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县“十四五”林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2023-02-16 16:10 来源: 政府办

 

第一章 基本概况 1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1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 2

第二章 发展基础 4

第一节 基础条件 4

第二节 发展现状 5

第三节 面临形势 7

第三章 总体要求 11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1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1

第三节 主要目标 12

第四章 总体布局 15

第五章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18

第一节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18

第二节 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19

第三节 实施廊道绿化工程 20

第六章 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 23

第一节 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 23

第二节 推进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 24

第三节 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 26

第七章 优化绿色经济发展 27

第一节 做强核桃特色产业 27

第二节 做大彩林花卉产业 28

第三节 优化产业立体结构 29

第四节 推动产品市场开发 30

第五节 做精森林康养产业 31

第八章 实施生态文化建设 34

第一节 生态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34

第二节 推进全域绿化美化 34

第三节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35

第九章 维护林业资源安全 37

第一节 强化森林防火 37

第二节 防治有害生物 37

第三节 加强野生动物疫病防控 38

第十章 增强林业科技创新 40

第一节 数字林业与科技创新 40

第二节 林业服务体系建设 41

第三节 强化林业科技应用 41

第十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 43

第一节 生态环境现状 43

第二节 林业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44

第三节 生态环境影响缓解措施 45

第四节 环境影响建议 46

第十二章 强化林业发展支撑保障 47

第一节 加强组织实施 47

第二节 强化制度保障 47

第三节 多措投入保障 48

第四节 夯实基层基础 49

第五节 健全宣传保障 49


 

前  言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之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赋予了林业新使命,对林业发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美丽四川、推进四川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重大部署,以及深入落实四川省林草发展“十四五”规划、巴中市“十四五”林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南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南江县林业局组织力量,深入研究,结合全县实际,特编制《南江县“十四五”林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完善秦巴生态修复区空间格局、强化大巴山自然保护屏障自然保护体系、优化川东北特色经济林产业集群布局、推动实现“林业生产强、生态环境优、百姓生活富”为目标,以加快建设南江县确定的“建设生态经济发展高地、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发展方向,立足南江县林业高质量发展,统筹生态修复、自然保护、绿色经济、生态文化、林业安全、科技创新、支撑保障布局,明确阶段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生态建设和林业高质量发展任务在南江县落地落实。

本规划实施期为2021-2025年,是规划期内编制实施全县林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重要指导文件,是安排落实全县“十四五”时期林业项目和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基本概况

南江县是四川省巴中市下辖县,位于四川省东北边缘,地处“成渝西”几何中心。南江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被誉为“四川盆地北部边缘重要生物基因库”,同时也是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核心区域县。丰富的资源底蕴见证了南江林业发展历史,在当今建设生态文明大格局下,南江县林业认清形势、砥砺前行,切实把高质量建设大巴山生态屏障规划好、实施好。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地理位置。南江县隶属四川省巴中市,位于四川北缘米仓山南麓,地处东经106°27′-107°10′,北纬31°50′-32°45′之间,南北长84.3km,东西宽31km。东邻通江县,西靠旺苍县,南接巴州区,北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宁强县交界。距巴中市61.5km,距省会成都市392.5km。

地形地貌南江县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属盆周山区以中山为主的山地地貌,形状似“肾形”。地形复杂,切割厉害,山峰巍巍,沟谷纵横。最低海拔370m正直镇凤仪),最高海拔2507m(光雾山),平均海拔1100m。地貌形态可大致分为中深切割侵蚀—构造中山地形和浅、中切割剥蚀(侵蚀)—构造中低山地形两个大类,其中前者主要表现为块状山、断块山、褶皱山及单斜山,分布于县域北部,后者表现为单面山、似单面山、桌状山等,分布于县域南部整体构成“八山一水一分田”地理格局。

土壤分布。土壤属四川盆地及其周围山地亚热带湿润森林土壤地区的米仓山南坡山地土壤区和四川盆地丘陵土壤区。受地质、地貌、生物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土壤发育成为地带性土壤和“隐育性”的岩性土。伴随着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呈现明显独特的垂直带谱结构,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的土壤类型为冲积土紫色土-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

河流水系。县域内河流流域面积1000km2以上河流3条,100-1000km2河流10条,50-100km2河流12条,50km2以下河流63条。河流均以降水补给为主,各河流在县境内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3.54亿m3,在南江县出口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0.01亿m3。境内河流主要为南江河,川陕交界的大巴山南麓南江县玉泉林场磨子坪,流域面积2347.4km2,县内河道长121.7km,天然落差1346m,河道比降11.1‰。水系呈树枝状分布,其最大支流神潭河(明江)发源于南江县东北铁船山南麓神门乡木竹垭,于下两镇汇入南江河,流域面积1186km2,全长99.7km,多年平均径流量9.8亿m3。此外,县内还有恩阳河(木门河)和焦家河两条较大的河流。恩阳河于旺苍木门流入县境,县境内流域面积517.25km2,境内河道长44.7km,多年平均径流量3.68亿立方米,天然落差47.6m,河道比降1.2‰;焦家河位于县境北部,发源于米仓山南戴家河,由东向西经大坝、桃园、槐树出境,流域面积480.16km2,河道长54.3km,多年平均径流量3.6亿m3,天然落差960m,河道比降18.1‰。

气候条件。南江县属四川盆地东北边缘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山上山下气候差异悬殊。年平均日照时数1570h,夏季日照占全年日照的50%以上;年平均气温为16.2℃,最高气温为40.3每年1-2月份气温最低,最低气温为零下7.1,≥10年活动积温5096多年平均降水量1167mm,雨量充沛,雨季为4月下旬-10月下旬,日最大降雨量258.8mm;平均蒸发量为1271.1mm,相对空气湿度为71%;最大风速为28m/s;无霜期平均为259d。由于山地海拔高差悬殊,形成了由低海拔到高海拔的不同气候特点。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

南江县行政区划面积3382.8km2,据2019年12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同意巴中市调整巴州区等3个县(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文件,对南江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现设置乡镇(街道)32个,其中:街道1个、镇29个、乡2个。据2019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全县年末常住人口为606000人,其中:城镇人口232800人,乡村人口373200人。城镇化率38.41%,较上年提高1.79个百分点。区域差异较大,北部高山地区人口密度较小,南部低山区人口密度较大。

20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9.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1.33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43.95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64.54亿元,增长3.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4%、18.5%、53.1%,分别拉动GDP增长0.9个、0.6个、1.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2.4:31.4:46.2。

2020年年末全县通车里程6291.03km。其中,高速公路121km,铁路39.7km,国道136.76km,省道216.62km,县道708.04km,乡道1228.92km,村道3839.99km。全县拥有出租车137辆,公共汽车68辆,其中城市公交59辆,客运量420万人次。全县实现了通乡、通村公路硬化率、乡镇客运通车率三个100%,通组公路硬化率达到70%以上,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交通建设助力了脱贫摘帽,助推了乡村振兴,交通发展为南江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人民群众对交通发展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第二章 
发展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四川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县加快建设“建设生态经济发展高地、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新时期,南江林业必须把握振兴发展新机遇,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第一节 基础条件

