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22-02-17 10:25 来源: 政府办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奠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坚实基础的关键期,面临着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等多重压力。编制南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把握发展趋势,认清发展形势,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重点,制定重大举措,推动南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由于“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圆满实现,我县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城乡建设步伐加快,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5.91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2.8%,增幅比“十五”时期高4.2个百分点,超额完成经济总量翻番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6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8.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5644万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6.9%,增速高出“十五”时期20.9个百分点。

图1:南江县2006-2010年经济发展示意图

单位:亿元

    ——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亿元,年均增长46.1%,是“十五”期间的4.5倍。城乡面貌变化巨大,城镇化率达到26.5%,比“十五”末提高7.5个百分点。境内乐巴铁路、广巴高速建成通车,全县通车里程达5307公里,比“十五”末增长36.6%。新增蓄水9870万方,解决农村饮水困难17.53万人。全县3万农户实施了农网改造,居民生活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城镇居民生活用气率达46%,比“十五”末提高4.6个百分点。有线电视入户率达26.9%,比“十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期间,财政投入社会事业大幅增加,全县教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2年,比“十五”末提高1年。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8%,比“十五”末提高0.5个百分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治疗治愈好转率达90%以上。人均寿命达73岁,比“十五”末提高2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在4‰以内,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全面启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显著提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906元,比“十五”末增加1818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3.3%,增速比“十五”末提高3.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12771元,比“十五”末增加6366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4.8%,增速比“十五”末提高6.3个百分点。1.27万户4.2万人脱离贫困。全县人均储蓄达到7288元,比“十五”末增长185.6%。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3平方米,比“十五”末提高16.8%。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十一五”期间,稳步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深化投资、财税等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农村服务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区域合作不断加强,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五年共引进国内省外资金15.5亿元。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62.2%提高到65.59%,绿化率由“十五”末的97%提高到98.5%。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0%,“三废”治理率均比“十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城市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主要流域祟间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南江先后被评为全省生态旅游十佳县、全省绿化模范县和省级环保模范县。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纵观全局,有利因素占据主流。

——政策优势十分明显。南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国地震重灾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时代先锋王瑛生前工作县、全国工商联县域经济试点县,省委主要领导 “挂、包、帮”联系县,省委办公厅、省发改委、省路桥集团挂联帮扶县,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将从政策、制度层面和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我县大力支持,国中商联将在招商引资、引智方面给予我县有力帮助,为南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生态优势独具特色。境内山清水秀,生态良好,被誉为“四川盆地北部边远山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是中国南江黄羊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富硒茶之乡、中国红叶之乡和中国最具原生态旅游资源大县。金银花等9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5个农产品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拥有光雾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光雾山国家地质公园和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

——区位劣势逐步改善。乐巴铁路、广巴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巴陕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交通大动脉即将全面形成,县内交通网络更趋完善,为集聚各类生产要素、降低发展成本、促进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互动、尽快融入成(都)西(安)渝(重庆)“西三角”提供了有利条件。

——比较优势较为突出。南江属后发地区,历史包袱少,环境污染小,较之周边其他县(区),工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更为完善,特色资源比较集中,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和条件更为有利,特别是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完成后,全县工作重心将由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转移出来,可以集中更多的行政、人力、资金等资源进行经济社会建设。

同时,“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经济发展能力较低。南江属于老边山穷地区,经济总量小,运行质量低,增长速度慢,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自身投入能力不足,县内有效信贷载体偏少,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乏力,要实现加快发展和同步小康目标,需要做出更大更艰苦的努力。

——要素集聚能力较弱。南江距离中心城市远,交通等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集聚能力较弱,产业园区建设滞后,招商引资引智成效不够明显,成为原材料、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的净流出地。周边区域发展势头迅猛,纷纷加强对市场和要素的争夺,预计“十二五”期间区域竞争压力还将继续增大。

——市场拓展难度较大。南江目前出入境快速大通道还未形成,县内公路等级较低,企业运输成本较高。全县支柱产业、主打产品竞争力较弱,大型企业稀少。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化经营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适应市场竞争能力较差,市场拓展难度很大。

——资源环境约束较强。“十二五”时期,南江面临经济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但经济加速发展对水、土地等资源保护将提出更高更严要求,加快产业发展对环境容量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此外,环保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点源、面源污染面积大,集镇生活污水尚处于直排状态,环保任务不断加重。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省、市重大发展战略,按照市委、市政府“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发展定位,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以跨越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以打造“三区一城”为重点,以建设富丽安康新南江为目标,推动城乡一体、“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奠定与全省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贫困山区特色和南江特点的治穷治愚致富新路子。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跨越发展。把追赶跨越、加快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立足于快、着眼于好,快字当头,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速度、发展方式等方面实现超常规发展,努力缩小与全国、全省的发展差距。

——坚持特色发展。立足生态和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着力壮大特色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坚持统筹发展。以城乡统筹理念谋划全局,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县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发展、改革和稳定相协调。

——坚持创新发展。实施非均衡发展,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增强要素集聚和扩散功能。坚持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坚持惠民发展。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安全稳定,促进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围绕到2020年奋力实现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通过5年努力,到2015年, 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经济总量实现翻番,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把南江建设成为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休闲中心和绿色产品供应基地,基本建成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建成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扶贫开发的示范区、对内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和“两地两区一中心”的重要门户,全力推进榆槐现代产业城建设,加快建设富丽安康新南江。

——经济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2亿元,年均增长15.5%,实现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7.98亿元,实现翻两番以上,年均增长39%;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5%,实现翻两番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1亿元,年均增长20%,实现翻一番。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社会发展目标:到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100%,医疗治愈好转率达到95%,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达到50%以上;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民生改善目标: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000元,年均增长17%,实现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00元,年均增长17.4%,实现翻一番;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500人以上,城镇年新增就业人数5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目标: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城镇和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8%以上,“三废”处理率达到70%以上。

第三章  完善基础设施

近年来,我县基础设施虽有较大改善,但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大力完善交通、水利、电力、城镇、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夯实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基本解除基础设施“瓶颈”制约。

第一节 推进交通建设

坚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保证重点、完善路网、提高功能”的原则,围绕“一环六纵六横”公路网络建设总体规划,以主干线为依托,优化完善路网结构为目标,完善道路养护机制,切实抓好安全设施,突出抓好公路行政等级提升、技术改造、内接外延、路桥配套,形成层次分明,等级适宜,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的畅通直达的公路运输网络。到2015年,基本建成南江出境快捷通道,干线公路网络更趋完善,景区、园区公路等级和全县公路通行能力、通行安全明显提高。

