨/年石墨矿采、选项目,年产高碳石墨(≥94%)20.75万吨,新建采矿厂,选矿厂,排土场,尾矿库,水处理系统,水、电能源供应系统,矿山内部道路,安全生产管理配套,办公及生活区,产品研发楼等。

南江县

50000

2023

2026

新建

2

开发区智慧管理“云平台”建设项目

建立云平台技术服务中心,开展电子商务、技术咨询、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健康管理等领域,建设高标准区域服务中心。

南江县

5000

2023

2025

新建

3

东西部协作产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

占地10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配套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

南江县

300000

2025

2030

新建

4

年产5万吨高纯超细鳞片石墨精粉项目

建设高纯超细鳞片石墨精粉项目,可年产高纯超细鳞片石墨精粉5万吨。主要建设内容:高温提纯车间,配套水、电能源供应系统,办公及生活配套,成品仓库、实验室、安全生产防护与应急系统、节能环保系统等。

南江县

20000

2025

2030

新建

5

发泡陶瓷生产项目第一期50万m3/a建设项目

建设发泡陶瓷第一期生产项目,可年产发泡陶瓷50万m3。主要建设内容:生产车间、机修车间、成品仓库、能源配套、交通运输配套系统、安全环保防护系统、办公及生活配套、加油站等。

南江县

30000

2025

2030

新建

6

南江县健康食品医药产业园建设项目

项目占地500亩,新建标准化厂房300000平方米,现代冷链物流配送中心20000平方米,综合配套服务中心等辅助用房10000平方米,配套建设道路、雨污、电力、燃气、给水等综合管网基础设施项目

南江县

105000

2023

2025

新建

7

南江县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为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性、专业化服务;开展中小企业运行监测工作;开展中小企业经理人、创业就业等培训和信息咨询、创业辅导、技术支持、投资融资、知识产权、财会税务、法律咨询、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市场营销、技术创新、人才引进装等综合服务;开展项目咨询、策划、包装,制作项目宣传资料,策划对外宣传招商引资等活动;开展中小企业法律援助服务;开展中小企业公共政策(理论)研究、决策咨询和政策宣传普及等工作,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南江县

3000

2025

2030

新建

8

南江县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

开发并注册工业电子商务平台系统,配套建设5G基站300个,建设覆盖新材料、建材等重点骨干企业千兆光纤网络,企业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南江县

20000

2025

2027

新建

9

南江县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

新建5G基站1200个,实现5G网络全域全覆盖;“双千兆”光纤网络实现全覆盖,拓展安全应急、工业制造、交通物流、智慧城市等领域“5G+”融合应用。

南江县

300000

2023

2025

新建

10

智慧城市建设

铺设光缆200公里,加密5G基站,加强政务网络建设、无线城市建设、数据中心建设、物联网等新基建,新建存储能力达30PB的南江县一体化大数据应用云服务中心,配套相关设施设备1400台(套)

南江县

80000

2025

2028

新建

11

全域智慧旅游

依托5G技术对已建“智慧旅游”项目进行改造提升;新建县级智慧旅游综合管理系统平台、综合营销服务平台、旅游大数据中心、智慧旅游指挥中心;安装景区景点监控系统、景区WIFI、天翼对讲、自助售票机、门票设备闸机等自动识别系统;新建智慧广电融媒体中心,“乡村智慧旅游雪亮工程”县乡村(社区)平台;5g网络全覆盖基站26座,铺设光纤网络线路226公里;高压10千瓦电网入地160公里,低压电网入地70公里,箱式变压器38台

南江县

100000

2023

2026

新建

12

“智慧南江”平台

建设

新建包括人口基础数据库、农业农村数据库等9个基础数据库;创建大数据创新服务系统、市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等 4个服务平台,集成各个行业领域的监测数据,搭建统一综合的调度平台

南江县

100000

2025

2028

新建

13

工业大数据中心

新建工业大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机架装机容量达到3000U,为智能算力提供分布式支撑体系

南江县

80000

2025

2027

新建

14

南江县县重点机制砂石企业实行循环用水工程

新建循环水池(5*3*4)30口,购置7.5千瓦水泵20台套,购置板式压滤机10台套,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设备。

南江县

3000

2025

2028

新建

15

40万吨新型超微细粉体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

项目占地90亩·分三期建设:—期投资2亿元,建设生产厂房、办公楼、宿舍楼、食堂等其他配套设施,建成5万吨/年纳米钙生产线和10万吨/年超微细钙生产线各1条;二期投资1.2亿元·建成10万吨/年超微细钙生产线1条;三期投资1.8亿元·建成5玩吨/年纳米钙生产线和10万吨/年超微细钙生产线各1条

南江县

50000

2025

2028

新建

16

南江县年产50万吨有机饲料、肥料生产项目

建成川东北地区利用农作物秸秆发酵生产各种饲料、肥料的综合利用试点县,建设年产50万吨有机饲料、肥料生产线一条,配套完善相关辅助设施,实现对现有部分资源型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南江县

50000

2025

2030

新建

17

金银花中药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发挥南江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优势,依托“南银一号”高品质金银花,以金银花、青钱柳等中药材大宗商品电子交易项目为主的创新型平台——南江金银花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使金银花在种植、生产、加工、贸易和销售的各环节的溯源跟踪,更好地规避价格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具有规避风险功能,同时通过该平台,交易商可以随时以合适的价格转让自己的订单。