区位条件。从战略发展层面来看,四川省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支持巴中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城市,深化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同时,全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驶入快车道,巴中市明确深化拓展“三个融入”,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南江县作为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核心区域县和“成渝西”几何中心,城市战略发展的精准定位将积极带动区域建设,推动南江县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远景目标的实现,为南江林业的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赋予南江林业更新的担当和使命。

从生态文明层面来看,南江县背靠秦岭,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位于渠江水系源区,不但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而且是生物多样性重要保护区,奠定了长江流域嘉陵江支流渠江源头重要生态屏障的生态位势,为南江县发展生态特色产业,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决胜生态发展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从地理交通层面来看,南江县位于川陕交界处,境内有2条高速、1条铁路、2条国道、3条省道,在建的汉巴南高铁穿境而过,交通优势明显。南江县将立足巴蜀文化旅游大走廊重要节点,借力北向东向出川出渝大通道,奋力建设生态经济强县,打造川陕渝中心花园,这为南江林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资源条件。南江县森林资源丰富,被誉为“四川盆地北部边缘重要生物基因库”,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67.24%,有原始森林60多万亩。境内主要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竹林、灌丛等多种植被类型。海拔1200m以下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拔1300-1800m属亚热带山地常绿与阔叶林带,海拔2000m以上为针叶林,灌丛、竹丛在不同的垂直高度上均有分布。动植物种类丰富,境内野生动植物264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2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47种,其中被英国皇家学院称为冰川时代的“活化石”—巴山水青冈分布万余亩,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种。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森林生态系统及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责任重大。南江县湿地相对丰富,县境内湿地划分为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2个湿地类,其中河流湿地占全县湿地面积的91.86%,人工湿地占8.14%,河流湿地占绝对优势。随着南江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湿地侵占、水体污染等导致湿地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态保护修复任务繁重。

南江县风景资源涵盖类别多,部分景源具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境内有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小兰沟省级自然保护区、光雾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光雾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醉美玉湖—七彩长滩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云顶茶乡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自然保护地,是中国最具原生态旅游资源大县、中国红叶之乡。加快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努力维护生态安全,是南江依托绿色生态优势,加大绿色价值再造,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富民林业、民生林业、效益林业和平安林业的重要基础。

第二节 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是南江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五年,是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两山”理论、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南江林业在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下,深入贯彻县委“生态立县、文旅强县、绿色崛起、同步小康”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为建设富丽安康新南江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南江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十三五”划上圆满句号。

一是生态屏障本底夯筑成效显著。生态环境维护方面,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在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创建中期绩效评估名列全国11位。森林覆盖率达到67.24%,保持稳定态势。资源保护方面,完成全县有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的常年管护,管护面积237940hm2。完成封山育林1333.33hm2、森林抚育7000hm2实施人工造林700hm2对未成林造林地、低质低效林地进行抚育复壮和水肥管理,提高森林质量。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提升方面,实现自然保护地专人常态化管理,监测巡护面积达83333.33hm2,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出动执法人员220人(次),清理野生动物活动区域85处、重点市场场所160处、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32家。

二是林业产业经济发展再上台阶。2020年,全县林业总产值实现60.02亿元,农民在林业上获取的收入达4473万元。特色林业产业成绩斐然,截至2020年底县木竹原料林和特色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19985hm2,现代林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32333.33hm2林业产业加工企业35个,林下养殖企业12个。依托产业基地积极培育现代林业园区,发展木本油料、木本药材、花卉等特色产业,建成四川省花卉产业园区1个、南江县木本油料市级现代林业示范区1个。立足全县生物多样、美景多彩、文化多元、空气富氧、土地富硒、资源富饶“三多三富”地域优势,对标全国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战略定位,创新“1333”模式,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加快培育绿色经济新兴增长极。全县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2个、中国森林康养人家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6个、省级森林乡镇2个、市级森林康养示范基地8个、县级森林康养精品点18处。南江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和“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光雾山镇入列“全国最美森林小镇(森林乡镇)”,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光雾山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三年来,森林康养经济年均增长30%以上,2020年全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亿元,其中森林康养收入28亿元,对绿色GDP贡献率达到34%。

三是全域生态安全防线防守有力。南江县近70年来未发生重大及以上森林火灾,火灾率控制在1‰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达85%以上,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测报准确率达90%以上,至十三五末,全县累计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业面积38496.67hm2,虫害防治34903.33hm2,平均灭效均在90%以上。开展以松材线虫病疫木为重点检疫执法行动,检查松木包装78个,采集松木样品30份,查处违章调运木质包装材料3起,完成苗圃产地检疫46.67hm2,产地检疫率100%。

四是生态扶贫助力攻坚成效凸显。“十三五”期间全县实施生态建设扶贫项目22个,投入资金近7.1亿元;成立生态合作社85个,造林专业合作社20个,社员3152人,涵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5648人;2018-2020年统筹整合累计开发生态公益性岗位2458个,人均年增收分别为3600元、4800元和5000元。完成2458名生态护林员选聘、考核。全面完成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暨东西部扶贫协作栽植雷竹任务。

五是林业改革服从大局有序推进。全面完成机构改革和林业局机关“三定方案”编制和申报核准;加快改革步伐,有序推进国有林区改革。优化国有林管理布局,成立南江县零星国有林管护所,委托其对全县4980hm2零星国有林进行统一经营和管护。明确该所为公益性二类,实行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将97名职工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实现职工社会保障全覆盖。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分级管理的国有森林资源监管体制,确保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不破坏、资产不流失、监管不缺位。

第三节 面临形势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林业发展内外部环境正在深刻变化,有机遇也有挑战,必须牢牢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

从机遇来看,今后五年,是南江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发展高地的关键期,是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发展内生动能的突破期。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委决策部署,立足南江县现实县情林情,“十四五”时期南江林业主要面临五大机遇。

一是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机遇。党中央“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明确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出台《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提出将大力支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绿色转型发展等涉林利好政策,同时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明确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主要任务之一,包含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强化秦岭—大巴山和嘉陵江、渠江、涪江流域生态建设,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进南江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等涉林内容。而巴中市作为原川陕苏区中心和首府,南江作为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核心区域县,争取政策倾斜具有强力优势,南江在振兴发展中的战略位势将更加凸显,南江林业正处在振兴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二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十四五”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作为我国流域最广、纵深最长、人口经济规模最大的重要战略区域,长江经济带在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必须树立主战场意识,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南江“生态立县”的实践路径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定位,立足新阶段生态保护修复、绿色低碳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三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全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驶入快车道,巴中市明确深化拓展“三个融入”,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南江县作为“成渝西”几何中心,城市战略发展的精准定位推动南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为南江林业的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赋予南江林业更新的担当和使命。

四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形成机遇。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要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保障好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保护好冰川、湿地等生态资源。其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力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湿地保护修复等具体举措与林业工作息息相关,这既是南江林业发展的机遇,更是林业的责任。

五是碳达峰碳中和机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已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推动下,让林业迎来又一个高质量发展“春天”。

综上,国省市重大战略机遇将激发南江林业抢占先机,奋力追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但在新一轮区域发展中,南江林业高质量发展动力与压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不可忽视,需要积极应对。

一是造林用地受瓶颈制约。经过多年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以及国土绿化行动的开展,全县集中连片适宜造林的可利用地块越来越少。加之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红线”的划定、“基本农田”的空间管控以及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新要求,绿化造林空间进一步压缩,造林用地更加严谨规范,林业资源扩容和产业增量受到客观制约,绿色产业发展艰难。