——对接大交通。以构建大交通为着力点,积极配合做好巴陕高速公路征地拆迁、西渝高速铁路争取等相关工作,进一步完善乐巴铁路配套设施,争取并实施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

——完善路网结构。争取并实施经东榆—杨家河—流坝县城环线公路、S101线陈家山公路隧道工程、S101线红鱼洞水库改线工程,提高公路通行能力。争取并实施公路行政等级提升工程,争取省道S101线元潭—台上段、S202线沙河桥—旺苍界公路升为国道,县道马平路、下关路、桃楼路升为省道,乡道南关路、下黑路、西坪路、银大路,关寨路、大铁路、樵凰路升为县道,原县道改造升级9条296.6公里,乡道改造28条460.9公里,实施乡村联网公路36条583公里,实施重点集镇交通过境公路、园区道路建设工程,全面完成亚行贷款项目槐潮路沙坝至关坝段建设。至2015年,全县主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05.1公里,实现公路网络联网配套、外循环与内循环相统一。

——建设客运站(场)。以县城为中心,光雾山景区为节点,加快乡(镇)客运站、货运场建设。到2015年,建成一级客运中心站1个、二级客运站3个、三级客运站10个、货运场5个。

——推进码头建设。至2015年,县域码头达到25个,渡改人行桥27座2160米。

——建好安保设施。科学合理设置安保设施,积极争取安保项目,大力实施安保工程,严格工程质量管理,提高道路安保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县实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1906.6公里。

——完善管养机制。依据公路行政等级划分,落实管养责任主体,建立公路管养年度目标考核奖惩机制,增强养护职工工作能力,提高机械化管养水平。至2015年,省道、县道、乡道好路率分别达到90%、70%、75%以上。

第二节 推进水利建设

遵循“巩固改造,适当发展,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大中小微并举,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灌溉引用安全”,扎实抓好水利建设,用水保证率达到45%以上。

——建设工程水利。狠抓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建成红鱼洞水库,兴建高桥、和平、官房沟等中型防洪控制性工程,实施中型灌区渠系配套工程250公里,新增改善灌面4.5万亩。建设南江河、明江河和木门河等中小河流重点场镇防洪堤29公里,提高防洪等级。

——推进资源水利。兴建红四大田河、东榆戴家河、乐坝胡家滩、高塔汇田河等11座中小型水源工程,重点解决长赤镇片区、乐坝镇、下两镇等重点建制镇饮水水源问题。实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3520处,配套输水管(渠)640公里。基本建成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

——构筑民生水利。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兴建集中供水工程350处、分散供水工程850处,解决全县规划范围内15.4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整治柴家沟、石板垭、大龙池、团结等28座小(二)型病险水库,确保库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现代化灌排渠系示范片、雨水集蓄利用示范片和末级渠系节水改造示范片各1个,新增供水能力1141万方、有效灌面6.75万亩。

——打造生态水利。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广巴高速公路沿线等14条小流域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平方公里,坡耕地改造16平方公里。实施“冬囤水田工程”和“清水工程”,全面取缔水库化养和网箱养鱼,水库和有供水功能的重点山坪塘的水质达到三类以上。大力开展保护“母亲河”活动,全面禁采境内南江河、明江河、木门河砂石。

第三节 推进能源建设

完善供电网络,有序开发水能,加快天然气、沼气工程建设,推广使用太阳能,优化能源结构,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基本建成全省清洁能源基地县。

——完善供电网络。构建县内220千伏电网主骨架,优化110千伏、35千伏网络布局,提高电源输配送能力,缩小10千伏供电半径,改善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提高电网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步理顺电力体制。到2015年,建成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乐坝、寨坡110千伏变电站工程,新建35千伏变电站21座,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114公里,400伏及以下线路5583公里,基本实现“一县一网一公司”目标。

——有序开发水能。争取并实施杨坝河梯级电站等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推进坪河、杨坝、高塔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区建设,新建水电站3座,装机12.33MW,有序开发南江河、明江河、木门河流域水能资源。实施寨坡、上两、沙坝、石滩、团结水电新农村电气化乡、电气化村建设,新建、改造水电站18座,装机40.96 MW。

——实施天然气配套工程。完善天然气供气管网,延伸城市管网17公里,完成巴南路、野正路等公路沿线乡镇管网建设,新增天然气用户2.1万户、商业用户1000户。建成CNG加气站1座、城市储配站2座。大力推进煤改气工程,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积极配合搞好天然气勘探。

——实施农村沼气工程。积极争取并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扩大沼气使用范围,力争新建农村沼气池3万口,适宜农户基本普及沼气,规模养殖场沼气使用率达到80%以上。

——大力推广太阳能。太阳能用户达到3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20%以上。

——稳步发展其他能源。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稳步发展风能、地热能等其他能源。

第四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围绕“打造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按照“高标准、现代化、强辐射、生态型”要求,修编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布局结构,拓展发展空间,突出城镇个性,彰显人文特色,营造宜居环境,塑造城镇品牌。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依托,功能合理、布局优化、协调有序的城镇建设格局。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7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8%。

——城镇道路。构建“内联外接、路桥互补、节点畅通”的城市道路系统,加快县城 “一环二纵七桥”快速通道建设,改造交通节点,加强主城与外围重点发展地区的道路联系,改善中心区交通状况,提高交通设施综合服务水平,形成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城市交通道网。“十二五”期间,新增城市道路100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9平方米以上。

——城镇公共设施。适度超前建设公共设施体系,实现设施现代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信息化。实施县城生活饮用水引水、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改造建制镇供水工程10个,改善水源水质,提高供水质量,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完成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幅提高。合理规划、建设城镇停车场5处,建成城镇标准化厕所30座。完善供电、通信、防洪等城镇保障体系。

——城镇绿化。完善县城主城区绿化体系,有序推进城镇生态公园建设,建成一批区域性绿地、湿地和小区游园,满足城镇居民生活休闲需求。完善绿地类型,合理开发山林绿地,强化滨水绿带、街头绿地建设,增加精品绿地,优化城镇绿地空间布局,提升城镇绿地整体水平,建成显山露水、绿树成荫的城镇园林景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以上。