南江县

10000

2025

2027

新建

18

南江特色农产品供需直连网络平台

建设农产品对接直连服务网络平台,为生产企业和供销社与成都、重庆大型商超和社区生鲜超市等经营主体直接对接。实时连接农户、农产品和消费者的信息需求与产销诉求,为解决农产品损耗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打通了果蔬生鲜市场“最后一公里”;完成生产端与消费端直采共享,优化购销流程,形成集中采购、集中配送、按区域分发的电子商务模式,加大推广优质农产品,筛选有特色、有市场、有规模、绿色的产品作为电商销售龙头产品,打造为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

南江县

10000

2024

2026

新建

19

数字石墨矿山

工业云

建设矿区生产云平台,利用5G智能通讯系统指挥采矿现场进行精细化配矿,以数据为驱动、矿石品质控制为主线,集资源数字化管理、智能生产管控、无人化生产、集成化安全管理、基于工业大数据的智能决策于一体的工业数字化体系。实时再现矿区现场生产相关的矿石产量、废石剥离、生产配矿、设备运行情况等数据,并实时传输至后台数据库,通过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迅速科学地做出决策和下发指令,矿山生产更加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

南江县

10000

2025

2028

新建

20

南江海螺水泥熟料生产线建设项目

建设一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及配套生产、生活辅助设施。

南江县

100000

2025

2030

新建

21

南江县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建设川东北及秦巴片区尾矿、伴生矿、建筑垃圾等利用加工新型建筑材料集中处置中心一个,完善配套相关生活、生产辅助设施。

南江县

300000

2025

2030

新建

表2  南江县“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清单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责任单位

1

南江县农林生物质发电站

新建装机3万千瓦农林生物质发电站1处,配套相关附属设施。

发改局

2

南江县抽水蓄能电站

新建电站蓄能有效库容350万立方米,装机容量8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1座

发改局

3

南江县霞石新材料生产线

新建年产15万吨霞石精粉精选生产线一条,配套相应设施设备,形成22万吨/年霞石原矿开采能力

经信局

4

南江县尖山150万T/a石墨原矿采选生产线

新建尖山150万T/a石墨原矿采选生产线(碳含量≥94%);通讯基站及城镇工矿区市政设施建设;配套相关附属设施等

经信局

5

南江县坪河石墨采选生产线

建成4万吨/年(一期2万吨/年)中、高碳石墨采选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经信局

6

南江县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

新建生产厂房及库房1.3万平方米,6万t/a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配套建设相关附属设施

经信局

7

南江县智慧城市建设

铺设光缆600公里,加密5G基站,加强政务网络建设、无线城市建设、数据中心建设、物联网等新基建,新建存储能力达30PB的南江县一体化大数据应用云服务中心,配套相关设施设备1400台(套);实现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养老等智慧应用

综合执法局

经信局

住建局

8

南江县5G网络通信基础设施

一期新建南江县城5G基站200座,改造升级5G基站300个;二期在长赤、正直、光雾山等地新建5G基站200座,改造提升5G基站100座。三期对其他乡镇进行补点建设5G基站1500座

经信局

9

南江县农产品预冷速冻仓储升级改造

升级改造农产品分选、包装、贮藏、废物处理等基础设施;购置预冷、速冻设备、冷链车,建设冻库、气调库等设施设备

商务局

10

南江县耳子山建筑石料矿厂建设

项目占地面积40亩,新建50万吨/年开采生产线3条、矿山巷道5千米、加工厂1.8万平方米、道路4公里,购置相应机器设备20余台(套)并完善相关配套附属设施

县应急管理局

11

南江县柏垭子石料矿开采加工

占地251亩,建设年产50万吨建筑用石灰岩矿开采生产线2条;新建弃土场150亩,场新建员工宿舍和办公楼20亩;新建道路12KM

公山镇

12

南江县公山镇石灰岩矿石生产加工

占地500亩,拆迁农房9户,新建年产600万吨环保型砂石生产线2条;新建厂房6000平方米、员工宿舍和办公楼2000平方米

公山镇

13

南江县东榆镇花椒树建筑石灰岩矿加工厂

加工厂内包括原矿堆场、粗破碎厂房、筛分间、缓冲料场、破碎筛分厂房、成品料仓、配电室、高位水池、装车仓、办公综合楼、厕所等。其中办公综合楼设有办公室、值班高度室、会议厅室、娱乐室材料库房、食堂、住宿等,总占地面积约 32427.36平方米。

市交投集团

14

南江县矿山固体废弃物及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项目

一期搞好厂区道路和绿化建设,新建业务、生活等配套设施3000平方米,同时新建矿山固体废弃物碎生产线2条,原材料、成品料堆码场15000平方米,完成投资约6000万元。二期新建建筑垃圾粉碎生产线1条,车间4000平方米,原材料、成品料堆料场及附属配套设施6000平方米,新建水泥砖、仿石材地板车间及配套设施设备5000平方米,完成投资约6000万元

东榆工业园区管委会

15

坪河石墨采选生产线建设

建成4万吨/年(一期2万吨/年)中、高碳石墨采选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县经信局

16

人造石材加工生产线

占地35亩,新建厂房、办公辅助用房等1.5万平方米,购置设备70台(套),新建人造石材生产线1条,完善配套设施

东榆工业园区管委会

17

南江黄羊屠宰及肉食品加工生产线

占地15亩,总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新建羊、牛和畜禽屠宰生产线各1条,完善配套设施

东榆工业园区管委会

18

长赤翡翠米精深加工技改工程

建翡翠米生产加工及办公用房6500平方米、检验室200平方米,购置生产设备185台(套),建成日处理稻谷200吨大米生产线1条、全自动智能真空包装生产线1条

长赤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