二是产业经济带动不足。全县林业产业基地面积分散,产业发展体系不健全。目前以一家一户分散式经营模式为主。近几年虽发展了一些公司、专合组织、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但规模小,尚未形成龙头带动劲头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全县主导的木本油料林产业精深加工正处于起步阶段,产品类型单一,示范带动力不强,制约了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和农民依附林业发展的经济收入的提高。

三是科技创新支撑乏力。从人才队伍建设来讲,林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不稳定、力量薄弱,科技人才缺乏,以致于林业生产经营粗放、效益低下的现象仍然存在。从科技推广投入来讲,一是农村大量人员外出务工,留村人员年龄结构不平衡,技术人员匮乏,技术推广衔接难度大。二是林业科技整体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与林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科学技术创新乏力支撑,制约了林业资源的质量提升和能量释放。

四是财政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财政投入逐年减少、社会投入持续放缓成为影响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用于林业产业发展资金较少,产业基础设施以及与林业发展相关的必要公共基础设施还没有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事业发展。


第三章 总体要求

按照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分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十四五”时期,南江林业必须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主动服务于发展大局,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林业事业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市委“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和县委“建设生态经济发展高地、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战略定位,以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林业产业培育振兴为主线,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增强林业科技创新,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健全林业治理体制,厚植生态文化底蕴,奋力开启南江林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江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提供优质的生态服务。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注重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调统一,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自然资源整体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等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奋力走好“治蜀兴川”的南江赶超之路。

——突出地方特色、综合治理的原则立足地方自然资源条件、区位特征、生态资源优势、经济发展现状和潜能以及主要制约因素等,深度嵌入国家和区域产业链、价值链,持续深化拓展时空、产业、理念“三个融入”,积极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地方特色优势的生态林业建设目标任务。优化林生产力布局,全面提高林生态产品生产供应能力,挖掘林地、物种资源、林产品市场潜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壮大林产业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南江贡献。“米仓古道第一城”魅力凸显,“古道画廊.山水南江”品牌更加响亮。

——坚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城乡一体化”及“乡村振兴”建设的要求,从实际出发,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循序渐进地全面推进。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以绿色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生态价值优势充分释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价值取向,以发展之举增进民生福祉,以治理之效破解民生难题,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同时,依据全县自然环境、资源配置等特点,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总结经验,提出相应典型示范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全县的林业发展。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2025年,发展高质量,生态高颜值生物基因库、天然大氧吧”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大力推动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建设,提升固碳减排能力,积极探索合作开发林业碳汇项目,争取早日见效惠及林农。自然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全面建成生态美丽家园。森林覆盖率稳保67.24%,森林蓄积量增长到2217万m3以上。林生产总值达65亿元以上,林投资突破2亿元,农民人均林收入3000元以上。

——生态屏障更加稳固天然林、重要生物物种资源得到全面保护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生态廊道绿化、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重大生态工程,森林综合保护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备,生态屏障稳固,生态承载力明显提升。

——自然保护更加有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面完成,自然保护能力显著提升,打造提升世界地质公园,让南江世界级资源走向国际化。完善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建立高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实行自然保护地分级管理、分区管控,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

——产业发展更加高效。依托南江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以森林康养产业、木本油料业、花卉苗木业、林下经济业、林产品加工产业为主体,高质量发展南江特色林业产业。现代林业产业基地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

——生态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优化生态屏障促进乡村振兴,发挥生态文化建设,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国家储备林建设,开发林业碳汇资源项目。打造一批生态文化特色品牌,夯实秦巴生物多样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资源基础、生态价值、人文底色,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支撑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健全创新林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推行林长制,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水平得到提升,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资金整合拓宽筹措渠道,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爱生态、护生态的良好风气。

表2-1  南江县“十四五林草规划主要目标指标表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属性

生态保护

1

森林覆盖率(%)

67.24

≥67.24

约束性

2

森林蓄积量(亿m3

2100

2217

约束性

自然保护

3

林地保有量(万hm2

23.8

23.8

约束性

4

森林保有量(万hm2

22.81

22.81

约束性

5

保护地面积(万hm2

824

824

约束性

6

重点野生物种保护率(%)

100

100

约束性

绿色产业

7

新增林产业基地面积(万hm2

 

0.15

预期性

8

产业基地总面积(万hm2

2.2

2.35

预期性

9

产业总产值(亿元)

60

65

预期性

10

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元)

2123

3000

预期性

11

生态旅游人次(万人次/年)

450

500

预期性

生态文化

12

古树名木保护率(%)

100

100

预期性

13

森林碳汇储量(万吨)

230

250

预期性

支撑保障

14

火灾损失率(‰)

≤0.1

≤0.1

约束性

15

林木有害生物成灾率(‰)

3

3

约束性

16

林木良种使用率(%)

90

90

预期性

注:以上数据将根据国土“三调”数据适时调整。


第四章 总体布局

依据《四川省主体生态功能区划》和《南江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按照分区施策的原则,结合南江县自然地理、资源禀赋、生态区位及社会经济条件,以生态保护建设为基础,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为目标,确定区域林业发展总体布局,将全县划分为“一城两翼三区四廊”,统筹优化林业发展空间格局,高质量发展南江林业。

“一城”,即米仓古道第一城。依托大巴山系米仓古道特有资源,深度挖掘米仓古道文化,立足成渝西几何中心、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枢纽地位,坚持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筑牢生态本底,优化经济结构,基本形成以绿色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文旅康养突破发展”“种养循环特色发展”“三产融合蓬勃发展”为高质量发展目标,充分释放生态价值优势,全面提升县域生态经济发展要素承载力,让南江世界级的资源走向国际化,米仓古道第一城魅力凸显,“古道画廊·山水南江”品牌更加响亮,真正成为秦巴腹地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明珠。

“两翼”,即以南江河为主轴侧分东西的资源储备区。左翼主要涉及南江河下段以西大面积的国有公益林、集体公益林区,右翼主要涉及南江河以东片区生态公益林区。以固碳制氧、净化环境、储备林基地建设为核心目标。通过开展森林资源现状及生长规律研究,抓好温室气体排放林业指标基础统计、森林增长及增汇能力评估,按照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积极开发林业碳汇资源项目。同时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国有林场为主体,着力建设中长周期乡土大径级用材林和珍贵树种用材林为主的国家储备林基地。增强优质木材培育、储备和生产能力,保障优质产品有效供给。

“三区”,即林旅互融示范区、绿色经济发展区、特优林业提质区。

林旅互融示范区。以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片区为重点,覆盖光雾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大小兰沟自然保护区、光雾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光雾山地质公园、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组成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在筑牢米仓山腹心生态屏障切实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屏障的前提下,融合生态旅游、生态康养,有利于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独特优势,拓展森林多重能,构建康养基地、康养社区、康养人家,打造中国知名森林康养目的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健康需求。

绿色经济发展区。即以兴马镇、赶场镇、集洲街道、公山镇、兴马镇、大河镇、沙河镇等乡镇为重点的绿色经济发展区,坚持依法开发、持续利用,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因地制宜引导林区群众适时、适度开展绿色经济发展,注重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发展林下“林果”、“林药”、“林禽”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切实带动林农增收致富。