——县城建设。围绕再造一座“产业新区、人居新城”目标,坚持功能和形态建设并重,以行政中心区、商业中心区、文化中心区为主体,加快构建通畅便捷的道路网络、特色鲜明的绿化体系、适宜投资的开发环境。改造提升老城区功能品位,打造红塔新区和黄金新城两张城市名片,加快榆槐现代产业城建设,推进养生潭片区等组团开发,着力打造红塔大道、黄金大道等特色街区,启动红塔公园建设,完成县城防洪堤、滨河路和客运中心建设,开工建设县城西环线,推进社区医院、体育馆、游泳馆等公共公益设施配套。围绕“一年规划布局、三年加快建设、五年发展崛起”目标,以“黄金商业区、槐树休闲度假区、东榆工业园、跃进创意农业园、幸福森林家园”为主要内容,以榆槐产业大道为建设突破,打造5个宜居宜业宜商的综合社区,努力把榆槐现代产业城建成开放型经济的先导区、“两化”互动的示范区、现代产业聚集区、生态宜居都市区。努力把县城建成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

——集镇建设。按照城市标准规划建设重点集镇,着力打造东榆等工业主导型、长赤等配套加工型、坪河等资源开发型、元潭等特色农业型、乐坝等商贸流通型、关坝等旅游观光型经济强镇,加快长赤、沙河城乡统筹示范镇和槐树、跃进、黑池等城乡统筹示范中心村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光雾山、正直、关坝、乐坝、沙河、下两、长赤等15个中心集镇建设,不断健全集镇功能,强化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力量,严格规划建设管理,控制城镇户建单体建筑,依法治理乱占乱修乱建,提升城镇品质,建设集约宜居小城镇,切实增强集镇辐射带动能力和对外吸引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到2015年,中心集镇常住人口达到9万人以上。

第五节 推进信息化建设

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网络,提升信息化水平。到2015年,实现城区光纤到楼、乡镇光纤到村,3G网络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和调频广播“村村响”。

——整合信息网络资源,积极推进“三网合一”。加快电信网、计算机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形成业务适应性广、运营效率高、网络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带宽的多媒体基础平台,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加快公共信息服务、电子政务网络和电子商务等平台建设,大力提高专业网站和企事业单位网站质量,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继续完善宽带基站和网络设施,加快农村和边远地区、3G网络基站、应急通讯体系建设,扩大信息网络覆盖面。

——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地面电视覆盖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村调频广播“村村响”工程,不断提高信息传输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广播电视设施设备建设,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制作和播出质量。“十二五”期间,新建乡镇广播电视服务站39个、村级广播室522个、农村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48个。

第四章  建设和谐新农村

第一节  加快新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围绕“五新一好”目标,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新农村,促进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十二五”期间,抓好20-25个中心村建设,完成全县50%以上的村、7.4万户新农村建设任务,其中60%以上的农户按照“六化”标准建成新型村落民居。

——科学编制规划。统筹规划村庄村落空间布局、民居规划户型设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充分体现田园风光和地域特点,全面展现新农村风貌,提高人口集聚度,逐步构建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相协调的新型城乡体系。

——推进民居建设。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坚持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因地制宜的原则,强力推进农村土坯房(危旧房)改造,引导农村人口向县城、镇、中心村、产业聚集地集聚,着力打造农民适度集中居住、空间布局合理、具有典型川北农耕文明的新型村落村庄。以社为单位规划村民集中居住点,每个社至少规划1个30户以上的居民点。以槐树村、黄金村、铁炉坝村、南鹰村、黑池村、普陀村、长滩村、花石村、帽坝村、大垭村、庙梁村等村居民点建设为重点,示范带动全县新村建设。突出川北民居风格,实施旧房改装、新居集建、庭院绿化。到2015年,完成风貌改造1.2万多户,新建农房3.5万户,住宅成套率达到80%。全县规划兴建居民点1139个,聚集农户3.5万多户,村民聚居度达50%以上。

——培育特色产业。以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为重点,以种养业专业大户为示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每年扶持壮大2-3个特色优势产业,强化示范片区产业支撑,扩大规模,强化营销,实现特色产业增收。

——完善公共设施。继续实施农村通达工程、通畅工程、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和安全饮水工程,合理布局乡村教学网点,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用电、供气、通信、垃圾(污水)处理、公交站点等基础设施。加快文化、体育、商业、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村民活动中心和活动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党团活动、就业培训、社保服务、纠纷调解等社会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推进新村整体协调发展。确保到2015年,农村公路通畅率、自来水普及率、适龄儿童入学率、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分别达到70%、80%、100%、100%。

——加强环境治理。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村社”活动,大力实施“三建四通五改”,积极创建环境优美村庄。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着力搞好农家乐环境整治,建设居民集中居住小区垃圾收集点,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大力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以黄金村张家坪社为示范,引导农民建设安全节能环保型住房。

第二节 推进扶贫开发

坚持“开发式扶贫与救助式扶贫相结合”的方针,采取“抓点示范、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扩面”的方式,采实施区域扶贫、连片开发和“六大扶贫工程”,从整体上提升和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连片开发。按照“前三年连线成片、再三年连片成面、后四年覆盖全县”的思路,大力实施“1122”工程,巩固提升长赤、正直、下两、沙河等片区扶贫开发成果,加快推进贵民、赶场、大河、上两、杨坝等片区扶贫连片开发。“十二五”期间,完成元顶子片区、长赤片区扶贫连片开发,打造新农村综合体和新型农村社区,每年启动实施2-3个片区扶贫连片开发。

——实施扶贫解困。坚持扶贫到户、脱贫到人、一对一帮扶,每年扶持1.2万贫困人口脱贫和巩固温饱成果。

——实施新村扶贫。争取并实施新村扶贫工程,每年建设新村52个,确保贫困人口年均增收500元。

——实施产业扶贫。依托资源优势,每年集中规范、标准、高质量打造2-3个特色优势产业片,确保项目区农民年均产业增收600元。

——实施劳务扶贫。以小河职业中学、安驰驾校、县就业培训中心为基地,实行定向、定单培训、有序输出,年转移培训贫困劳动力3000人,实现转移培训1人、致富全家的目标。

——实施移民扶贫。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边远地区不具备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累计完成4万人移民。

——推进社会扶贫。继续实行“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扶贫帮户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扶贫作用,继续做好中央国家机关、省市部门定点帮扶的协调服务,提高社会扶贫面和扶贫工作实效。

第三节 统筹城乡发展

以全域南江的理念,以统筹城乡为抓手,实施“两化”互动、“三化”联动,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体系。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统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市场建设和行政社会管理,消除影响城乡互通的政策障碍。

