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21-09-26 10:43 来源: 政府办

            

               

第一章  总体要求...................................................................................................... 1

第一节  规划背景................................................................................................. 1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6

第三节  发展目标................................................................................................. 7

第二章 空间布局.................................................................................................... 10

第一节  总体空间结构....................................................................................... 10

第二节  生态空间布局....................................................................................... 11

第三节  生活空间布局....................................................................................... 12

第四节  生产空间布局....................................................................................... 12

第五节  区域设施空间布局............................................................................... 13

第三章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 14

第一节  构建外快内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4

第二节  构建保障有力的全域水利体系........................................................... 16

第三节  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18

第四节  构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20

第四章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1

第一节  建设山水园林县城............................................................................... 21

第二节  梯次推进重点镇建设........................................................................... 23

第三节  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 23

第四节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24

第五章  率先建成国家主体功能示范区.............................................................. 25

第一节  强化主体功能管控............................................................................... 25

第二节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26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28

第四节  高效节约利用资源............................................................................... 29

第五节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31

第六章  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县.......................................................................... 32

第一节  突破发展生态度假旅游....................................................................... 32

第二节  构建全域全景旅游格局....................................................................... 35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36

第七章  稳步发展生态工业................................................................................... 40

第一节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 40

第二节  推进延链产业集群............................................................................... 41

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41

第四节  加快培育名优品牌............................................................................... 42

第八章  壮大富硒有机农业................................................................................... 43

第一节  稳定优质粮油生产............................................................................... 43

第二节  壮大特色种养业规模........................................................................... 43

第三节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45

第四节  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46

第九章 打赢脱贫攻坚战....................................................................................... 47

第一节 大力实施精准扶贫................................................................................. 47

第二节 深入推进六大扶贫工程......................................................................... 48

第三节  健全投入增长机制............................................................................... 49

第十章  着力改善和发展民生事业...................................................................... 50

第一节  努力扩大就业....................................................................................... 50

第二节  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52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2

第四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 54

第五节  加快建设健康南江............................................................................... 56

第六节  推进文化事业新发展........................................................................... 58

第十一章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61

第一节  集聚创业创新人才................................................................................ 62

第二节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62

第三节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63

第四节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63

第十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64

第一节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64

第二节  构建全域开放新格局........................................................................... 66

第十三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 68

第一节  发展民主政治....................................................................................... 68

第二节  建设法治政府....................................................................................... 68

第三节  创新社会治理....................................................................................... 69

第四节  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 71

第十四章   强化实施保障..................................................................................... 72

第一节  强化政策保障....................................................................................... 72

第二节  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73

第三节  严格规划实施监督............................................................................... 74

 

 

《南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是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中共南江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景,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是脱贫奔康、同步小康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总体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南江实现生态立县、旅游强县、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关键五年。站在新的起点,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经济形势深刻变化,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更强定力、更高标准、更实举措,集中力量干好干成一批事关发展全局、奠基长远的大事实事,努力实现经济更繁荣、环境更优美、社会更文明、百姓更富裕、生活更幸福。

第一节  规划背景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十二五”时期,是南江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南江经济社会推车上坎、负重前行的五年,是南江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五年。面对全球经济艰难复苏、国内转型发展以及经济下行巨大压力和连续几年暴雨洪灾的严峻形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绿色崛起、同步小康”的发展路径,改革创新,攻坚破难,奋发有为,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经济总量跃上百亿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跨入百亿方阵,达到10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94亿元,翻了近两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6.1亿元,翻了一番多;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7.11亿元,翻了两番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915元,翻了近一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84元,翻了一番多。

产业培育迈出新的步伐。南江黄羊、富硒茶、金银花、核桃等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特色产业面积达142万亩;以石墨为重点的新材料、食品饮料、生物制药、机械制造等新型工业实现良好起步,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互联网+”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8.7:43.1:28.2调整到15.756.827.5

基础设施实现历史跨越。巴广高速、巴广铁路和巴陕高速巴中—南江段先后建成通车,光雾山隧道投入使用,全县公路总里程由“十二五”末的2936公里增加到4217公里。红鱼洞水库及灌区工程开工建设。建成流坝220KV、寨坡110KV、大坝35KV等骨干输变电工程

城乡建设发生深刻变化。城镇建成区面积38.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23.29万人,城镇化率达36.6%,比2010年提高10.1个百分点;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县城。正直镇、长赤镇被列为国家重点镇和全省百镇建设试点,桥亭乡被列为全省旅游特色乡镇。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先后引进安徽海螺、江西宏盛、重庆宏帆、四川铁投、天津亿联、陕旅集团等一批企业集团落户南江,累计签约项目150个、到位资金26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19倍。

民生社会事业持续改善。实现新增城镇就业3.04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建安置房13万平方米,竣工保障性住房2.2万套。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减少贫困人口10万人。

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成功进入国家首批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和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行列,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省级环保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8.27%,生态环境指数达到63

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切实增强,社会和谐稳定。五年来的巨大成就,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栏1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 标

单位

“十二五”规划目标

“十二五”末

完成情况

完成

进度(%)

备注

绝对额

年均增速(%)

绝对额

年均增速(%)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22

16.9

105

11.3

86.0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80

35

231.57

29.1

82.7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51

20

46.02

17.4

90.4

 

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亿元

7.98

39

7.1

35.3

88.9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000

17

23915

12.4

85.4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700

17.4

9084

18.8

104

 

年接待游客

万人次

300

15.6

571.3

31.5

114

 

年实现旅游总收入

亿元

30

29.9

44.96

40.9

150

 

城镇化率

%

48

提高21.5个百分点

36.6

提高10.1个百分点

76.3

 

万元GDP综合能耗

%

下降20

-

下降20

-

100

 

全县森林覆盖率

%

68

提高2.4个百分点

68.27

提高2.67个百分点

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

6

-

4.72

-

127

 

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

50

-

48

-

96

 

























“十三五”面临形势“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将从低速调整进入到温和增长期,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总体处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关键阶段。全省经济发展将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将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加快建设川东北经济区,必将推动新兴增长极的培育。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特别是“十二五”时期的追赶跨越发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已进入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新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县“脱贫攻坚、绿色崛起、同步小康”的关键阶段,既面临许多重大机遇,又面临不少严峻挑战。一方面,我县有着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省委实施多点多级支撑、培育川东北经济区增长极等普惠政策支持,同时又有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特殊政策机遇。另一方面,我县在全省全市统筹城乡格局中,属于典型的“有特色、块头小、后发展”盆周山区县,发展任务异常艰巨,新的增长动力不足与传统动力逐步减弱并存,基础设施瓶颈尚未完全破除,城镇化水平不高,创新能力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公共服务缺口较大,脱贫攻坚、改善民生的压力巨大。

“十三五”时期,我们要以创新发力、以协调合力、以绿色强力、以开放聚力、以共享活力,更加注重稳增长、强基础、兴产业、惠民生,努力以新的理念引领新常态、展示新作为、推动新发展。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市委“统筹城乡、追赶跨越、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决策部署,坚定“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绿色崛起、同步小康”发展路径,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放大优势打好“生态牌”、创新突破下好“开放棋”、以民为本筑好“和谐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国家主体功能示范区和西部康养休闲旅游示范区,全面加快富丽安康新南江建设,让全县人民过上更加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始终坚持和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跨越发展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强化战略思维,专注发展定力,始终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扩大经济总量,缩小发展差距,推动跨越发展。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坚持政策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立足南江县情,积极争取政策、用好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运用市场规则,扩大开放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关天经济区域发展,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提升南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项目带动与突破瓶颈相结合。始终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科学谋划和实施一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着力推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突破发展瓶颈制约,构筑跨越发展新支撑。

坚持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持续深化“六大扶贫工程”,通过区域发展,实现集中连片扶贫,让全县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着力推进精准扶贫,确保2018年实现脱贫,到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生态立县与特色发展相结合。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建成国家主体功能示范区为目标,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围绕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走出一条后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路子。

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行政相结合。真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和县委决策部署,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凝心聚力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深入践行法治理念,推进依法治县,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县域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第三节  发展目标

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消零分别年均增长8.5%14.9%18%13.5%以上,发展质量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森林覆盖率达到70.5%、森林蓄积量达2100万立方米、县城区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30天以上、城区和乡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6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态环境指数EI值达到70以上。建成国家主体功能示范区、西部康养休闲旅游示范区。具体在以下七个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取得实质性成效。