特优林业提质区。即以正直镇、双流镇、和平镇等10多个乡镇为重点打造特优林业提质区。围绕全县核桃产业“三园五片”总体布局,按照生态经济适宜、集中成片的原则和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要求,以适生区为重点,采取改良和丰培等措施对核桃产业提质做优,着力打造区域品牌,将南江核桃现代园区建成省级核桃现代林业园区。

“四廊”,即南江河生态廊道、神潭河生态廊道、木门河生态廊道和米仓大道生态廊道。主要涉及南江河及流经玉泉、关坝、桥亭、集州街道、赤溪等乡镇沿岸地区;神潭河及流经仁和、高桥、石滩、大河、关路等乡镇沿岸地区;木门河及流经正直、双流、和平等乡镇沿岸地区;米仓大道为轴线的南江县城主干线内地区。通过加强流域主干线的综合治理,建设纵深防护林,营造生态景观形成绿色廊道。着力打造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村庄花园化的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城乡生态环境深度融入林旅康养、绿色经济产业、特优林业提质产业,推动各项产业提档升级,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价值共赢。

第五章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坚持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突出系统集中治理、依法全面保护,重点实施廊道绿化、森林质量提升、资源保护管理生态工程,落实绿化空间,打造岸线及交通生态廊道,主动链接巴中市林业“十四五”时期推进米仓大道彩林风景线、渠江生态廊道生态修复空间布局。

第一节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继续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落实《南江县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有效管控全县81446.67hm2天然林资源,严格管护118666.67hm2公益林,重点保护50666.67hm2国有林。继续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认真总结评估执行情况。编制全县天然林保护阶段性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天然林保护阶段性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各乡镇政府明确本行政区域天然林保护范围、目标、任务和措施。按生态区位重要性、自然恢复能力、生态脆弱性、物种珍稀性、自然保护地等指标,划定国有林场、光雾山镇、红鱼洞水库等北部山区天然林及玉湖长滩等南部重要保护地为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实行最严格保护,由县政府公示公开,建立标识标牌,分区施策、分类管理。方案编制等基础性工作规划投入资金0.15亿元。

强化林地用途管理。实行全县林地和森林总量管控,严格林地用途管制、林地使用审核审批和使用林地定额制度,从严控制林地向非林地逆转。建设项目应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使用林地的应当符合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合理和节约集约利用林地。严格控制天然林地转为其他用途,除国防建设、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等特殊需求外,禁止占用重点保护区域天然林地。

加强森林资源监测监管。强化全县林地“一张图”、公益林数据库、森林资源规划调查成果应用,推进全县森林资源“一张图”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一张图”管理、“一个体系”监测、“一套数”评价。将遥感技术手段支撑的森林督查工作纳入常态化,结合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技术构建“天上看、地上巡、图上比”的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案件发现和执法查处机制。建立违法图斑数据库,实现违法图斑销号制度。落实地方保护发展森林资源责任制。

专栏一  森林资源保护项目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1.天然林保护修复

管控全县81446.67hm2天然林资源,严格管护118666.67hm2公益林,重点保护50666.67hm2国有林。

2.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及国有林勘界项目

开展南江县辖区24333.33hm2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及零星国有林勘界打桩项目。

3.林政综合执法及保障能力提升

开展林业综合执法及保障能力提升。

第二节 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开展森林抚育。采用优化密度、调整树种组成、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方式,优化林分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功能。重点抚育人工杉木、柏木、香樟、马尾松纯林等,围绕彩林产业发展推进彩林抚育建设。

推进低效林改造。因林制宜间伐改造、补植补造、调整树种、更替改造低效林,重点改造经济林、用材林及主要河流防护林,提高森林质量、林地生产力和综合效益。加强疏林地、未成林地及灌木林地补植补造和封育管护,促进尚未郁闭成林的森林尽快郁闭成林。

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加快宜林荒山、荒坡、荒地造林,推进矿区植被修复,加大滑坡、山洪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灾损土地及城市工程建设、水电开发、公路建设等工程创面生态修复,及时开展迹地复绿和林业有害生物病死木更新。

强化质量提升示范。重点对结构单一、林相残败的退化林分进行改造培育。采取抚育补植、改造培育等措施,实施秦巴山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重点改造结构单一、林相残败的林分。

建设国家储备林。南江县地属川东北储备林片区,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国土绿化等重大战略,以国有林场为主体,着力建设中长周期乡土大径级用材林和珍贵树种用材林为主的国家储备林基地。通过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人工林集约栽培等措施,营造和培育的乡土树种、工业原料林、大径级用材林和珍稀树种等多功能森林。重点培育楠木、檫木、鹅掌楸等珍稀树种用材林和柏木、马尾松、低产低效林改造储备林项目,着重培育柏木、杉木、水青冈、桤木等大径级用材,保障优质产品有效供给。将国家储备林建设融入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鼓励地方扶持、培育和引进项目实施主体,充分利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等方式推动储备林项目落地开工,增强优质木材培育、储备和生产能力。

专栏二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建设重点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1.森林抚育和补植

开展森林抚育和补植1333.33hm2

2.低效林改造

推进低效林改造2000hm2

3.生态系统修复

实施新造林1733.33hm2,封山育林2000hm2

4.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

规划南江县国家储备林及森林康养产业项目,拟建设总规模7773.33hm2(含林下经济和经济林建设)。包含营造林建设:7106.67hm2。其中:集约人工林栽培106.67hm2,现有林改培5533.33hm2,中幼林抚育1466.67hm2。林下经济:林下木耳种植200hm2,林下食用菌种植200hm2。经济林建设:林区山桐子提质培优266.67hm2。储备林配套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建设:林区防火道路60km,林区生产便道30km,改建林区公路30km,林区管护用房维护及设备购置10处(套),新建消防水池40口,瞭望塔4座,防火应急系统1套,购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设备20套,构建资源监测体系,加强科技支撑。

第三节 实施廊道绿化工程

推进重点区域造林绿化。一是以南江河、神潭河、木门河及沿岸为重点区域,结合县道、乡村道路沿线绿美建设,坚持乔灌草结合、常绿落叶并重原则,合理搭配彩花、彩叶、彩果植物,构建以绿为主、多彩协调的岸线及交通森林生态景观带,形成多彩长廊美丽景观。二是以城镇及乡村国土绿化为主,落实绿化空间,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实施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水系、森林新村工程,打造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村庄花园化的生态环境,着力创建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创造宜居宜业的城乡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彩林风景线。依托巴中光雾盛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良源食品有限公司、南江林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南江林木种苗开发有限公司等现有产业基础,采用“龙头企业核心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发展”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产业园区+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体系,重点推动七彩和平滩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提档升级,开展以光雾山彩色植物为代表的乡土品种选育改良提升,建设彩叶苗木科技实验推广中心,争创“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打造彩林风景线,形成“一区、二园、三网”的彩林产业发展格局。同时,通过产业基地建设和彩色景观打造,基本建成增绿添彩、田林交错、林水相依、车行景移的秦巴特色彩林风景线。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坚持政策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在不突破耕地保有量目标、不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落实制止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等前提下,依法将上一轮退耕还林成果纳入森林资源管理,严禁毁林复垦和随意改变林地用途。探索后续产业新业态,全面落实上一轮退耕还林补助期满退耕还林支持政策,维护退耕农户切身利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专栏三  廊道和城乡节点绿化工程建设重点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1.廊道绿化建设