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乡村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公共设施,加大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先进生产力向农村扩展、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

推动城乡双向互动。推进农村土地、林地依法有序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企事业单位、城镇人员利用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到农村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妥善解决农村土地荒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农民进入城镇、融入城镇能力。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深入开展乐坝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基本建成长赤片区城乡统筹示范片建设,扎实推进“三镇十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第五章 培育壮大产业

利用“十一五”奠定的良好基础,按照“立足优势,整合资源,突出特色,狠抓重点,拓展资源开发领域,扩大资源开发规模,增加资源开发深度”的思路,发展壮大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生态旅游业。到2015年,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生态旅游业增加值达到55.6亿元,年均增长1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份额由44.4%提高到49.6%。

第一节  发展壮大特色农业

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到2015年,把南江建成周边大中城市绿色产品供给区,特色农业增加值达到11.9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10.6%。

——发展壮大基地规模。立足生态、品牌和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机制,积极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壮大南江黄羊、生猪、核桃、富硒茶、金银花、食用菌、优质马铃薯等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基地规模。到2015年,全县特色农业种植规模突破120万亩;黄羊、小家禽等畜牧业产值达30亿元以上。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四川北牧南江黄羊集团、米仓林业集团、翡翠粮油集团、新合农特集团、富康菌业、元顶子茶场、光雾山茗兰茶业和百草中药材公司等企业培育力度,努力新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培育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4家。

——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南江黄羊、核桃、金银花、富硒茶、优质粮油、食用菌、原生态中药材等产业化等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化项目,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专合组织,全县20%以上的农民加入合作社,入社和带动农户40%以上,入社成员年均纯收入增长30%以上;,力争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到60%以上。

第二节 突破发展新型工业

围绕建设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新型工业,走出一条开放合作、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创新驱动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深度开发矿产资源,积极发展新型建筑建材业,培育发展机械制造业,突破发展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绿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工业增长极。力争到“十二五”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80亿元,年均增长30%。

——稳步扩大铁矿生产。稳定现有铁矿矿山生产规模,加快铁矿矿山技改扩能,实施南江铁山冶金矿业有限公司年采选铁矿100万吨技改扩能等重大项目,着力扩大矿区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逐步关闭小选厂,以南江矿业集团为龙头,集中优势生产要素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加大铁矿产品加工力度,提高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条。到2015年,铁精矿产量达到150万吨。

——有序开采非金属矿。加大石灰石、霞石、花岗石等传统矿产的产品、技术、组织等结构调整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开发利用水平;运用高新技术开展新兴矿原料精加工,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增强霞石、花岗石、钾长石、石墨等非金属矿精细加工的产业竞争力。到2015年,霞石、钾长石、石墨产量分别达到15万吨、8万吨、3万吨。矿产业增加值达到33.9亿元,年均增长28%。

——着力扩大建材生产。加快石膏、页岩、粘土、煤矸石等资源的转化,积极开发新型产品。推进水泥技术创新与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争取建设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开发高附加值水泥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力争到2015年,建成海螺水泥日产45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水泥产量达到400万吨。

——适度扩大煤炭生产。贯彻“扶强关小,整合改造”方针,改造、整合和重组小型煤矿,合理控制煤炭开采规模和开采强度,进一步优化煤炭资源配置和矿山布局。切实加大矿井技改扩能力度,实施秦巴煤炭集团年产126万吨原煤扩建、南江煤电公司年产45万吨机械化掘进采煤技改、矿井+50m延伸水平工程等重点项目,提高煤炭采出率,促进煤炭生产适度增长,力争到2015年,煤炭产量达到400万吨。

——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加工增值率。实施年产3000万瓶绿茶饮料和100万只“玉叶茶枕”生产线、黄羊肉制品加工与综合利用、年加工2.8万吨肉类罐头生产线技改扩能、“翡翠米”生产线及5000吨菜籽精深加工等重点项目,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力争到2015年,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4.8亿元,年均增长25.6%。

——着力培育大集团和创新型企业。实施大集团战略,着力扶持南江矿业集团、煤电公司、铁山公司、百草药业和金星物流等一批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扎实推进资源、人才和服务向优势企业集中。力争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家以上,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超10亿元的企业,培育上市公司2家。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投入,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或企业科技人才,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积极创建自主品牌,大力培育一批“专、新、特、精”的创新型企业,提升全县工业整体实力。

第三节 加快发展生态旅游

依托富集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按照“打造国际休闲观光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和围绕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高标准完成光雾山旅游景区包装策划和“一环三区六中心”规划。整合旅游资源,推进集团化经营,以大企业、大开发促进大景区、大产业、大发展。强化宣传推介,扩大区域合作,发展四季旅游。力争到2015年,全县旅游日接待能力达到1万人次以上,年接待游客、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15%以上。

——启动旅游带动战略。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实施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坚持大产业促进,推动相关产业及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坚持大项目带动,促进旅游设施全面升级。坚持区域联动,促进区域旅游共同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并重,加强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精品名牌,提升南江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建设旅游目的地体系。加快南江县城、光雾山镇、关坝乡旅游城镇和铁炉坝、大坝、鸳鸯坝旅游接待中心建设,提高接待水平。推进桃园、牟阳故城、十八月潭旅游景区建设,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形成“三景四季五光十色”旅游特色。建设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燕子岩—韩溪河—焦家河、铁炉坝—大坝—香炉山、魏家坝—大小兰沟、十八月潭—九角山精品线路,形成景区内环线,积极推动川东北、川陕渝旅游大环线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改造、硬化县城—十八月潭—九角山—光雾山镇—大坝—香炉山—关坝旅游公路,建设陈家山隧道、关坝—大坝、光雾山—诺水河旅游公路、旅游城镇客运车站和停车场,力争实施香炉山观光索道、燕子岩观光索道工程,建设牟阳故城、十八月潭景区35千伏变电站、供水站,增设景区移动通讯机站,完善景区安全救援体系、环境保护设施,开通旅游城镇至景区旅游客车和观光车。