——实现脱贫奔康全域化。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和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消除绝对贫困,不落下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户、一个贫困人口,打好打胜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支柱产业特色化。围绕建设秦巴山片区绿色经济增长极,全力推动石墨高端加工、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取得重大进展,加快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等产业发展步伐,力争GDP达到200亿元以上。

——实现基础设施网络化。“两高两铁一航”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形成,红鱼洞水库全面建成蓄水50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用。通村道路硬化率100%,自来水入户100%,国网供电率100%,信息网络覆盖率100%

——实现开放合作多元化。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大战略、城市群、经济圈,加大区域合作,深化重点改革,大力招商引资,一批国际国内500强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南江,经济外向度和社会开放度不断提升,形成高水平共赢发展新格局。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计生、劳动就业和公共文化设施等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重要突破,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

——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提升县城首位度,建成省级园林城市;一批重点镇、镇建好建成,幸福美丽新村惠及广大群众,四级城镇体系全面形成,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依法治理成为常态。社会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实现社会风险精准研判、社会需求精准回应、社会矛盾精准调控,人民群众的归属感显著增强。

专栏“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发展指标

指标

2015

完成数

2020

目标

年均增速

或累计数

属性

1)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105

158

8.5%

预期性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31

528

18%

预期性

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29.7

50

11%

预期性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6

86.6

13.5%

预期性

5)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7.1

10.3

10%

预期性

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27.5

40

12.5

预期性

7)城镇化率(%

36.6

50

13.4

预期性

8)互联网普及率(%

80

100

20

预期性

9)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

13.08

25

11.92

预期性

10)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1

0.2

-

预期性

11)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10.5

      12

-

预期性

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3915

47892

14.9%

预期性

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9084

18192

14.9%

预期性

14)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

6080

9120

0.1%

预期性

15)贫困人口减少(万人)

2.05

5.69

-

约束性

16)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1.2

2.2

1

约束性

17)每千人拥有床位数(张)

3.8

4.5

3.4%

约束性

18)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张)

25

35

7%

约束性

1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97

98

0.2%

预期性

20)养老保险覆盖率(%

97

98

0.2%

预期性

21)医疗保险覆盖率(%

98

100

0.5%

预期性

22)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81

85

 

约束性

2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约束性

2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1]

达到省要求

 

约束性

25)森林绿化

森林覆盖率(%

68.27

70.5

 

约束性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

36.2

43.7

 

26)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100.72

92.85

 

约束性

27)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1.9

达到省要求

 

约束性

28)县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

其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338

330

 

约束性

348

330

 

29)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7900

9500

 

约束性

氨氮

810

970

二氧化硫

750

910

约束性

氮氧化物

970

2110

约束性






























注:[]内为5年累计数。

第二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总体空间结构

空间管控指标。2020年,全县总体开发强度控制在4.72%。全县城乡空间划分为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区域设施空间四大类,各空间比重分别为:63.42%3.25%32.27%1.06% 

 总体空间结构。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和空间分类管控指标,结合南江自然地理条件,全县国土空间结构与布局为“一核两轴三区”。

一核:即以县城为综合发展与承载极核,包括县城建成区和东榆组团、跃进创意农业园组团。

两轴:即以元()()线和乐()()线为发展主轴,依托巴(中)陕(西)高速、国道244和南(充)巴(中)汉(中)快速铁路,有序布局生态经济和城镇发展空间。

三区:即北部生态保育区、中部新型城镇发展区、南部富硒有机农业示范区。

——北部生态保育区。涉及光雾山镇、关坝镇等12个乡镇和5个国有林场,实施生物物种保育工程,保持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切实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水资源安全。依托光雾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中部新型城镇发展区。涉及南江镇、东榆镇等9个乡镇,重点加强城市承载能力建设,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积极培育以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生态工业,建成生态工业集聚区。

——南部富硒有机农业示范区。涉及长赤镇、正直镇、沙河镇、大河镇等27个乡镇。重点发展绿色、有机、集约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环境优美、城乡统筹的生态村镇。

   第二节  生态空间布局

形成“一屏两肺三廊”为主的生态空间。

一屏:即米仓山腹地生态屏障。包括光雾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大小兰沟自然保护区、光雾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光雾山地质公园、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及拟申报的铁船山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域组成的生态功能保护区。

两肺:即南江河以东成片生态公益林区和南江河下段以西大面积的国有公益林、集体公益林,是主要的固碳制氧和净化环境区。

三廊:沿南江河、神潭河、木门河及沿岸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建设纵深防护林,营造生态景观,形成绿色廊道。加强养生潭、九龙湖、玉湖、井坝、官房沟水库、高桥水库等湿地公园及冬囤水田建设。

第三节  生活空间布局

形成“一城两副五镇”为主的新型城镇布局。

一城:即县城中心城区。以南江镇、东榆镇现有建成区和规划区为核心,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和旅游集散中心、城镇人口主要聚集区域和交通、通信枢纽。

两副:长赤副中心,为特色农产品供给中心,辐射带动南部区域;关坝(寨坡)副中心,为光雾山旅游重要集散枢纽和旅游服务承载中心。

五镇:正直、沙河(乐坝)、大河(石滩)、下两(元潭)、赶场已建成区和规划控制区,为全县重要的人口和产业集聚地。

第四节  生产空间布局

形成“一园三区”为主的生态工业空间布局。

一园:东榆工业园(生物医药食品集中区)

三区:即长赤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区、坪河新材料工业集中区(含巴中海螺水泥基地)和巴中飞地工业园区。

形成“一园两区三带”为主的农业生产空间布局。

一园:即医药食品产业园。以东榆观井片区为核心,长赤片区、正直片区和赶场片区,建成川东北富硒有机医药食品产业园。

两区:东部片区。以大河镇(石滩)为中心,包括兴马、北极、关路、关田、下两、仁和、平岗等乡镇,重点发展畜牧业、高效特色农业。南部片区。以长赤镇、正直、沙河为中心,包括凤仪、和平、双流、朱公、黑潭、天池、傅家、侯家、双桂、红光等乡镇。该区为南江县的主要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和优质农业区,重点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等。

三带:沿和平—黑潭—长赤—傅家—下两—兴马—线建成富硒茶叶产业带。沿红四—沙河—赤溪—高桥—大河—兴马—赶场—上两一线建成以金银花为主的地道中药材产业带。沿东榆—桥坝、桥亭—柳湾—贵民—汇滩、赶场—关路—关田、流坝—杨坝—坪河、高塔—燕山—八庙一线建成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带。

第五节  区域设施空间布局

按照“一核两轴三区”总体空间结构,合理布局高速公路、铁路、县域干线公路、通用航空以及电力、燃气、供排水等公用设施,增加用地指标约980公顷,总用地面积达到31.5平方公里,为未来南江1015年留足发展空间。

  

第三章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提升保障能力和水平,实现村村通硬化路、村村安全饮用水、村村用放心电、乡乡通天然气、户户可联网,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底部基础。

第一节  构建外快内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坚持“外联大通道、区域可循环、城乡一体化”,积极推动动脉路、干线路、环线路、连接路、通畅路“五路”同建,构建“两高两铁一航、五横四纵三环”县域交通网络,加快建成川陕渝重要交通节点,形成“公路为主、水运为补、航铁联动、安全快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出境大通道建设:

铁路。推动南充—巴中—汉中快速铁路开工,积极争取境内设南江站。配合完成广元—巴中铁路技改扩能,积极争取开通乐坝客运站。

高速公路及连接线。全面完成G85高速公路建设,建成赤溪互通。完成G85连接线建设。积极争取苍溪—南江—镇巴高速公路纳入国高网规划。

国省道建设。完成国道244542线升级改造138公里、省道301408302线升级改造205公里。争取S408西延线(南江镇至乐坝,接G542)、双流—下两—碑坝公路纳入省道路网规划。

通用航空。成南江通用机场和多个直升机起降点。

县内干环线公路建设:

公路。以北部旅游环线、中部工业环线、南部特色农业环线公路为重点,改造提升35388.7公里县乡道路,硬化131个村621公里通村公路,提升完善248个村1500公里村道公路,完成350个村1200公里安保工程建设,启动巴中机场经正直、长赤至南江快速通道建设。

隧道。开工建设S301关坝至西清隧道、S408赶场至县城隧道,启动关坝至大坝隧道及连接线前期工作。

桥梁。新建渡改公路桥2180延米、新建桥梁302600延米。

交通运输站点建设:

客(货)运站。新建西客站等二级客运站2个、三级客运站4个、五级客运站30个、旅游客运站3个、货运站4个。

农村客运招呼站。新建农村招呼站450个。

城市公交站点。新建公交总站1个、公交站台156个。

水运码头。新建四库(红鱼洞水库、井坝水库、玉湖水库、杨家沟水库)水运线路20公里、客运码头10个。

第二节  构建保障有力的全域水利体系

按照“产业用水现代化、城乡饮水安全化、城乡供排水

一体化、水环境生态化、城镇河道景观化、防洪减灾手段信息化”的要求,以骨干水源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和防洪减灾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水利设施建设,实现县城双水源供水、乡乡稳定供水、村村安全饮用水,构建大中小微配套、全域灌溉的水利网络。

骨干水源工程。完成红鱼洞水库及灌区工程建设,完成红鱼洞水库及灌区工程,启动官房沟水库及汇田河、大地河、川柏树、犀牛潭、莲花石小型水库建设。

城乡供水工程。启动8万吨/日县城第二水厂建设,实施县城供水及配套水管网扩建工程。新建农村集中供水301处、农村分散供水工程500。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县城乡的供水骨干工程网络体系59.73万人饮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75%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

防洪减灾工程。启动高桥水库、和平水库前期工作,综合治理城区堤防4公里、支沟18公里和11个重点乡镇20处中小河流61.3公里,完善山洪预警体系,治理山洪沟917公里,整治病险水库85座。防洪预警体系。实施山洪危险区避让搬迁工程,搬迁群众4997户、23148人。

生产用水工程。大力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新建渠道190公里,整治渠道710公里,整治山坪塘425口,改造泵站9座,新建蓄水池1055口。新建坳盘窝至下两等6处应急引水工程。新建及整治已建成灌区渠系干支渠564.8公里。到2020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21万亩,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1.84亿立方米。

生态用水工程。新建、改造县城污水处理工程2处、再生水利用工程1处及配套管道工程;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站)39座、排污管网148.5公里。综合治理涝区面积8.01平方千米。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平方千米。治理南江河、神潭河、恩阳河(南江段)、寨坝河、罗平河总长400公里;综合治理145座中小型水库集雨区污染源及库区水面。

第三节  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大力实施配电网建设,提高供电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发展城市燃气,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大力发展光伏发电、沼气、风能等清洁能源,基本建成全省清洁能源基地,创建国家级清洁能源示范县。

城乡电网。完成500KV变电站和通江至南江220KV电网建设,新建东榆110KV变电站工程和石板垭110KV变电站扩建工程;开工建设九龙湖、侯家、黑潭、关坝、高塔、鸣哑、汇滩等735KV变电站;新建10KV线路291条、1470.17公里,改造10KV线路213条、1259.5公里。建设充电桩600个。扎实推进全县电网改造升级,优先解决原小水电供区32个乡镇234个村配电线路和全县贫困村、聚居点配网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县电网供区配电网改造全覆盖。

城镇燃气。加快发展城镇燃气,新增天然气输气管网530公里,城市储配气站3座,新建CNG加气站2座、LNG加气站1座,建成县城内输气主管网环线,实现多气源供气。到2020年,40个乡镇实现通气,新增燃气居民用户20000户,商业用户2000户,用户累计达到55000户。

清洁能源。有序开发水能资源,新增水电装机容量2.47kw,年新增发电量0.77亿kw.h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工程。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优先发展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综合利用的光伏项目。合理利用山地、峡谷风能资源,有序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 

第四节  构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紧紧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广泛深度应用,不断催生经济发展新形态、新业态,促进经济发展更富活力、社会管理更加高效。

信息网络建设。推进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光纤宽带网络、新型无线宽带城域网建设,构建全业务、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互联网+”行动。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强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加快信息化与工业、服务业、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服务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兴业态,促进“两化”有机衔接,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智慧城市建设。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城镇建设领域广泛应用,积极推进智能交通、智慧地下管网、智慧市政、数字化城市管理与应急联动系统建设,提升城市精准管理能力和城市智能运行能力。

信息惠民工程。加强通信基站建设,全面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智能化建设,完成智慧旅游二期建设,全面推进“智慧乡村旅游”建设。到2020年,实现通信网络全覆盖、城镇(景区)免费Wifi、宽带乡村、学校宽带免费接入,形成惠及全民的智能化服务体系。



 

 

第四章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推进县域城镇体系建设,兼顾中部、南部、北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51.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5万人以上。

第一节  建设山水园林县城

立足山水园林城市定位,把南江县城建成巴中副中心城市。到202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6.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建成县城西线绕城公路二期(北环线)。新建城市新区主支干道40公里、县城沿河滨河路5公里,基本形成滨河路环线;改造升级旧城区城市道路,规范、拓宽县城既有城市道路20公里,对县城拥堵交通节点进行改造,建设人行天桥、下穿通道,实现人车分流。加快城市地下排水管网改造和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新建城市雨水排水管网44.9公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12公里、透水性广场6.6万平方米,对旧城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和易涝点进行综合改造,实施雨污分流。到2020年,70%的降雨能就地消纳和利用,基本达到“海绵城市”要求。建成公共停车场3处,新增停车位2000个,新建市民健身场所7处、应急避难场所3处。提升城市旅游服务能力,打造特色街道2条,完成县城南出口(川陕驿站)改造和北出口(断渠旅游会客厅)建设。

实施绿化亮化工程。新建县城景观生态林2000亩、步游道9.6公里、健康步游道83公里,培植绿化景观20万平方米。积极推进公园绿地工程、老城区添荫工程、林荫滨河路工程、林荫停车场工程“四个工程”建设。新建城镇绿化带、绿地5000亩。完成县城区路灯节能改造,完善背街小巷的照明路灯,方便居民出行。完善红光山、双拥公园、上下河街光亮设施,完成三台山、西佛山、红塔山、断渠公园亮化工程,美化南江夜景。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深度挖掘南江地方(传统)文化、红军文化、红叶文化内涵,大力弘扬“开放包容、创新自强”的城市精神,深入开展全国森林旅游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和市民素质。完成红塔森林公园和断渠运动公园建设,完善提升双拥公园、三台山公园、红光山公园,开放城市公园,让县城留住历史记忆,看见绿水青山。

第二节  梯次推进重点镇建设

    着力抓好长赤镇、正直镇国家级重点镇和全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建设,突出抓好关坝、桥亭、寨坡等旅游城镇建设,统筹推进一般乡镇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产业,提升内涵品质,增强吸附能力,着力打造一批生态旅游型、特色产业型、历史文化型、商贸集散型特色功能城镇,加快构建区域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15个镇按塑造特色标准要求全面建成,一般乡镇建成一条特色主街道、一个川北民居风格住宅小区、一个农贸市场、一个车站或停车场、一个垃圾处理站、一个公共文体活动中心、一个公共休闲广场。建成人口超5万人重点镇1个,超3万人重点镇2个,建成镇15个。

第三节  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在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上取得新突破。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落户限制,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等享受教育权利。将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扶持具备条件的农民工进城创业。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全部纳入失业登记,平等享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完善农业人口转移相关政策机制。

第四节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围绕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目标,按照“巩固一批、提升一批、新建一批”思路,加快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改造农村危旧房2.5万户,80%以上农户按照“六化”标准建成新型村落民居。尽力争取朱公乡百坪、北极乡乌龙垭等25个村申报成为国家级省级保护传统村落。确保每个新村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基础坚实、配套设备完善、生态环境优良、社会风尚和谐,让广大农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形成好风气。2020年,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20个、中心村30个、聚居点1083个。


 


第五章  率先建成国家主体功能示范区

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注重自然岸线保护,推进生态、生产、生活相融共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彰显生态特质、发展绿色产业、建设森林屏障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让南江的山更清水更绿天更蓝。积极推进设立秦岭—大巴山国家公园。2020年,各类保护区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38%,珍稀濒危动植物和特有物种有效保护率达90%以上,生态环境指数EI值达到70以上,建成国家主体功能示范区。

第一节  强化主体功能管控

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管控。加快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格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和目录清单推动发展,探索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实行限制性措施。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建立完善生态红线制度。将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光雾山国家地质公园、光雾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光雾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大小兰沟省级自然保护区、神门省级风景名胜区依法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内,划定各类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实施开发管制和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自然遗产的干扰,引导人口逐渐有序转移。划定限制开发产业准入红线,禁止重化工产业和污染负荷量大的产业进入。划定水资源保护红线,严格控制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实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实行重大决策与项目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建立健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的考核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完善公众和媒体参与的监督机制,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建立生态补偿资金的动态增长机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性转移支付资金总量和速度;积极争取国家合理调整省、县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和价款的分成比例。建立健全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机制和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染减排、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活动。建立健全碳交易、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等市场化补偿机制作。探索与周边区域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运机制。