规划实施道路绿化150km。

2.城乡节点绿化

规划实施城镇绿化100hm2,村庄庭院绿化333.33hm2,节点绿化1333.33hm2

3.退耕还林

巩固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10933.33hm2,新一轮退耕还林成果9200hm2


第六章 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

立足南江县生态区位、森林资源、生态品牌和生态产出等优势,重点打造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加强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系统保护,筑牢秦巴生态屏障,积极融入巴中市林业“十四五”时期优化“一核”保护空间统揽布局。

第一节 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

构建科学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科学划定现有自然保护地类型,优化自然保护地布局,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完整、物种栖息地连通,保护管理统一的原则,合理确定归并后自然保护地类型和功能定位,优化边界范围和功能分区。根据最新测绘成果,配合省级开展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资源普查、总规编制并建立矢量数据库,实现对全县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

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科学界定自然保护区范围,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组织推进光雾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神门省级风景名胜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展全县湿地资源本底调查,加大南江焦家河小微湿地建设,着力打造玉湖湿地公园。同时,在体制创新上,探索推进自然保护地与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协调并进模式,主动对接毗邻市州,推动建立大巴山保护地联盟。

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与管理。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加强对光雾山风景名胜区、光雾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大小兰沟省级自然保护区、光雾山地质公园、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划为核心保护区基础建设和管理。分类推进保护地野外保护站点、巡护路网、监测监控、应急救灾、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疫源疫病防控、科普教育等保护管理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高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科学设置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做到一个保护地、一套机构、一块牌子,全力推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第二节 推进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

实施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实测勘界。针对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面积1818km²,包含7个景区,多个地质遗迹保护区,并且和大小兰沟省级自然保护区、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光雾山-诺水河国家风景名胜区、神门省级风景名胜区大部分区域重叠。实施实测勘界和立桩项目,依法依规确定地质公园边界线、功能分区,在重要拐点、重点地段等关键控制点设置界碑、界桩和界牌,确保地质公园边界线和功能区界线精准落地,同时也为地质公园保护条例立法打下基础和依据。

加快光雾山-诺山河世界地质公园标识解说系统维护。2018年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成功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接受了每4年再评估的职责,随着地质公园科研程度的提升,公园的标识解说系统需要阶段的更新和维护。加快解说系统的维护,对中外游客和科研人员更好地熟悉了解地质公园,实现地学知识宣传和普及的重要介质作用。

强化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工程。世界地质公园任务之一就是普及科普知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做好科普教育工程尤为重要。以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以及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为活教材,针对学生、社区、大众游客打造分门别类、形式各异的科普教育活动和基地。达到人人能做兼职导游,人人能做义务宣传员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智慧建设工程。响应时代发展,跟上5G信息列车,快速推进和创新世界地质公园智慧工程建设,如智慧导游研发、智慧交通工具、智慧宣传推广、科技智慧体验等,借助于赋有“智慧”的信息技术对地质公园进行精细管理、综合分析、决策支持,为可持续发展服务。以符合地质公园的建设理念,能够更好地辅助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地学知识普及、旅游经济发展”三项任务的完成。

加强中生代红层恐龙化石及足迹调查与挖掘。针对南江县境内的井坝村、石龙寨等地侏罗系地层上发现的多处恐龙化石或恐龙足迹,加强对南江县境内2000km²中生代红层恐龙化石及足迹调查与保护性挖掘,研究恐龙的聚集和栖息及其迁移过程,同时研究四川盆地东北部在中第一代时的恐龙聚集、栖息及迁移过程。

完善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管理设施。为提高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管理和科研监测能力。规划在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标准化保护站2个,完善保护管理体系。在边界范围内设置野外监测系统,开展科研监测工作。

专栏四  自然保护地建设重点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1.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实测勘界

开展实测勘界和立桩项目,勘查面积为1818km2,实测和立桩点位100个。

2.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标识解说系统更新维护

分阶段性更新和维护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标识解说系统。更新维护3000余个标识解说牌、科普读物、网站、数据库、科普宣传片,后期新建300余个。

3.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工程

规划新建1处功能齐全的科普教育基地,每年至少举办5次特色科普教育活动。

4.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智慧建设工程

规划建设公园智慧工程系统:智慧导游研发、智慧交通工具、智慧宣传推广、科技智慧体验等。

5.南江县中生代红层恐龙化石及足迹调查与挖掘保护项目

针对南江县境内2000km2红层进行恐龙化石及足迹调查;至少对3处恐龙化石或足迹点进行保护性挖掘或实施保护工程。同时研究四川盆地东北部在中生代时是否有大规模恐龙聚集和栖息,并研究其迁移过程。

6.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

规划在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标准化保护站2个,新增数字化野外监测系统10处,开展极小种群青冈野生植物保护项目。

7.光雾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启动光雾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

8.神门省级风景名胜区

启动神门省级风景名胜区晋升为国家级。

9.湿地保护恢复

开展全县湿地资源本底调查,加大南江焦家河小微湿地建设,着力打造玉湖湿地公园。

第三节 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

加强完善监测体系。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围绕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目标,建设乡镇和林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使全县形成野生动物监测网点全覆盖,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

摸清野生动植物本底。开展全县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1项,通过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摸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底数、多样性特点、栖息地健康状况、多年变化规律等,动态掌握监控野生动物资源的变化状况。

完善保护站址工程。加强野生动物救助保护,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站址,推进建设野生动物救护保护站点工程项目,确保受伤野生动物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强化野生植物保护措施。设置野生植物保护小区1个、建设珍稀植物园1个,水青冈母树林基地1个,对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以及省级保护植物依托自然保护地、植物园、保护小区等实施重点保护,设立保护标志,因重大工程实施需占用野生植物分布地的对野生植物实施迁地保护。建立野生植物保护利用的母树林,保护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并科学利用。同时实施野生植物保护的宣教工作。

专栏五  野生动植物保护建设重点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1.野生动物疫情监测体系

拟建野生动物疫情监测体系1个,建成乡镇和林场监测站点37个

2.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

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1项,摸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底数、多样性特点、栖息地健康状况、多年变化规律等。

3.野生动物救护保护站点建设

建设野生动物救护保护站点6个。

4.野生植物保护建设

建设野生植物保护小区1个,珍稀植物园1个,水青冈母树林基地1个。


第七章 优化绿色经济发展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高质量发展以森林康养产业为特色产业,以木本油料、木本中药材、林下经济、花卉苗木为主的产业体系,结合县林业基础,打响南江生态产品品牌,服从于巴中市林业“十四五”时期培育“四区”支柱产业大局。

第一节 做强核桃特色产业

推进核桃现代林业园区创建。依托巴中光雾盛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良源食品有限公司、南江林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南江林木种苗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推进南江县核桃现代林业园区建设,把核桃产业培育成南江人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到2025年,积极创建核桃省级现代林业园区1个,从事核桃产业林农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将南江县建设成为“秦巴片区最大核桃产业基地”。