——建设旅游产业要素体系。积极开发旅游人才,加大现有人才培训力度,积极引进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办好县职中、小河职中旅游专业班,全面提升旅游队伍整体素质。大力开发绿色、特色旅游商品和旅游项目,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区、生态工业体验区、生态城镇品位区。丰富旅游文化,挖掘历史文化,包装民俗文化,建设生态、地质文化。完善旅游产业要素,整合桃园、牟阳故城、十八月潭三大景区和小巫峡、神门、断渠、龙耳山等风景区资源,实施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组建、引进旅游开发经营集团、旅游商品开发经营集团、旅游交通运输集团,实施旅游企业集团化经营。开发旅游娱乐活动,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文娱表演。大力开发特色餐饮,打造南江特色餐饮品牌。

——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巩固原有客源市场,大力拓展新的客源市场。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创新节庆举办方式和宣传营销手段,突出抓好四季营销和淡季营销,完善旅游信息网络,提高宣传营销效果。

第四节 大力发展劳务产业

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到2015年,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训1.44万人以上,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25%以上,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稳定在2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3亿元以上。

——提高职业技能。实施 “阳光工程”、劳动力扶贫工程和农村大学生计划,加强现有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就业竞争力。

——壮大劳务基地。按照 “外建基地、内搭平台、打响品牌”的发展思路,拓展以西安、河南为中心的北方劳务基地,以上海、浙江为中心的东部劳务基地,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南方劳务基地,以新疆、青海为中心的西部劳务基地,引导和组织有序输出。

——打造劳务品牌。着力打造 “南江建工”、“南江矿工”、 “川妹子”等劳务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实施“回引工程”。大力鼓励、引领打工能人回乡创业,建立回乡创业园。

——完善服务体系。加大就业服务设施投入,建立和完善困难群众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劳务信息交流,广开劳务输出转移渠道。加强劳务公司和劳务中介机构的管理,健全民工维权体系,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第六章 优化经济结构

以优化区域布局、产业结构为重点,调整提升经济结构,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54:28,产业区域布局、内部结构更为合理。

第一节 优化区域布局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按照“集聚资源、突出重点、跨越突破”的思路,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带动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可持续发展、整体优化、景观异质性、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特色传承、可操作性与可调整性”的要求,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推进北部中山光雾山生态旅游功能区、东部中低山生态林业功能区、中部河谷地带城镇商贸工矿功能区、西部和南部低山丘陵生态农业功能区建设,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保护与开发,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力争中部河谷地带城镇商贸工矿功能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县的70%以上。

——发展园区经济。按照“资源整合、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发展集约”和“一县一园区、一园一主业”的要求,确立“一园两区三基地”发展模式。全力建成南江县工业园,着力打造东榆医药食品工业集中区、坪河建材工业集中区和新型建材原料基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食品加工原料基地。建立园区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水、电、路、通讯和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按照“无障碍进入、无顾虑发展”的思路,制定园区开发建设优惠政策,大力鼓励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要求的企业入园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现有企业退城入园,推进工业园区与城市新区融合互动。鼓励县内大企业与国内大企业、大集团联姻嫁接,引进配套企业落户园区,增加入园企业数量和园区经济总量,把园区建成县域经济的发动机、招商引资的聚集区、高新技术密集区。力争到“十二五”末,园区建成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园区经济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份额力争达到15%。

第二节 优化产业结构

以升级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提高经济效益。

——升级传统产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实施优质粮油产业工程,提高翡翠米原料、良种马铃薯、脱毒红薯和“双低”油菜籽等优质粮油比重,实现稳粮增收。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和旱作农业,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开发传统农副产品,积极发展巴山土鸡、本地黑猪等,打造特色农业新品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观光农业,促进农业规模经营、集约生产。到2015年,翡翠米原料种植24万亩,年总产量达到9600万公斤;发展“双低”油菜16万亩,总产量1600万公斤;发展小杂粮8万亩;优质粮油比提高到85%,畜牧业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比重提高到64%。切实加大矿山开发企业技改扩能力度,提高采选技术和装备水平。

——培育新型产业。发挥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优势,大力开发富硒米、胚芽米、食用糙米等功能性大米和专用淀粉、变性淀粉等产品,积极发展大米、杂粮方便系列食品,研制开发高级营养调和油、保健茶、核桃油和核桃粉等产品,提高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着力发展净菜保鲜加工业务,促进生鲜蔬菜加工产品上档次、上规模。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工业,推进百草中药材、川产道地药材金银花提取物、金银花精深加工项目建设。提升黄羊、生猪、特色小家禽屠宰深加工技术,提高肉制品质量,大力开展畜禽副产物的深度开发及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手工制品、轻工产品,拓展市场空间。到2015年,新型产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份额达到5.8%。

——拓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争取和实施影视外景基地、米仓古道文化、红色文化带建设项目,发展影视文化和会展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法律、资产评估、工程咨询、公证、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组织和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健全市场体系。切实抓好县商贸城、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东榆商贸物流园建设,建成朝阳、红塔、下两等20个农产品综合市场,大力培育农超、农企对接基地。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以上,第三方物流企业营业额年均增幅14%以上。

——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循环经济。推广农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和生物物种共生、用养结合的集约型规模经营模式,扎实抓好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农作物桔杆统筹规划和综合开发。加强“三废”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促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到2015年,建成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1个、生态农业园6个;万元GDP综合能耗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第七章 构建生态家园

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坚持“发展为要、环境优先,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建管结合、同步推进,清洁生产、节约发展,区域合作、整体联动,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原则,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理念,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妥善解决资源利用和发展环境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消费方式转变、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生态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高,基本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山水相依、集约循环、和谐共生的生态家园。

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

紧紧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完善防护林体系,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继续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积极争取和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加强优良种质资源及繁殖技术研究,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土流失、流域综合治理,提高蓄水、保水能力,恢复农业湿地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50平方公里。切实抓好自然保护区和森林防火基础建设。推进矿山复绿和生态环境治理。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积极争取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8%以上,力争米仓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第二节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扎实做好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建自然保护区3个,新增保护区面积500平方公里,晋升国家级保护区1个、省级保护区1个,建设湿地公园1处。切实加强保护地管理能力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保护能力进一步加强,保护区面积达到区域总面积的13%左右。典型生态系统类型、90%以上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和特有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外来有害物种得到有效控制,森林面积和蓄积持续增加,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和参与程度明显增强,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能力明显提高。

第三节  加强生态乡镇建设

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建筑风貌改造,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大力整治城镇卫生环境和交通、市场秩序,加强河道管理,构筑文明、健康、和谐的绿色人居环境,形成“生态县城—生态乡镇—生态村庄—生态小区”四级生态创建网络体系。建立不同尺度的开敝空间环境,完善生态绿地系统。到2015年,全县80%以上乡镇达到优美乡镇标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建设农村垃圾收集点556处、垃圾中转站177处,实现垃圾运输密闭化、垃圾清运和处理完全化,清扫保洁率、清运率均达100%。