第二节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围绕构建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根本的生态安全体系,加快推进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建成秦岭—大巴山国家公园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山地、林地、湿地等生态系统建设为重点,在现有省级大小兰沟自然保护区、省级光雾山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和申报,构建完整的自然保护体系。到2020年,建成铁船山、神潭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龙耳山、县域城郊森林公园,养生潭、玉堂水库、井坝水库湿地公园及2万亩冬囤水田。

生物多样性保护。划定林地、物种保护红线,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加强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及自然环境保护。建设生物多样性廊道,开展基因、物种、典型生态系统保护试点,建设生物多样性科普馆。推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生态移民等示范工程,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编目,确保373万亩林地、347万亩森林、3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9种珍稀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到2020年,建成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县。

重点生态工程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大力实施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走廊、森林水系、森林新村工程,着力打造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村庄花园化的生态环境,创建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切实加强河流治理、山体治理、地质灾害防治、林草植被恢复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快推进生态细胞工程,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0个、省级30个,国家级生态村5个、省级12个。到2020年,林地总面积达到385万亩,森林覆盖率70.5%,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2100万立方米,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快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水污染防治。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流域生态修复项目,严格流域内工业企业环境准入。加强工业源水污染防治,严格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清洁生产标准,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消除工业污染源非达标排放的风险。强化农村水污染治理,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启动坪河、杨坝、流坝、关坝、上两、桥亭等乡镇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建设。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治理工程,对全县48个乡镇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保护,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到2020年,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稳定达到100%,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城区和乡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60%以上。

大气污染防治。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控制为重点,深化相关重点工业企业的多种大气污染物治理。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两高”项目审批管理加强源头把控。以建材行业及燃煤锅炉为重点,继续强化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建设。开展VOC排放现状调查,建立VOC污染治理档案,开展餐饮企业VOC污染治理和加油站、储油库及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推广使用低VOC含量溶剂,开展VOC排放监测监控。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控制,依法分阶段推行餐饮行业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建筑和道路扬尘管控,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加强生物质焚烧环境监管。

固体废弃物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各类建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工业固废资源化能力。完善生活垃圾处置机制,推行区域垃圾分类回收,加快现有垃圾处理设施提档改造。加强危险固体废弃物及医疗废弃物处置流程监管,促进危险废弃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强化对农药、化肥及其废弃包装物以及农膜使用的环境管理,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到2020年底,全县危险废弃物、医疗废弃物实现安全处置,土壤环境质量达到总体优良,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第四节  高效节约利用资源

坚持节约优先,多措并举,提升资源消耗的管控能力,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全面提升节能减排水平。

强化指标约束性。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水循环利用,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39139公顷耕地面积不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鼓励立体开发利用土地。严格执行阶梯电价、阶梯天然气价和阶梯水价制度。深入开展建筑节能行动。到2020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32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92.85立方米,城镇开发空间规模控制在96平方公里以内,建成节能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循环农业,采取“圈—沼—菜”、养殖场“场—沼—地”、林业“种—养—加”三位一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0个以上。稳步发展循环工业,鼓励支持企业实施余热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各种建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项目,实现企业间废弃物交互利用、水资源梯级利用,积极构建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的“三位一体”循环型工业体系。


第五节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健全综合预警体系坚持防减并重,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干旱灾害、森林火灾等各类自然灾害的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治理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完善自然灾害灾情快速评估、上报和发布制度,实现防灾减灾信息互通共享,全面提高自然灾害综合预警能力。建立完善环境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污染源环境安全隐患动态档案、应急专家和应急监测数据库,构建县级与乡镇协调联动的应急网络体系。

加强防治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山洪防治、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生活设施,切实抓好洪水淹没区、地质灾害避险区群众避让搬迁,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气象部门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对恶劣天气的预测预警能力。强化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预警防控体系建设,提升防火保障能力。推进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和水质自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水源地应急保障体系。

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加强综合救援力量建设,建立健全各类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专业救援队伍,提高应急救援装备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构筑社会参与平台,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建立健全应急志愿服务机制。完成县城和乡镇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疏散通道建设,确保应对灾害应急物资需求和紧急情况下群众安全撤离和避险。发挥商业保险在防灾减灾中的风险转移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

 

第六章  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县 

树立“全域景区”理念,着力培育“光雾山、米仓蜀道”国际旅游品牌,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转变,建成光雾山国家AAAAA级景区。到2020年,旅游接待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100亿元以上。

第一节 突破发展生态度假旅游

坚持站位中国大格局、四川大区域、巴中大景区,系统谋划光雾山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积极参与大巴山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融入川陕苏区红色旅游圈、秦岭大巴山生态文化旅游圈,建成西部康养休闲旅游示范区。

旅游路网建设。积极推进南江—通江—达州—南充—巴中川东北旅游大环线、成都—广元—西安—汉中—光雾山西三角旅游大环线和光雾山国家级风景区米仓山旅游区神门旅游区九龙湖水利风景区小巫峡风景区十八月潭风景区北部生态旅游环线建设建成光雾山—诺水河一级公路,打造光雾山—诺水河巴山蜀水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抓好景区现有道路网络升级改造,畅通江—关坝—小水田坪—大坝—铁炉坝—光雾山镇—白头滩村—沙河坝—中坝—光雾后山—寨坡—小水田坪—关坝—南江旅游内环线,建成关坝—寨坡快速旅游通道和杨坝—十八月潭、光雾山镇—白头滩村—九角山—十八月潭景区道路,黑化土卡门—上仓坪旅游公路;新建关坝—大坝入境公路和寨坡—光雾后山—中坝入境公路。新建碑沟口—樱桃河、映水坝—黄桷坝轨道交通。新建燕子岩观光索道和映水坝—香炉山、中坝—光雾山主峰、中坝—石人山、上仓坪—香炉山—巴峪关中段观光索道。新建燕子岭观光索道式观光电梯。

精品景点打造。开发燕子岭前后山及燕子岭—营盘梁精品景点。恢复上仓坪—巴峪关米仓古道和大坝三国文化牟阳古城,开发建设鸡公梁国际滑雪场等文化体验项目。规划建设香炉山—巴峪关—贾郭山一线山脊旅游线路。精心打造十八月潭—九角山一线生态观光带,有序开发龙潭沟精品景点,加快九龙湖水利风景区建设,开发皂桷河水上游乐项目。

旅游产品开发。立足国际视野高度,审视光雾山旅游资源价值,突出特色,开发与之相匹配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优化提升观光旅游产品,实施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避暑养生、山地运动等多元化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巩固光雾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成果,大力开发生态观光、生态体验、生态文化、生态科普、生态养生、生态休闲、康体健身等旅游产品;建设生态养生、生态科普、康体健身基地。开发野营探险、徒步登山、山地运动等旅游产品;积极争取国际、国内体育运动赛事项目,建设山地运动训练基地。开展对米仓山地区的气候、地理、生物、地质等方面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把科考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开发科普旅游产品。规划建设自驾车营地等旅游设施,与省内外自驾车旅游协会合作,开发自驾车旅游产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民俗风情,打造“印象光雾山”大型精品实景剧目,深度挖掘和大力开展巴山背二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展演。开发休闲游乐、狩猎、唱山歌,对山歌、文艺表演及娱乐活动等游人参与性项目,丰富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

配套服务设施。着力提升县城旅游接待能力,推动餐饮业转型升级发展,大力发展“假日酒店、农家酒店、快捷酒店”等经济型酒店,积极发展文化特色主题酒店。2020年,县城日接待能力力争达到20000人以上。高标准建设和打造集吃、住、行、游、购、乐于一体的关坝山水风情旅游城镇,建成关坝城市旅游服务站,着力抓好寨坡、桥亭、小水田坪、大坝、铁炉坝、麦子坪、大营村、十八月潭旅游接待区建设。配套建设生态度假营地、自驾车营地和集装箱酒店。完善桃园景区、大坝、十八月潭景区供水、供电、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旅游安全设施和景区门禁系统、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游客集散中心等设施。新建小水田坪旅游接待中心。完成旅游景区大型停车场建设。

第二节  构建全域全景旅游格局

发展乡村旅游。围绕“一山一水一城十镇百村”全域全景全季旅游新格局,重点抓好醉美玉湖、云顶茶乡、龙耳山、井坝水库、神门景区五大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推进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郊休闲旅游区、以长赤(沙河)镇为中心的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区和金银花、富硒茶、南江黄羊三大旅游商品观光采摘园区建设。启动响水·鸳鸯峡休闲度假区建设。建成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区。