促进核桃产业基地提质增效。一是新增培育核桃种植基地。围绕全县核桃产业“三园五片”总体布局,按照生态经济适宜、集中成片的原则和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要求,以适生区为重点,采取改良和丰培等措施,培育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争取实现核桃种植基地扩展100hm2。二是保障种苗供应。继续完善公山镇渔坝村核桃采穗圃建设,在正直镇、沙河镇新建良种核桃采穗圃和核桃种苗繁育基地,新建采穗圃6.67hm2;新建种苗繁育基地13.33hm2,加快推进南核1号、川核5号和南江乌仁3个良种核桃的品种初试。加强核桃新品种选育工作,到2025年完成1个良种审定,1个良种认定。三是促进核桃低改。对长期不挂果、不保果、产量低、品质差的低产低效核桃园,进行品种改良和丰产培育;对因管理不到位的品质较好的核桃园、采取修枝整形、中耕除草、肥水管理、病虫防治等丰产培育措施,共实施核桃低效林改造2000hm2。落实专业技术人员对元潭镇字库村、高塔镇高塔村、正直镇沿溪河村和福寨村、关路镇云顶村、桥亭镇龙门村、赶场镇金坪村、公山镇甘溪村、贵民镇双田村、坪河镇钟山村等地核桃产业园进行丰产培育技术包点指导,建设丰产示范园3个,面积120hm2

完善核桃产业产品加工。依托四川良源公司,围绕核桃优质木本食用油生产,着力引进培育一批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龙头企业。支持企业、专合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家庭林场、种植大户在核桃种植区就近开展烘干、保鲜、仓储、分选、包装、运输等服务。提升核桃全产业链,提高精深加工和功能性产品研发能力。

第二节 做大彩林花卉产业

突出彩林特色优势产业。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引领,积极带动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各类经营者合作共建。依托现有彩林产业基础,以打造彩林风景线为核心,构建“现代林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城市公园+农田林网、道路林网、水系林网”产业发展格局。一是依托七彩长滩花卉苗木产业基地,通过产业科技示范、生产示范和带动示范,成功创建省级彩林现代林业园区。二是在正直镇长滩村打造食药用观赏植物特色产业园;在光雾山景区建设秦巴珍稀彩叶植物母本园。以多种形式参与全县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建设。三是以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为主线,充分挖掘彩化潜力,坚持新建与改造结合、建设与管护并举,通过产业基地建设和彩色景观打造,重点在光雾山—米仓山旅游交通道路沿线,基本建成增绿添彩、田林交错、林水相依、车行景移的秦巴特色彩林风景线。到2025年,南江县彩林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彩林产值明显提高,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彩林+”多产融合局面基本形成,成为南江区域特色优势产业。

拓展花卉园艺产业市场。合理利用野生花卉,选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综合开发基地生产,提高花卉品种品质和产业生产力水平。以生态修复和景观打造为区分要素,重点发展鲜切花、高档观赏盆花、食药用花卉,满足区域城乡绿化美化需求的同时,依托现代物流网络和信息平台,积极开发网上交易渠道,拓展南江花卉园艺产业发展。到2025年,南江县花卉园艺市场初步稳固,鼓励入驻龙头企业1家,搭建花卉市场2个,建设玫瑰花基地1个(约66.67hm2)、油牡丹基地1个(约66.67hm2)。

巩固种苗培育建设。完成全县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立足全县现有林业种苗基础,推进种苗基地、采穗圃、良种繁殖圃、种子园、母树林和采种基地建设,启动林木种质资源库和数据库。开展南江县乡土景观树种的筛选和繁育推广应用,丰富育苗种类,提高苗木培育质量,提高科技含量,提高苗木档次,增加其产品附加值。到2025年,建设种苗基地2个(约66.67hm2)、核桃采穗圃1个(约33.33hm2),改造种质园2个、母树林1个、采种基地1个,申报认(审)定良种苗木1个。

强化产业科技支撑。加快建立以企业、林农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产学 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业技术深度合作,强化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保障。

第三节 优化产业立体结构

优化发展林下种植。规划在兴马镇光雾山镇、赶场镇、贵民镇等乡镇发展林药200hm2在关路镇、神门乡、贵民镇、集洲街道、杨坝镇等乡镇发展林菌200hm2在集洲街道、公山镇、大河镇、长赤镇、红光镇、沙河镇、八庙镇、下两镇、正直镇、和平镇等乡镇林下种植蔬菜1200hm2以林业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采用“林药模式”种植青钱柳、金银花、黄精、天麻;“林菌模式”种植羊肚菌、木耳、香菇;“林菜模式”种植辣椒、芹菜、时令蔬菜等。着力调整林下种植品种,提高标准化种植水平,稳步扩大林下适宜品种种植规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科学发展林下养殖。充分利用林地空间,主要以养殖鸡为主的“林禽模式”、以养殖牛羊为主的“林畜模式”及以养蜂为主的“林蜂模式”。规划在集洲街道、公山镇、大河镇、长赤镇、红光镇、沙河镇、八庙镇、正直镇、和平镇等18个乡镇发展林下养殖巴山土鸡5.8万只;牛0.3万头,南江黄羊0.9万头;养蜂0.3万箱。通过林下禽类、畜类养殖、林下养蜂等,提供绿色生态林下畜、禽等产品。

合理开展林下采集。坚持依法开发、持续利用,引导林区群众适时、适度开展林下野生菌类、林下蔬菜等林特产品采集。按照林下野生产品可持续采集利用相关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提升科学化林下采集水平。

第四节 推动产品市场开发

构建林产品行业市场体系。鼓励发展林产品商会、协会、联合会等经营组织,激发林产品产业市场活力。支持创建林产品产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产业优化重组。支持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创办林业企业、专合组织、家庭林场,发展林产品产业。

提升林产品场竞争力。加大林产品的生态规模,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林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从事木材加工、松针资源利用、药材加工制造企业,提升林产品及林副产品附加值。根据招商引资情况,可配套建设厂房、仓储、员工住宿楼、办公楼等配套设施以及完善区域绿化、道路、给排水、电力等基础工程。

开发林业碳汇资源项目。为充分开发南江丰富的林业资源,创新林业发展机制,积极探索生态增收新路径,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开发林业碳汇资源项目,实现林农创收和促进当地林业可持续发展。以固碳为重点,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交易,争创国、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持续释放生态红利。规划将全县森林总面积226666.67hm2,其中生态公益林113333.33hm2,商品林108666.67hm2,林木列入林业碳汇申报范围,林地范围覆盖全各乡镇。根据全县林业资源的分布情况,结合林业碳汇资源项目开发周期长、点多面广的特点,探索将林地资源整体交由一家实力雄厚的专业碳汇公司进行开发,统筹安排,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五节 做精森林康养产业

全域化发展森林康养旅游。立足南江生态绿色资源优势、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索“两山”转化有效路径,坚持“全域、全景、全民、全时”导向,统筹谋划布局,精心组织、做大做强生态旅游、全力发展全域生态旅游。重点以大光雾山为核心,以米仓大道为轴线,整合森林康养资源,巩固提升各类森林康养基地和人家,大力开发山地度假、避暑研学、温泉疗养、玩冰赏雪等康养休闲旅游新业态。着力发展康养、疗养、养老、体验、观光旅游融合的综合性康养产业。规划到2025年,把南江打造成“全国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的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康养名城;力争全县森林康养产业实现综合收入30亿元以上。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旅游休闲城市、全域森林康养示范县。