第四节 加强节能减排

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完成国家节能目标任务。积极发展低碳产业,有效减少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加大先进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推广应用,推动结构性、技术性和制度性节能减排。以矿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建材等重点行业为突破口,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商贸流通、公共服务机构等的节能降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面实行严格的节能减排考核制度。

第五节 加强环境保护

加强水资源、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抓好大气和声环境整治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提高资源利用率,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到2015年,固体废弃物处理率、废水治理达标率均达到80%以上,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控制在1.35万吨以内,氨氮排放量控制在441吨以内,废气中二氧化硫削减3.87%,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控制在2010年水平,建成省级卫生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县。

——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切实保护南江河流域水环境,实施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饮用水源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提高城乡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大力实施分区分类管理和污染控制,全面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力争实施二期工程,建成光雾山镇、东榆镇、沙河镇、乐坝镇、长赤镇、正直镇、下两镇、大河镇、赶场镇等集镇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

——大气环境整治。鼓励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污染源技术改造,降低工业粉尘排放量,积极推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到2015年,全县所有重点企业均实现清洁生产。

——声环境整治。调整和改善城市功能布局,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生活方式,降低城区社会活动强度,控制社会生活噪声源。继续扩大城市噪声达标区建设。加强工业噪声长效管理和监督检查,鼓励选用低噪声的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合理布局工业企业,避免城市发展中出现新的厂居混杂矛盾。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建成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最大限度减少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严格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合理动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加强耕地保护,防止乱占乱建和荒芜土地;实施土地储备制度,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科学规划用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改造中低产田土,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壤质量。推广农业立体种植和栽培,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促进人口集聚,提高园区土地投入产出率。

——突出防治重点。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源和“三废”治理,着力推进冶金、屠宰、化工等行业治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淘汰落后的水泥、石材等生产设施,保证企业治污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污染物达标排放。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新污染源。

——强化能力建设。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建立统一高效的环境管理体制,全面提升环境污染事故(事件)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

第六节  加强防灾减灾

以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健全减灾体制、机制,加强减灾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综合减灾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到2015年,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显著提高,灾民12小时内得到救助,南江城区基本建成完善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全面完成全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能力和治理水平。实施避让搬迁、工程治理、地质灾害应急排危除险、预防避让应急避灾场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工程治理项目后期维护工程,突出抓好正直镇、南江镇、东榆镇、沙河镇、大河镇、兴马乡、上两镇、下两镇和光雾山风景名胜区,省道101线、旺苍—南江县道、广巴高速和乐巴铁路等干线道路,灾后恢复重建安置点等地质灾害重点的防治,避让搬迁810户,治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128处,完成地质灾害应急排危除险点77处,建设预防避让应急避灾场所30个,实施工程治理项目后期维护项目286个。

——防震减灾。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防震减灾标准。建立地震管理机构,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和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和演练,增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和自救互救的能力。在城镇规划中合理确定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所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工程抗震设防标准,推广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经济适用、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逐步提高农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水平。

——气象服务。加强气象综合能力建设,拓宽气象服务领域,优化气象资源配置,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加强防雷设施建设,切实搞好防雷避雷工作。到2015年,南江河、明江河、木门河等河流洪水预报时效提前到2—3小时,准确率达到95%以上;暴雨、大风、冰雹、寒潮、冰雪等灾害性天气短期预报准确率提高10%-15%,预报时效提前6-15小时。

——公安消防。严格执行《消防法》和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完成县城及乡镇消防规划,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突发事件救援处置能力。组建光雾山国家级风景区政府专职消防队,建立乡镇志愿消防队,完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实现“一乡、一队、一车、一泵、一池”。建立多元消防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全社会消防工作网络,夯实“防火墙”工程,严控人员集中和易燃易爆“两类场所”、林区、风景名胜区发生火灾,避免群死群伤恶性火灾。

——综合防治。强化防灾避险意识,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网络系统和群防群测、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增加监测站网密度,加强预报预测预警,有效处置各类灾害,积极开展灾害救助,增强灾民自救能力。

第八章 促进社会发展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

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化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水平,基本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改善办学条件。实施“校安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等工程,优化校点布局,全面建好农村寄宿制学校,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步伐。

——发展学前教育。积极探索农村办园模式,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到2015年,力争新建城区幼儿园8所、乡镇幼儿园58所、村级幼儿园24所,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力争达到88%以上,普及学前一年教育,争创“市级示范幼儿园”10所。

——巩固“普九”成果。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基本满足城镇化进程对教育的需求。到2015年,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巩固率达到99.95%,初中入学率达99.5%,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

——发展高中教育。调整普通高完中布局,扩大县城高中办学规模。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南江中学创办成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第四中学、公山高级中学创办成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其他普通高完中创办成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到2015年,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

——实施职教攻坚。以小河职业中学为主体,整合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启动南江县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建设。整合部门培训项目,创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组建以民办教育为主体的职教集团,打造盆周山区职业教育示范县品牌,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到2015年,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调整到7:3,建设2—3个国家级重点(精品)专业,5个以上省级重点(精品)专业。

——发展成人教育。大力推进社区教育、职业继续教育,发挥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作用,扩大广播电视大学办学规模,积极鼓励民办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巩固和提高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逐步加大非学历教育的比重。

——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以活动为载体的素质教育创新工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逐步推行校长和教师职务聘任制,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稳定边远山区和优秀教师队伍。实施“名师工程”,做好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使用工作。到2015年,幼儿园、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达到95 %,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到5%以上,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本科学历的比例达到85%以上,“双师型”教师达60%。

——创建“平安校园”。继续深化“警校共建”活动,加强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维护学校安全,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发展卫生事业

以群众健康为核心,建立更加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提高群众整体健康水平。

——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鼓励与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加强业务合作,开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延伸服务,实现双向转诊,使广大群众享受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加强健康教育及健康检测,建立较为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应急处置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慢性病和地方病。到2015年,儿童计划免疫以乡为单位建卡率、建证率均达到95%以上,“五苗”基础免疫单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法定传染病报告率、监测完成率均达到100%,努力控制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性病、艾滋病,减少地方病危害,传染病暴发与流行得到有效控制。