丰富节庆活动。注重节庆活动多元化,策划常年节庆活动。切实抓好杜鹃花节、避暑节、红叶节、冰雪节、美食节等系列节庆活动,丰富节庆活动内涵,创新办节方式,降低运行成本。鼓励支持各乡镇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节庆活动,激发全县人民群众参与、支持旅游发展的热情。

强化宣传促销。抓好光雾山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的相关工作,力争在“十三五”期间纳入国家申报序列。完成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完善旅游网站服务功能,健全网络营销体系。加强与主要客源城市的旅行社、自驾游协会、民间团体等旅游代理商合作,签订常年合同,缩小淡旺季差异。加大以西安为中心的北方客源市场、以成都为依托的南方客源市场,以重庆为平台的东部地区客源市场开发,进一步提升旅游的知名度。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6亿元,年均增长13.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8.5亿元,年均增长11%

现代物流。以县城、旅游城镇和重要节点乡镇为重点,布局建设现代物流集散中心,重要生产生活物资配送中心。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健全物流仓储等配套设施,促进快递配送网络与电子商务网络和企业物流网络一体化协同发展。到2020年,建成县城、乐坝两个一级物流中心和正直、下两、关坝三个二级物流中心。

电子商务。鼓励大型实体零售企业发展电商,扶持中小流通企业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网上销售,发展B2BO2O示范企业10家以上。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抓好绿色有机富硒农特产品创意包装,让南江“三品一标”产品走向全国。到2020年,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1个,培育电商企业200家,实现年网销8亿元以上,年网上购销额达到30亿元以上,建成电子商务进农村国家级综合示范县。

现代金融。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和风险防控体制,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大力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来南设立分支机构(办事机构)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完成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保险业,积极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互联网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业,规范发展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非存款类放贷组织。发展普惠性金融,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创建国家级绿色普惠金融示范县。

健康养老。统筹规划建设健康养老、康体养身、森林康养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监管体系,拓展养老服务产业链。切实抓好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积极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建设,推动医养结合,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发展老年护理、康复疗养、健康体检、康复保健、心理咨询等多样化服务。积极发展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长期护理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医疗执业保险等健康养老服务产品。发展中医体质辨别、亚健康调理、中医药养身和保健等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大力发展中成药、保健食品、日化品等健康保健产业。

商贸服务业。加快推进以红叶广场、建材家居专业市场等为重点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改造提升春场坝、大堂坝、朝阳新区商圈,打造春场坝滨河路夜市、集洲仿古街美食街、上下河街小吃一条街和黄金新城家居建材街等特色商业街区,推动发展社区商业。着力把黄金新城建成高端商务区,把断渠片区建成旅游和康养产业商务区。推动消费品、农资、家政服务等连锁经营,打造100户跨区域连锁品牌企业。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支持便民家庭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深入开展“农超”“农企”等产销对接。

宜居地产。认真贯彻落实“稳增长、调结构、去库存、促消费”系列政策措施,依托北纬32°气候优势,实施积极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开发适应县域内外市场需求的绿色商品住房,提高保障性住房、拆迁安置还房货币化安置力度。大力发展旅游、康养地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到2020年,全县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力争达到30平方米,力争建成一级资质建筑企业1家,培育房地产二级企业3家以上、房地产中介机构6家以上。

 


第七章  稳步发展新型工业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高端引领、成链发展、集群集聚、做大做强的总体思路,深入推进三次产业大融合,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以上。

第一节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原则,加快推进“一园三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东榆工业园。依托东榆工业园核心起步区,向北向西拓展到林家坝黄金村片区北部范围按照生物医药食品工业园区功能定位,全面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园区总规模达到3.5平方公里,引进入园企业达到20家以上,实现总产值20亿元以上。

坪河新材料工业集中区。规划布局在坪河乡土台村和中山村范围,按照以石墨、霞石、钾长石开发为主的新材料工业集中区发展定位,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到2020年,园区总规模达到1.5平方公里,引进入园企业5家以上,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建成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

长赤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区。规划布局在长赤镇北部清泉村范围,按照特色农产品加工定位,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到2020年,园区总规模达到4平方公里,引进入园企业20家以上,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建成西部绿色食品饮料深加工基地

飞地工业园区。依托巴中经开区,发展“飞地经济”。着力抓好石墨、茶叶、中药材等项目的推介和企业招引。到2020年,新发展飞地企业5家以上,实现产值3亿元。

第二节  推进延链产业集群

按照“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的产业发展思路,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引导南江黄羊、核桃、富硒茶、金银花、翡翠米、食用油、山泉水、泡菜、石墨、霞石等资源的精深加工,形成十大产业集群。

新材料。大力引进和培育石墨产业高新企业,启动高碳石墨精选生产线及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等项目。加快形成新能源储能材料、功能涂料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霞石产业,大力发展霞石精深加工,促进集群发展。力争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

生物医药。以金银花为重点,大力发展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化学药、中药制剂、中药日化品、保健食品和保健饮料等产品。到2020年,医药综合产值突破5亿元。

有机食品饮品。重点发展以南江黄羊、核桃、富硒茶、翡翠米、食用油、矿泉水、咸菜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到2020年,特色农产品实现产值8.3亿元以上。

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企业发展。积极支持煤炭企业、铁矿企业依靠科技改造升级,顺应形势发展稳妥转型。依托丰富的煤矸石、粉煤灰等资源优势,发展新型节能建材。运用财政、金融等政策杠杆,加大对光雾山米业有限公司、北牧黄羊集团、秦源雪水业有限公司、南江县农业机械公司等小微企业研发、生产、创新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集中优势生产要素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到2020年,传统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力争培育年产值10亿元大企业10家;上市公司13家。

第四节  加快培育名优品牌

深入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打造石墨巴中品牌和系列休闲食品饮料精深加工品牌。做大做强“光雾山”牌、“长赤”牌系列翡翠米。着力提升“亦奇”牌菜油知名度。做大“米仓山牌”核桃果(仁)品牌。着力打造南江黄羊有机食品及“云顶茗兰”品牌。组织开展南江名优工业产品展、重点工业企业推介会和各类工业产品产供销对接等活动,不断提升南江工业品牌的影响力、知名度。着力培育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省名牌及各级政府质量奖。力争到2020年,培育16个具有南江特色的生态绿色食品饮料名牌和新能源新材料驰名品牌。

第八章  壮大富硒有机农业

以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大力培育特色生态农业,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基本建成川渝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创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第一节  稳定优质粮油生产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紧紧围绕“五创建、四基地、一带三片”的产业布局规划,稳定和发展粮油生产。依托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土地整治、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建设,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新建高标准农田22.8万亩。2020年全县粮食播面达到107.5万亩,油菜20万亩,创建粮食高产万亩示范片2个。

第二节  壮大特色种养业规模

南江黄羊。切实抓好选育保种工作,巩固科研成果。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规模、业主带动、群众参与”的原则,突出“四线四片”,抓好“桥亭—上两—关坝—寨坡”“鹿角垭—柳湾—汇滩”“关门—东榆—团结”“正直—朱公—黑潭—下两”等南江黄羊养殖带建设。到2020年,南江黄羊出栏达到50.6万只,南江黄羊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82%。建成全国南江黄羊种羊供应基地、西部地区特色肉羊加工基地和秦巴山区肉羊集散基地。

富硒茶。按照“一环两园”和“654321”(六区五园四业三域两中心一品牌)的产业布局,扎实抓好富硒茶基地建设和茶叶产业发展。到2020年,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40万亩,投产面积达到25万亩,培育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茶叶企业5家、5000万元的茶叶企业2家、产值过亿元的茶叶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家,茶业综合产值达到40亿元。

核桃。深入实施核桃“双百工程”,巩固提升双江线、杨流线、上关线、柳贵线、下关线、桃槐线、巴南线、甘坪线、沙高线等10条万亩核桃走廊和南江河、明月河沿河两岸为重点的核桃产业带。到2020年,核桃总面积力争达到70万亩以上,实现核桃产值25亿元以上。

绿色蔬菜。按照“一城郊、一高山、一订单”的发展思路,建立城郊蔬菜生产、高山错季蔬菜、订单加工蔬菜、人工抚育保护山野菜、食用菌五大绿色商品菜基地。到2020,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商品菜基地面积14万亩,产量达30万吨,实现产值19.3亿元,建成川东北重要的蔬菜加工和高山错季蔬菜供应基地。