打造森林康养精品线路。在北部乡镇,结合光雾山旅游龙头的核心优势,创新出一批围绕光雾映象,突出展示光雾山美水秀的服务项目,打造养身、养心、养性、养智、养德“五养圣地”。在中部乡镇,突出彰显中部地区乡村生态旅游、蔬果采摘、新村乡风的休闲核心,以融合发展为路径,塑造“山水、城市、乡村、文化”四张名片,大力推动“林旅+”“+林旅”融合发展,以乡村酒店、农家风采、新农村建设、回归田园为主要内容,提升城镇环境形象,完善城镇集散功能,丰富城镇文旅内涵,做优精品线路,建设打造森林康养“休闲福地”。在南部乡镇,针对区域产业布局,开拓“康养+茶”“康养+黄羊”“康养+渔村”的康养体验精品点,建设一批凸显地方特色的茶体验馆、茶农人家、黄羊体验馆、黄羊人家、渔体验馆、渔家风情的主题场馆,茶宴、黄羊宴、全鱼宴等特色产品;以及地方文化特色的核心融入,坚持“景城一体、景镇一体、景村一体、景民一体”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田园观光、休闲度假、农耕文化体验教育等多形式农旅产业,创新一批如“花海白坪·古村乡愁”的村落体验之旅,打造乡村森林康养“体验高地”。

提升森林康养服务能力。提高森林康养游客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整合和新建一批满足多层次需求的服务接待设施,完善休闲(运动)康养公园设施设备2处,分别为:红塔城市文旅康养公园,三台山户外运动康养郊野公园;环境打造及设施完善森林康养基地3处,分别为:植梦西厢森林康养基地、太平山牡丹园森林康养基地、云顶茶乡森林康养基地。

 专栏六  高质量发展林业产业建设重点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1.森林康养产业

围绕把南江打造成全国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和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的目标,规划新建国家森林康养试点基地1个,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建设乡镇1个,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个、市级森林康养基地5个,各类森林康养人家10家。优化完善各类康养基地配套服务设施,强化康养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推广康养基地标规执行。

2.核桃特色产业

新植核桃100hm2;低效林改造2000hm2;建丰产示范园3个,面积120hm2;培育省级核桃现代林业产业园区1个,在现认定的基础上,完成1个核桃良种的审定,新认定1个核桃良种,新建采穗圃6.67hm2;新建种苗繁育基地13.33hm2

3.林下经济产业

林下种植业:规划在新兴马镇、光雾山镇、赶场镇、贵民镇等乡镇发展林药200hm2。其中:金银花133.33hm2;天麻66.67hm2;在关路镇、神门乡、贵民镇、集洲街道、杨坝镇等乡镇发展林菌200hm2。其中羊肚菌66.67hm2;木耳66.67hm2;香菇66.67hm2;在集洲街道、公山镇、大河镇、长赤镇、红光镇、沙河镇、八庙镇、下两镇、正直镇、和平镇等乡镇林下种植蔬菜1200hm2。其他林下种植4733.33hm2林下养殖业:规划在集洲街道、公山镇、大河镇、长赤镇、红光镇、沙河镇、八庙镇、正直镇、和平镇等18乡镇发展林下养殖巴山土鸡5.8万只;牛0.3万头,南江黄羊0.9万头;养蜂0.3万箱

4.产品市场开发

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从事木材加工、松针资源利用、药材加工制造企业,提升林产品及林副产品附加值。根据招商引资情况,可配套建设厂房、仓储、员工住宿楼、办公楼等配套设施以及完善区域绿化、道路、给排水、电力等基础工程。

5.彩林花卉产业

建成花卉龙头企业1家,花卉市场2个,新建玫瑰花基地1个,66.67hm2,油牡丹基地1个,200hm2规划新建种苗基地2个,面积66.67hm2改造种质园2个、母树林1个、采种基地1个


第八章 实施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建设林业,充分发挥生态文化作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人文品质的重要功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需要

第一节 生态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优化生态屏障促进乡村振兴。依据《南江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充分发挥绿水青山第一资源优势,统筹生产、生态、生活一体布局,激发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动力,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以建设森林走廊、森林城镇、森林新村、森林水系,积极融入“秦岭—大巴山”国家公园为重点,加快构建申遗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点生态系统,筑牢渠江上游生态屏障。把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全面建成富丽安康新南江。

打造生态文化特色品牌。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和世界地质公园中评估要求,以及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2020-2030)总体规划,围绕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特色充分挖掘内林的树文化、花文化、园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康养等生态文化资源,依托生态文化特色品牌,开展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和文创活动,打造有特色、有品位、有创意、有市场的生态文化园区和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生态文化品牌。

第二节 推进全域绿化美化

实施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立足县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推进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目标。努力建成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县城绿化系统,县域原有山水格局及自然生态系统得到较好保护,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以上、防护绿地实施率≥8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

实施乡村绿化示范行动。积极抓好城郊绿化,切实做好自然生态绿化保护工作制定美丽乡村绿化指标,编制乡村绿化指南,总结推广乡村绿化模式,开展绿色新村、绿色家园创建活动,认定一批绿色校园、绿色单位、绿色社区和园林式单位。依托独特的山水草原峡谷特色,统筹近郊、乡村风景资源、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高质量打造一批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人家。

实施家园变花园行动。坚持乔灌花草结合、常绿落叶共生,着力打造既有季节轮换、又有常绿常青的森林花草多姿多彩生态景观带。坚持农牧民自愿,以培植特色经果林为主,辅以瓜果蔬菜和观赏食用两相宜的藤蔓植物进行美化,形成道路与河岸景观林、房前屋后经果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相协调的新村美化格局,积极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实现“春有花、秋有果、四季常青”的绿色生态家园。推进乡村庭院绿化,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树。

第三节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古树名木管理。建立全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库,实现古树名木规范化、动态化、信息化管理,搭建社会公众捐资认养信息平台。严禁大树古树违规进城。通过多种措施和渠道加强古树名木的生长、病虫害等监测,运用智慧管理平台,及时向社会发布古树名木保护信息。

古树名木保护。针对全县古树名木2551其中一级古树1149株、二级古树1067株、三级古树335编制《南江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探索建立个人所有古树名木保护补偿制度。设置古树名木保护牌,完成树龄超过50年(含)以上古树名木后备资源普查、建档并确定保护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统一挂牌管理,古树名木挂牌率100%。严禁移植古树名木,古树名木保护率100%。据实际需要,完善支撑架、保护栏、避雷装置等必要保护设施,强化保护牌及保护设施保护。组织开展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建设试点打造一批有知名度的古树群落和森林古道。

古树名木养护复壮。加强研究合作,依托科研机构开展名木古树和保护和监测,实施古树名木生长势监测、抢救复壮技术、育种扩繁、价值评估、文化推广等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培训。科学制定日常养护抢救复壮等技术方案。及时排查树体倾斜、腐朽、枯枝、病虫害等问题,古树名木濒危株及衰弱株及时实施抢救复壮。