——推进妇幼保健工作。建立高危孕产妇、高危儿童救护和贫困孕产妇救助机制,建立并完善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加强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到2015年,孕产妇、儿童系统保健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1‰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内,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0/10万以内,小儿生长发育监测覆盖面达到80%以上,90%的乡镇具备婚前医学检查条件。

——促进中医药事业。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医疗机构中医科室力量,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强中药和中医药行业管理,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促进中医药健康发展。

——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加强基础建设,完成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卫校和县卫生执法大队业务楼等建设,积极争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开展升级达标活动,进一步规范化建设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二级甲等医院,县妇幼保健院达到二级甲等保健院标准,各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标准普遍提高,标准化村卫生室达到100%,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建设二级以上等级标准民营医疗机构1个。到2015年,全县医疗机构床位达到2800张以上,医院病床数每千人达到4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注重人才培养、引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业务骨干,改善提高人员结构。完善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全面实现食品药品、公共场所、医疗机构监督全覆盖。

第三节 推进科技事业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和“企业主体、产业布局、工程模式、集成推进”的科技工作思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到2015年,初步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或集团,建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专利发明创新水平和科技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全社会科技投入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

——实施科技工程。实施科技创新引导、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科技进村入户、科技人才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五大工程”,重点培育四川北牧南江黄羊集团、南江矿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百草中药材公司、县农业机械厂等创新型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主导产品,重点打造以字库村、槐树村等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建立起县、乡(镇)、村、户四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组建四川省南江黄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推进科技行动。开展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和产业化科技推进行动, 强化技术综合化和标准化,提升优势特色农业,重点支持冶金集团、铁山矿业等骨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提升转化能力。整合全县科技资源,搭建全县科技成果转化、咨询、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化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促进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抓好霞石等新材料技术研究和南江黄羊新品系、南江金银花及核桃新品种选育攻关,引进推广动植物新品种及栽培、种养殖配套、精深加工、贮藏保鲜等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第四节 建设人才队伍

实施“人才兴县”战略,注重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环节,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到2015年,全县各类人才总量达到5.1万人,专业技术人员高、中、初级的结构比例调整为1:3:6,人才密度达到6.5%,专业拔尖人才达到400名,40岁以下的党政人才大学本科以上文化力争达到100%,造就一批矿产资源开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旅游经济发展的领军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4000人以上,初级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称号的乡土人才达到50%以上。

第五节 抓好人口计生工作

围绕“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目标,着力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问题。引导生育群众按政策生育,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认真开展“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活动,大力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落实奖扶特扶政策,推进“三结合”帮扶,搞好人口计生“三下乡”活动。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服务管理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强基提质工程”,加快计生队伍、服务站(室)和信息化建设,建成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深入开展关爱女孩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加强人口文化、生育文化建设,巩固生育文化“百、千、万”工程。探索群众自治新机制,创建人口计生五星级文明新家庭。到2015年,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45‰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84%以上,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实现全覆盖,各乡镇新建生育文化大院3-4个,实现“两包一挂”村达到90%。

第六节 发展文体事业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县主题公园、儿童游乐园等文化场所,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五送三下乡”工程、文化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巩固、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加强集州古街建设,着力打造红塔文化产业园。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遗产,加快发展观赏文化产业。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场所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十二五”期间,建成县文化“四馆”、王瑛事迹陈列馆、县体育馆、游泳馆、影剧院、红色文化图书阵地、巴山民俗文化体验馆、山水艺术馆、光雾山演艺中心、会展中心、国家级米仓古道生态文化保护区等重大文化体育项目,完成13个乡镇新建体育活动阵地、80个社区文体中心、522个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点建设。争创“群星奖”,树立文化精品意识,注重挖掘和弘扬历史文化、红军文化、民俗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文联和文艺工作者开展各类文艺作品创作活动,积极创作赋有时代和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开展书法、美术、摄影、根雕、奇石作品展。创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规范文体市场秩序,积极促进歌舞娱乐、网络文化、出版物品、演艺等各类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扎实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净化文化市场。

第七节 关爱妇女儿童

坚持男女平等和儿童优先原则,认真贯彻《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等有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逗硬落实妇女政治、人身权利和文化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财产和婚姻家庭权益。加强妇女文化知识及技能培训,提高妇女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培养和选拔女干部。组织开展“三.八妇女维权周”、“拒绝家庭暴力,共创美好家园”、 “关爱女孩与男女平等”等活动,鼓励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提高妇女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坚持教育与保护相结合,加强儿童道德、文化等教育和家庭、学校、社会及司法保护,大力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作用,积极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深入推进贫困儿童资助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切实解决贫困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具体困难,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建成青少年宫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第八节 促进老龄事业

以提高老年人综合素质和生命生活质量为目标,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宣传教育活动,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办好老年大学,创办老年协会,有计划地组织老年人参加政治理论、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科技培训、看书读报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励、扶持社会组织或个人兴办老年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建设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设施,逐步增加对老年福利事业的投入。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体娱乐服务、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老人救助、农村困难老年人“五保”供养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医疗、生活需要。关爱留守老年人身心健康,深入开展为老年人免费体检活动。到2015年,建成30所敬老院,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乐。

第九章 增强发展活力

第一节 深化改革

——深化财政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强化财政预算,规范财政资金支出审批。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合理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效益。深化县属企业改革,加快民营化进程。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和决策权,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领域,广泛吸引社会投资。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打造生态金融县,扩大信贷投资规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的发展。

——深化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和整合社会事业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益。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实现产业化经营的突破。改革政府投入方式,逐步实现社会事业设施建设与管理分离。改革现行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依法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吸引社会投资,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流动制度,推进全员聘任制。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调整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布局和结构,鼓励和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重点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建设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目标,继续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与建设,提高政府的效率。完善政务服务中心,赋予统一集中的投资审批权和服务办事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方便群众和投资者。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责任关系,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不断优化和完善政府部门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全面推行阳光政务,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度。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规范公务员服务行为,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第二节 扩大开放

——加强区域合作。按照“资源互享,交通互畅,市场互惠,产业互融、信息互通”的思路,以承接产业转移、产业互动、优势互补为重点,主动接受周边大都市的辐射带动,积极融入成渝、关天经济区,建成绿色土特产品、高品质建材产品供给区和川陕渝天然“氧吧”。加强与周边地区发展规划衔接、交通网络对接、产业布局及发展衔接,统筹考虑、规划、建设产业发展项目,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大力招商引资。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和“一把手工程”持续强力推进。坚持大中小结合、近中远结合。坚持招大引强、集群承接、延链引进,力争五年引进资金200亿元以上,引进单个投资上亿元的项目10个以上,打好“红色牌”、“绿色牌”,突出南江特色和资源优势,以城镇、旅游、矿产资源开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深度包装推介200个重大招商项目。全方位扩大区域合作,加快形成政府、企业、民间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外交流格局。