地道药材。按照“一点一环一片”产业布局,突出抓好红四惠民示范点、庙坪—木罗环线、兴马示范片金银花示范基地建设。到2020年,全县金银花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投产面积17.5万亩,产量800万公斤,产值4.5亿元。以地道中药材为主体,发展林下经济15万亩,新增林下地道中药材2.5万亩、其他林下种养殖业12.5万亩以上,实现年产值达到8亿元以上。

畜禽养殖。按照“三线三片”布局,抓好正直、长赤、沙河三个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区,下两—赶场、鹿角垭—汇滩、杨坝—上两三个肉牛林下养殖示范带建设。抓好元(元潭)南(南江镇)线、野(野羊溪)—正(正直)线、下(下两镇)—赶(赶场镇)线和沙河片区、长赤片区、正直片区3个年出栏10万头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建设。抓好正直—红四—沙河—赤溪巴山土鸡林下养殖产业带建设。到2020年,出栏优质肉牛5.2万头、优质生猪94.1万头、小家禽200万只。

水产养殖。按照两湖规划“两区五点”的布局,抓好长赤玉白村、东榆幸福村、黑潭南鹰村等7个池塘商品鱼养殖区和26个乡镇29000亩稻田养鱼,建好冷水鱼养殖产业带。到2020年,生态水产养殖面积达到46500亩,其中,冷水鱼及亚冷水鱼养殖基地100亩。

第三节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积极依托特色农业基地、城郊果蔬基地、渔业新村、新农村聚居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到2020年,新建现代农业科技园5个(南江黄羊2个、富硒茶1个、金银花1个、蔬菜1个),体验渔场10个,农业观光采摘园60个,家庭休闲农庄120个。

第四节  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业执法、农业信息化、农产品流通、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合作经济支撑、农技推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养等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三品一标”品牌创建。到2020年,建成互联网+、物联网及电子商务信息化系统30个、淘宝村150个、农产品综合市场2个、专业市场15个、批发网点40个、超市专柜250个、电商410户。

 

第九章 打赢脱贫攻坚

 

以脱贫攻坚统揽“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156个贫困村为主战场,按照“统筹城乡、全域扶贫,连片推进、精准实施”工作思路,围绕“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要求,深入推进“六大工程”,奋力实施脱贫攻坚。到2018年,156个贫困村全部“摘帽”、5.6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越线,到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第一节 大力实施精准扶贫

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脱贫的163363.3772万名贫困人口,扩大转移就业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鼓励用人单位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商贸服务业和劳务产业,巩固西安、天水、灵宝、青岛、银川5个劳务基地,新建郑州、运城、鄂尔多斯、海口、西宁5个劳务基地。到2020年,基本实现南江在外劳务服务网络覆盖全国,外出务工人员都能享受到优质服务。

移民搬迁安置一批。推行“三靠三进”搬迁安置,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对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边远高寒山区以及洪水淹没区和地质灾害避险区5.28万人(其中贫困户3.066万人)实施易地搬迁。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危旧房改造、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政策支持,统筹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培育和扶持搬迁贫困群众后续产业发展,积极创造就业机会,拓宽移民安置群众致富增收渠道。

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63022.1681万名贫困人口、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实行自愿集中供养,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

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对长期患慢性病、患大病或因病致贫的153922.185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医疗救助对象范围,提高医疗救助标准,落实大病救助措施,缓解群众资金压力,确保建卡贫困群众如期脱贫。

灾后重建帮扶一批。对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因灾致贫返贫的1345      4638名贫困对象,采取及时救助、灾后重建与振兴产业等方式实行灾后重建帮扶。

第二节 深入推进六大扶贫工程

巴山新居工程。新建中心村30个,新建、改造、保护聚居点480个。完成4.8万户(其中贫困户2.55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配套建设农村廉租房2000套。

 基础设施工程。新建通村公路471公里,改造通村公路1020公里。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用电和通讯需求。到2020年,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家家饮用安全水、户户用放心电和家家户户可联网的建设目标。

产业培育工程。大力实施“经营主体十百千”培育工程,培育龙头企业45家、专合组织500家、家庭农场5000个,基本实现每个贫困村有1个骨干增收产业、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个家庭农场5个专业大户。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有1人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至少有1项以上产业增收项目。到2020年,精准扶贫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000元以上。

公共服务工程。办好农村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保证农村幼儿和适龄儿童就近入园入学率达100%。落实“五长”责任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不辍学。大力实施“雨露计划”,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完善卫生计生、文化、科技服务体系,确保所有贫困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有常驻村医、有读书室、有科技信息服务点。

技能培训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农民技能培训政策,充分利用我县职业学校的资源优势,切实加强对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到2020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万人、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

生态环境工程。持续深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奋力实施灾害预防、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到2020年,确保373万亩林地红线不被破坏,农村集中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95%以上,贫困群众人均生态经济收入3500元。

第三节  健全投入增长机制

建立县级财政扶贫开发投入稳步增长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增加转移支付资金规模,扩大支持范围。妥善处理县乡村公益性债务。充分把握中央财政加大对革命遗址保护修缮支持力度的历史机遇,加大公益性地质矿产调研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扶贫项目资金、开发性金融支持,努力争取发行企业债券,不断开发多种涉农信贷产品,抓好小额信贷资金发放,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六个盘活。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按照“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创新格局,全面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集中用于脱贫攻坚,提高涉农资金使用精准度,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第十章  着力改善和发展民生事业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不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县人民。

第一节  努力扩大就业

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被征地农民、进城求职农民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分类制定和实施就业促进计划,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扶持具备条件的农民进城创业。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在扩大和促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逗硬落实促进就业创业的产业、财政、税收、工商、金融等扶持政策,抓好规费减免、税收优惠、小额贷款等工作,支持城乡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创业。到2020年,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失业保险覆盖率达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适应的多层次、开放式、普惠型就业培训体系,将城乡劳动者全部纳入职业培训范围。积极落实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加快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充分整合就业、扶贫、农业、教育、工会、妇联、团委、残联等各领域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资源,依托县内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的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重点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和脱贫攻坚需要,大力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培训模式,广泛开展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培训,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切实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完善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应急联动调处机制。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环境。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8%以上,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95%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调解结案率达94%以上,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100%

第二节  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劳动者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鼓励支持农村居民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务创收,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和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支出,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努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城乡、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63:1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大力实施社会保障费统一征收和稽核制度,全面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养老保险长缴多得、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完善城乡社保关系转移衔接办法。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力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按国家统一部署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推进异地就医及时结算。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投入医保经营。加强社保基金征缴和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提高对困难群体的救助保障水平。建立完善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对机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提高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和重病、重残人员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子女的低保金分类救助比例。健全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建立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完善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扩大医疗救助范围,全面开展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遭遇的突发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和其他特殊困难。

发展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以扶老、助残、爱幼、济困为重点,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建立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和福利服务网络。逐步建立重病重残儿童医疗康复补贴制度和收养寄养机构内残疾儿童家庭补助制度。加快精神卫生福利服务发展。支持用人单位依法组织开展职工疗休养。

统筹协调老龄事业。加强老龄社会保障、老年健康支持、养老服务体系、涉老环境建设等建设,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建立健全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财政投入自然增长机制,加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力度,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拓宽优待老年人政策,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积极培育公益性慈善组织,鼓励、支持、引导慈善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进一步落实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完善慈善组织体系和慈善服务网络。加强慈善监管。完善慈善信息统计和公开制度,建立覆盖全县的慈善信息服务平台。


第四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

以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资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为核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完善以公办园为主、以普惠性民办园为辅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健全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到2020年,学前三年适龄幼儿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高位均衡。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积极推行义务教育招生改革,科学划片,合理分区,确保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全部实现免试就近入学。积极推进“县管校聘”改革,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保持义务教育高位普及。高度重视发展特殊教育,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受教育权利。到2020年,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稳定在99.5%以上。

优质发展普高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高中建设攻坚计划,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健全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推行高中阶段招生改革。认真做好省级示范高中切块招生工作。把南江中学、长赤中学建成全省知名优质普通高中。

特色发展职业教育按“统筹规划、错位发展、提升内涵、适应市场”的要求,整合职教资源,稳定职教规模。推进课程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搭建中高职升学“直通车”,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完善“三级职教体系”,扩大实训基地,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打捆实施“五大培训”工程,建成成人技能培训中心。积极探索与高职院校的联合办学。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三免一补”政策,加大对学前“三儿”和普通高中学生的资助力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高品位教育服务。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提升学校依法治校能力。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坚持“常规、课程、课堂、读书、活动、文化”的素质教育推进策略,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发一批高质量的校本教材。完善《南江县素质教育示范学校评估细则》,建立一批高标准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加强督学队伍建设,提升督学素养、提高督导水平。