——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国际竞争意识,培植特色优势产业、骨干产品和外贸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争“十二五”期间我县对外贸易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十章 改善人民生活

第一节 努力扩大就业

深入贯彻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强化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服务,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十二五”期间,全县新增就业2.3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1.2万人,每年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成再就业培训6000人,在岗培训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5万人,创业培训1300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着力扶持中小企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创造公共市场需求,开展公共服务工程,增加公共就业机会。发展社区服务业,挖掘社区就业潜力。鼓励发展弹性就业和灵活就业,增加就业需求总量,改善就业结构,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并举。

——健全就业援助制度,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大力开发适合困难群体的就业岗位,切实解决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问题,帮助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进一步落实税费减免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多渠道、多形式支持、帮助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统筹城乡就业,切实改善就业环境。坚持统筹城乡就业,消除不合理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建立城乡统筹、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管理体系。

——加强失业调控,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过快增长。统筹规划、稳妥推进企业改制工作,引导企业合理裁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采取有效措施,调控失业人群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缩短失业周期,合理分散失业压力。

——完善职业培训机制,全面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手段和长效措施,整合培训资源,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逐步建立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劳务输出新机制。继续加强对城镇失业人员和新生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增强竞争就业能力。逐步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已经进城人员岗位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全县多方位创业培训。

第二节 增加居民收入

——健全居民收入增长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及公平与效率相统一、职工工资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企业自主分配与平等协商相结合、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补充的原则,调整居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比重。

——大力增加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村民自治“一事一议”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切实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不受侵犯。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购销和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村工业、养殖业、种植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稳定农民收入来源渠道。

——不断促进城镇居民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并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镇社保对象待遇,增加城镇低收入群体财政补贴。加大财税杠杆对收入分配不合理结构的调节力度,实现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三节 完善保障体系

——完善保险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军人优抚安置、残疾人和未成年人保障、城镇住房等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困难弱势群体的扶贫济困和帮扶救助,全面实施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成县福利救助中心。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充分发挥统战部、工商联、工会、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作用,积极争取上级及各方面支持。鼓励先富起来的人帮助贫困地区、弱势群体,资助失学儿童,建立希望小学、敬老院,成立非盈利性基金。“十二五”期间,受资助人口大幅增加。

第四节 改善住房条件

实施城乡住房风貌改造工程,加快新型村落民居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和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切实解决城镇居民住房困难。鼓励开展合作建房。有序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培育房地产市场,整合房地产资源,调整房地产结构,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管理,推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物业管理,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十二五”期间,完成棚户区改造3.3万平方米,建设城镇廉租住房2.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2.1万平方米,房地产土地开发25万平方米,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平方米。

第五节  加强食品安全

牢固树立“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完善粮食、生猪、食用油等储备和销售体系,有效组织食品货源,确保食品充足供给。扎实抓好“菜篮子”、“米袋子”工程,建好南江镇、东榆镇蔬菜基地,培育规模化蔬菜种植和销售专合组织,严厉打击不正当的价格行为,有效调节和平抑市场价格。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价格、安全信息通报制度,抓好食用农业初级产品,超市、餐馆、熟食品摊点,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定期、不定期监督检查,整合各食品监督机构力量,开展联合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食品卫生违法行为。依靠社会力量,发挥公众监督食品安全的作用。倡导健康饮食方式,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六节 提高文明程度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加强创新型社会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大力倡导孝道文化、感恩文化,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传承团结协作、扶正祛邪的传统美德,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增强群众社会责任感,培养朴实、吃苦、感恩的良好形象。开展文明机关、文明窗口、文明村组、文明院户和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形成良好的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继续开展十大孝星、十佳儿媳、十佳公婆、十佳子女和人民好公仆等评选活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大力推进广场、行业、社区、村镇、企业、校园、街道文化艺术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深化移风易俗活动,破除封建迷信,提高居民综合素质。

第十一章 维护平安稳定

第一节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县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进党务、政务、厂务、校务、村务公开和办事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建立完善职工权益保障机制,主动依法科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其他人民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整体合力。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促进司法公正。强化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完善法律服务顾问制度,扩大法律援助面,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努力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第二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求,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落实安全责任制,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节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进一步强化党管武装意识,提高管武、建武、用武能力和水平。扎实开展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切实搞好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大力加强民兵应急力量建设,逐步提升县、乡(镇)民兵应急分队和各类专业技术分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加强基层武装部规范化建设,加大武装工作经费投入。加快制度建设,完善征兵工作奖励措施,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增长机制。深入开展拥军爱民活动,促进军政军民团结。

第十二章 强化实施保障

第一节 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和实施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十二五”规划执行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妥善处理与国家、省、市“十二五”总体规划,工业、农业、旅游等专项规划,以及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之间的关系,确保规划稳步实施。

第二节 完善工作机制

健全规划体系,县级各部门要依据本规划,制定本部门、本行业专项规划,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提出年度计划目标。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将规划执行情况纳入全县综合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规划监督评估机制,认真搞好年度和中期评估,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第三节 优化发展环境

在大力改善投资硬环境的同时,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县内所有资源、产业、市场等,除国家明令禁止外,一律对外开放。凡在南江投资者,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税费、服务与权益保障等方面,一律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制定扶持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在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鼓励、支持企业加快发展。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搞好水、电、气、建材等调度,保障企业生产和工程建设需要。加快土地、矿产、技术、人才、劳务等市场建设,提高市场化程度。推进干部作风建设,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完善“一站式”服务,切实提高办事质量。加快政策创新,进一步加大“两化”互动发展相关税费、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第四节 实施投资拉动

牢固树立项目意识,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和投资拉动战略,深度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行业准入的国家投资项目和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社会效益好的重大项目。集中力量争取、引进和建设一批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探索建立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优化财政预算支出结构,统筹县级财力保重点项目。拓展融资渠道,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资金支持。加强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规范实施,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第五节  加强预警监测

建立和完善经济预警体系,加强经济预警监测,定期或不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预警监测和跟踪分析,实行中期评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发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加强重大项目实施情况跟踪,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力争规划内重大导向项目顺利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