第五节  加快建设健康南江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202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以上,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内、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3.6/10万以内。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完成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建设,促进县人民医院上档升级;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中医药优势专科专病救治能力,保护和应用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全面完成乡村、社区两级医疗卫生中心标准化建设,实施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加强25个非建制乡卫生院建设,恢复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职能。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服务体系,提高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艾滋病等防治水平。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参与多层次个性化医疗服务机构,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到2020年,将县人民医院建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将中医院建成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全县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100%全县卫生计生资源总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继续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七进”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食品安全法》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基层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切实增强食品药品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和守法经营能力。完善县乡快检设施设备,健全食品药品风险预警、检验检测、产品追溯等技术支撑体系。建立食品药品动态监管系统,推进科学监管、精准监管、高效监管,完善食品药品投诉举报制度。切实加强食品药品执法队伍能力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大执法力度,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行为,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争创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完成县城“一场一中心”建设,启动县城“10分钟体育健身圈”和乡镇“15分钟运动圈”工程。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促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休闲运动项目,增强人民体质。大力培育体育后备人才,推动山地网球、山地自行车运动,制定实施以足球为突破口的“三大球”振兴发展计划。积极争取国际、国内体育运动赛事。稳步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实现体育产业与旅游、健康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


第六节  推进文化事业新发展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加大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活动,凝聚全县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思想道德基础。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构建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的行为规范。深入开展全国卫生县城和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开展“扫黄打非”。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净化网络环境。

健全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丰富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巴山游击队纪念馆馆藏内容,建成美术馆和数字档案馆。切实加强文艺界学会建设管理。新建100个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实施调频广播“村村响”工程,完成县、乡镇平台及517个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施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做好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推进数字化建设。建设阅报栏(屏),拓展全民阅读渠道。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结对子、种文化”和文化“五进”活动。抓好光雾山杜鹃花节、休闲避暑节、红叶节、冰雪节等旅游节庆活动的文艺演出,精心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切实抓好农村公益电影和校园电影放映工作。继续免费开放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巴山游击队纪念馆、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广泛开展“书香南江”图书赠阅、米仓古道文化图片流动展览和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广泛征集各类文物,提高县博物馆、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展陈水平。做好米仓古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新建五大文化主题公园、光雾山演艺中心、光雾山山水艺术博物馆。加快发展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为重点的新兴文化产业,着力构建“文化+旅游”“文化+农业”“文化+现代服务业”等文化产业模式,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开展文化娱乐场所及网吧专项整治,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第七节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落实人口政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加强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等服务,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及出生缺陷干预,提高人口出生素质。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计生信息化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全县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推动农村人口向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和安置区集聚。

积极应对老龄化。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应急救援服务网络。促进养老服务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健全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培育发展老年人服务社会组织,加大困难老年人社会救助力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到2020年,建成老年活动中心,全县老年福利机构床位数达到4000张以上,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5张以上。

发展妇女儿童事业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继续创建“两纲”省级示范县,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深入推进家庭建设,优化妇女儿童生活和成长环境。丰富妇女儿童精神文化生活,建成妇女儿童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帮扶救助能力提升、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建立健全贫困妇女儿童和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服务体系。


发展残疾人事业健全残疾人保障制度,提高残疾人基本保障水平。加大残疾人社会救助力度,建立完善残疾人福利补贴制度,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提高残疾人教育水平,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健全助残服务体系,扶持残助社会组织发展。

第十一章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始终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和工作习惯,高度重视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着力提升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搭建创新平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释放发展活力,加快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第一节  集聚创业创新人才

牢固确立人才强县理念,全面落实百名人才引进计划、千名人才培养工程。树立但求所用、不求所有候鸟式人才引进观念,通过委托代办、业余兼职、筑巢引凤、借鸡生蛋等方式,不拘一格引进一批高技术人才,通过包装推介一批优势项目,着力抓好在外成功创业人士和青年优秀大学生的引进。依托高校、职业院校培育一批“土专家”“田园秀才”和企业管理人、致富带头人、科技领路人。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把创新能力和推动发展能力作为评价人才的标准,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县内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努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到2020年,签约科技专家10名,中高级以上科技人员总数达到300人,引进返乡创业人员300人。

第二节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重大产业技术攻坚为重点,组建南江县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专家顾问团,建设科技专家大院,扎实抓好南江黄羊、金银花、富硒茶、核桃等保种选育繁育工作,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品系;借智借力集中力量推进重点产业技术攻关,着力抓好石墨等非金属矿、新型材料、生物制药等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加快形成产业优势。坚持质量为先,深入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全面提升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建设水平。建设1-2个国家和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成省级质量强县示范城市。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深化产学研科技合作,把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先进实用科技成果引进到南江并落地转化;培育创新型企业和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夯实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2020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家,高新技术产值达到5亿元。

第三节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形成县级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大力培育各类众创空间,努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营造科技成果转化良好环境。加快推进以东榆工业园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积极争创省级科技创新示范区。鼓励支持企业依托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创新平台,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2家以上。支持建设一批“孵化+创投”“互联网+”等新型孵化器。到2020年,建成面积不小于1万平方米的创业孵化基地、特色旅游创业实训基地6-10个。

第四节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机构建设。设立众创咨询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项目推介、办事指南等综合服务。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成本。建立健全企业应急转贷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引导基金、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做强融资担保平台。发展普惠性金融,通过政府搭桥和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活动。积极鼓励支持青年、大学生和返乡人员创业,大力扶持草根能人创新创业。到2020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万户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0.2件以上。

 

第十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深化经济领域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施充分开放合作,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第一节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优化国资国企监管体系,推动由“管企业”向“管资本”为主转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废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类隐形壁垒。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公私合作等形式进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稳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健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交易平台。全面落实电力、水、天然气等要素市场化定价机制和有利于节约用水、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实施土地利用计划精细化管理,对重大产业项目可按国家公布的各区域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出让。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激励机制。全面落实商事制度改革各项政策,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非禁即入”。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信用监管,规范市场竞争行为。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以“拨改投”等方式变资金为资本,构建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体系和财政金融互动政策体系。健全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体系。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完善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保持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推动融资方式转变,严格落实PPP融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社会资本活力。

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化户籍、农村产权、社会保障、用地、农村金融“五项”改革,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认真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各项政策,农村居民落户城镇后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权益。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房屋、林地等确权颁证,积极推进农村各类产权流转、抵押融资,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益。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动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利益返农机制,开展农民进城落户有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试点。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林地和农民承包地及其附着物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加快撤乡建镇步伐,完成10个以上撤乡设镇。扩大扩权强镇试点范围。积极争取撤县设市。按照国家、省、市统一部署和要求,稳步推进其他各项改革。

第二节  构建全域开放新格局

按照“资源互享、交通互畅、市场互惠、产业互融、信息互通”的思路,奋力扩大开放合作。到2020年,建成川渝北向重要门户和巴中北向开放合作高地。

建立区域合作新体系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秦巴山区扶贫攻坚、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革命老区发展振兴等重大战略机遇,切实加强与成渝经济区和关天经济区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全方位对接,主动融入区域发展交通路网,在生态旅游、特色资源开发、生态指标等方面开展广泛交流合作,建立区域合作长效机制。

拓展区域合作新空间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紧紧依托北牧南江黄羊集团、光雾山米业有限公司、四川光雾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南江矿业集团等一大批本土企业,围绕南江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农产品、中药材、矿产资源优势,包装一批重大项目,通过参股、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外建立生产基地或设立分支机构、经销网点、品牌连锁店等,真正让“南江产、南江造”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积极鼓励支持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发展。积极引进国际国内500强大企业落户南江。支持发展飞地经济,不断拓展区域合作空间。

积极搭建对外开放新平台加快“一园三区”建设,配套完善物流配送和仓储设施。完善投资优惠政策体系,切实增强投资吸引力。创新招商引资服务方式,实行外来投资企业办证、审批、配偶及子女居住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法制环境。发挥驻外招商机构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网络体系。加快推进招商引资网络平台建设,充实完善南江招商引资项目库、投资者信息库、引资企业数据库,定期发布招商引资信息。

努力取得对外开放新成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和“一把手工程”。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突出招大引优、招高引新、招链引群,以重大平台活动推动项目签约落地。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聚焦国际跨国公司、国内500强企业,围绕生态旅游、新型材料、食品医药、特色农业、森林康养等重点产业,大力引资引智,共建产业园区、延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2020年,新引进落地建设各类项目200个,实现到位资金400亿元,到位境外资金1亿美元。

 

第十三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

 

第一节  发展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县人大依法履行职能;加强各级人大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健全人大参与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支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建设,完善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新社会阶层工作,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积极发挥人民团体作用,重视发挥老干部作用,推进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节  建设法治政府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确保法律、行政法规有效执行。建立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和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责任追究和纠错机制。建立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着力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健全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机制。扎实开展“七五”普法和“法律七进”活动,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严格执行行政审批财务管理和干部人事制度,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针对不同层次和特点,把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纪律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审计监督制度,强化审计监督职责,努力实现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全覆盖。加大对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保持反腐倡廉的高压态势。

第三节  创新社会治理

完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完善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机制。建立完善人口管理、实名登记等社会治理基础性制度,完善网络化治理服务体系,推动城乡社会治理服务全覆盖均衡化。健全重大决策、重点项目、重要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增强社会自我调节功能,加强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社会规范建设,引导公众修身律己,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

建立防控体系。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安全工程和乡镇天网建设,汇聚天网、道路交通、广场以及小区等公共安全资源,推动各类公共视频系统联网运用。依托物联网技术、智能安防系统,探索“人力+科技”“传统+现代”模式,提高对风险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夯实群防群治基础,做大做强“红袖标”工程,实施“雪亮”工程,实现新村全覆盖,搭建群众参与治安防控的新平台。建立全县统一的公共安全综合信息平台,努力实现公共安全资源共享,提升维护公共安全的科技化水平。健全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落实源头治理,有效防范化解社会公共安全风险。

发展社会组织。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推进政社分开,明确社会组织权责,依法自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改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模式,健全社会组织退出机制,扎实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政府机关脱钩。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发挥社会组织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作用。鼓励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支持和发展各类志愿服务组织。

保障公共安全。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健全隐患排查治理、预防控制、源头管理和技术标准体系,强化重点行业、场所、领域安全监管,提高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强化落实安全生产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督责任、企业主体责任。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暴力恐怖、涉恶涉黑、制假售假等领域犯罪。强力整治黄赌毒等治安问题,严厉打击各种邪教组织的破坏活动。深入开展平安网络、社区、小区、新村创建活动,建设平安南江。

建设诚信社会。建立通畅有序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构建信访法治良序,完善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司法程序机制,强化初信初访首办责任和信访依法终结制度。以政务诚信、信贷诚信、商务诚信、司法诚信、社会诚信为重点,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诚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诚信档案。加大诚信信息公开和惩戒力度,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加快建设诚信南江。

第四节  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防动员法》,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大武装工作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民兵应急力量和武装部规范化建设。着眼国家安全需求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防动员工作,健全完善动员机制,坚持落实动员制度。扎实开展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工作,健全完善国防动员潜力数据库,确保需要时能拿得来、联得通、接得上、汇得准。建立完善民兵训练基地和军警民综合射击训练场,加强实战化训(演)练,着力提升县、乡(镇)民兵应急分队和各类专业技术分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积极支持和服务军队深化改革大局,着力解决退役军人、随军家属和职工就业安置等重难点问题。科学统筹人防建设发展,提高人防工作的质量效益。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国防教育,浓厚全民国防观念,激发爱军尚武热情。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第十四章   强化实施保障

 

第一节  强化政策保障

加强政策引导。及时了解掌握和定期发布国家和省投资、产业、金融信贷信息,围绕规划目标,研究制定符合国家政策和我县实际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扶持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引导资金重点投向民生和社会事业、重大基础设施、农村农业、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

突出项目支撑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规划,针对重点投资领域和薄弱环节,谋划储备、积极申报和加快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建立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机制,每年筛选一批支撑作用强、转型升级示范作用明显的储备项目,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形成“投产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态势。完善部门互动、上下联动的重大项目协调服务体系,强化全程跟踪协调服务,优化规划选址、土地供应、资金安排等保障,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要求。

强化要素保障。积极争取转移支付、生态补偿、主体功能区等各项特殊政策。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领和重大工程项目支撑作用;创新项目投融资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切实强化能源、水利、通讯等生产要素保障。加强人口、土地、环境、产业、财税、投资、金融等领域的统筹协调,完成“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相关制度、运行机制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第二节  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完善规划体系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和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为基础,以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县级有关部门要围绕科技创新、农村经济发展、重大基础设施、生态旅游、工业发展、公共服务、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编制实施一批重点专项规划,明确各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形成对总体规划强有力支撑。


加强规划衔接按照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规划之间协调一致的原则,进行规划衔接。专项规划要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与总体规划进行对接,尤其是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合,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实现“多规合一”,不断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成效。

分解目标任务分解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计划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

第三节  严格规划实施监督

规划实施评估和调整本规划经过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具有法律效力,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各地各部门要严格遵守总体规划。完善规划评估机制,由县政府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和期末评估。规划实施期间由于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时,由县人民政府提出建议,按法定程序报县人民代表大会或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未经法定程序,任何部门、个人、团体均无权对规划纲要进行修改。

规划监督和考核拓宽规划实施监督渠道,发挥监察、审计、统计等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完善政府重大决策事项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制度,充分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工作,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让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纲要实施的氛围。对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对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要纳入部门、地方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

 

 

 

 

 

 

 

 

名 词 解 释

 

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两高两铁一航:两高,即广巴高速、巴陕高速;两铁,即巴乐铁路、南(充)巴(中)汉(中)高铁;一航,即南江县通用机场。

五横四纵三环:五横即S301S408、普济至万源高速、S302、双流—下两—高桥;四纵即巴陕高速、G244、广巴高速、沙河—大河—寺岭;三环即北部生态旅游环线、中部工业环线、南部特色农业环线。

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

优质粮油“五创建、四基地、一带三片”产业布局:以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作物建成五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四基地即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良种扩繁基地、商品薯基地、城郊菜用型基地;“一带三片”油菜产业,“一带”即巴陕高速路沿线展示带,“三片”即沙河片、长赤片、正直片。

富硒茶“一环两园”:元潭—下两—元顶子—黑潭—元潭,生态科技休闲园、现代科技示范园。

654321六区五园四业三域两中心一品牌。六区:元顶子片区、兴马片区、南江镇片区、汇滩片区、长赤片区、和平片区;五园:金碑村标准示范园、余家坪标准示范园、铁炉村标准示范园、元顶村标准示范园、育林村标准示范园;四业:元顶龙头企业、元荣龙头企业、晋杰龙头企业、林森龙头企业;三域:沙河—关坝区域,高桥—关田区域,杨坝—汇滩区域。二中心:良种繁育中心和茶叶交易市场物流中心。一品牌:“南江大叶茶”区域公用品牌。

金银花“一点一环一片”产业布局:红四惠民示范点、庙坪—木罗环线、兴马示范片金银花示范基地建设。

核桃“双百工程”:巴中市核桃总规模达到150万亩,实现100万林农增收致富。

南江黄羊“四线四片”布局:“桥亭—上两—关坝—寨坡”、“鹿角垭—柳湾—汇滩”、“关门—东榆—团结”、“正直—朱公—黑滩—下两”四线;北极片区、元顶子片区、杨坝片区、红岩片区。

优质生猪“三线三片”:即元(元潭)—南(南江镇)线、野(野羊溪)—正(正直)线、下(下两镇)—赶(赶场镇)线,沙河片区、长赤片区、正直片区

水产养殖“两区五点”布局:玉湖、九龙湖;正直镇梨子园村、黑潭南鹰村、元潭九泉村、东榆幸福村、光雾山镇九角山村。

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扶贫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扶贫措施精准、驻村帮扶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五个一批: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

三靠三进:靠近县城、靠近集镇、靠近产业园区和产业带;进县城、进集镇、进新村安置。

六个盘活:固定资产资本化,把“房”盘活;承包土地股权化,把“地”盘活;林业资源产业化,把“林”盘活;闲钱巧用市场化,把“钱”盘活;回引创业就地化,把人“盘活”;集体资产股份化,把“集体资产”盘活。

“五长”责任制:()长、教育局长、乡()长、村主任(长)、家长。

雨露计划:“雨露计划”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特色,以提高素质、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宗旨,以中职(中技)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政策业务培训为手段,以促成转移就业、自主创业为途径,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解决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最终达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最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三级职教体系:县、乡、村三级职业教育。

3211”建设计划:既“三通工程”(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个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批试点”(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域和试点学校),“一批基地”(一批教育信息化师资人员培训培养基地)。

“五大培训”工程:《关于实施职业技能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培训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培训工程的意见》。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法律七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

文化、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七进”: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宗教场所、进工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