第九章 维护林业资源安全

贯彻落实国家安全法规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施策全面提升综合防控能力和灾害处置水平切实筑牢南江林业发展安全屏障

第一节 强化森林防火

建立健全科学高效预防体系。完善预警机制,加强预警平台、森林火险综合监测站建设,新建森林火险监测站1个,在森林火灾高危区、高风险区的重点部位新建视频监控系统5套。在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水源管控难度大的重点区域建设视频监控系统5套。推广护林员定位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预防体系,实现火灾防控现代化、管理规范化、工作信息化。

推进地方防灭火队伍建设。各火险乡镇、街道以及重点林业企业应根据所在区域森林资源状况及森林防火任务需要,建立森林专业队伍和群众扑火队伍。到2025年,县级建立不少于50人的森林防火专业队伍。配备队伍单兵装备、扑火机具、防火车辆等装备,提高处置森林草原火灾能力。加强专业队伍营房和训练场地建设,提升地方专业扑火队伍基础保障。强化专业队伍日常训练,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

建设林业防火阻隔网络。重点针对国有林场、林区内部断头路,集材废弃和简易路,积极争取纳入防灭火道路建设项目。坚持新建与改造相结合,建立健全林区防灭火道路建、管、养工作机制,提高实现林区与外部道路互联互通,通达通畅能力。在森林防火期来临前,因地制宜采取森林抚育、杂草(灌)清理等措施,控制林下可燃物载量。调整林种结构,实施林相改造,种植不易燃烧的树种,建设生物防火隔离带。“十四五”期内,力争规划国有林场路网密度达到9.5m/hm2,重点林区乡(镇)路网密度达到17m/hm2

第二节 防治有害生物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针对南江中心测报点主测对象:华山松大小蠹、蜀柏毒蛾、核桃长足象,完善1个国家级测报点,5年内规划投资100万元。依托护林员、兼职测报员等为基础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地面网格化日常监测,结合航空航天遥感及无人机、物联网等智能监测技术,建立立体化监测网络体系。探索建立有奖举报制度,提高监测率。

重大有害生物防控。全面防控松材线虫病侵入南江县,认真开展春、秋两季松材线虫病普查,覆盖率达到100%重点加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秦巴山区以及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的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每年落实专项(病虫害除治)财政预算资金,强化松墨天牛、华山松大小蠹,疱锈病、核桃长足象、蜀柏毒蛾、云南松毛虫等病虫害防治。实现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

抵御外来物种入侵。加强重点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与治理,防止开发利用活动带来的物种入侵威胁。强化南江河、神潭河、木门河及沿岸水生生物资源的引进与开发利用管理,制定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方案,构建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与防控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外来入侵物种,及时上报。

第三节 加强野生动物疫病防控

健全野生动物疫病监测网络。构建以生态护林员、天保工程管护员等为基础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日常监测网络,规划建设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37个,建设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1个,建设应急控灾储备库600m²。配置满足工作需求的检疫用房、办公设备和技术人员等。

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与省内外相关科研机构深度合作,为野生动物疫情、疫病信息、发展趋势的分析,疫情预警及处置提供科学支撑。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野猪非洲猪瘟等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防控,防止疫病影响公共卫生安全。

专栏七  林业资源安全建设重点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1.森林防火建设项目

火险预警监测系统建设。建设森林火险监测站1个,新建视频监控系统5套。在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水源管控难度大的重点区域建设视频监控系统5套;野外视频监控系统20套,野外火险灾害自动报警监测系统2套。

装备能力建设。在重点林区新建瞭望塔5座;配备望远镜5个,手持数字对讲机10台;新建修缮森林消防水池15个;购置可移动消防水池5个,远程灭火炮10个;在32个乡镇(街道)建立防灭火物资储备库,采购防灭火装备5000个(套、台、组);购置消防车8辆,无人机10台,森林消防水泵35台,采购扑火物资、装备和宣传批示标牌等(红色的是反馈之前罗列的,请南江确定是否保留);配备5支半专业队伍灭火装备150台(套、个、组)。

防火阻隔道路建设。在5个国有林场新建或改造防火道路50km;新建或改造防灭火道路200km。

2.有害生物建设项目

监测预警体系:完善1个国家级测报点,规划5年内投资100万元。

重大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综合治理蜀柏毒蛾2000hm2、治理松墨天牛1333.33hm2、治理云南松毛虫666.67hm2、治理核桃长足象1333.33hm2,5年内计划投资440万元。

病虫害防治:开展华山松(大小蠹、疱锈病)治理。治理面积383.33hm2(其中华山松中度感病87800株,重度感病145000株),规划投入资金1862.4万元。

3.野生动物疫病防控

规划建设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37个,建设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1个,建设应急控灾储备库600m²。

 


第十章 增强林业科技创新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推动林科技与信息技术融合推动数字化技术为林赋能努力增强全县林业科技创新能力

第一节 数字林业与科技创新

林业数字化建设。以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管理体系为目标,实现全县森林资源数字化管理。依托全省林草电子政务协同和林权管理系统、林业数据管理服务和林业发布平台等,建立覆盖全林草行业的信息数字化体系,提升县、乡(镇)林业信息专网传输宽带,推进林草5G建设,进一步增强信息专网传输承载能力,建设智慧林。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升林信息化应用和管理水平,按照“基层信息汇总,全统一管理,分乡(镇)落实到位”的要求,力争实现无纸化办公、电子政务服务、行政许可项目实现在线处理,提供全面、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增强决策支持和应急处理能力,提升林数字管理水平。规划建设森林资源数据库1个,自然保护地资源数据库1个。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依托省级科研院所、川内大专院校,以组织实施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为载体,大力推广林业实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进行科技示范点建设,全面提升全县林业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水平。建立健全县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稳定科技人员队伍,在乡(镇)配备林业科技人员。着力林业产业、林业旅游开发与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加强对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和林农进行林业实用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培养和造就一批懂政策、会经营、有技术的林业技术骨干和林农技术能手,提高林农及基层林业工作者的科技素养。通过与川内大专院校签订培养协议,利用定向培养、委托(定单)培养等方式,培养本土林业专业人才,促进林业专业队伍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园266.66h,培训基层林技人员和林农1.2万人次。

第二节 林业服务体系建设

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供电部门,加大供电设施的保障力度。规划建设林区通管站国网30km。规划水源地,建设管护站管护人员饮用水供水站20处,设施生活污水的无害化处理站10处恢复林区巡护道路、防火通道断头路11.5km。建设林区通讯网络80km。加大力度推进职工周转房、森工文化等建设,改善国有林区生产生活及居住条件。

基层场(站)建设。完善基层林业场(所)各项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推进全县基层林业场(所)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建设。提高业场(所)森林管护、病虫害防治监测、预报,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处置能力,提高林业场(所)功能,优化设施设备配置。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机构管理和人员素质能力建设。规划建设、维修、加固、功能提升林业场(所)标准管护站23处,0.64万统一规划新建森林防灭火检查站15处0.4万

第三节 强化林业科技应用

加强林科技推广建设。加强林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林科学技术研究,争取在优质种苗科技创新、良种选育推广、造林抚育技术等重点发展的林项目方面取得一批突破性的成果,并积极推广应用,加强林科技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开展送林科技下乡活动,把广大林业急需的先进技术送到间地,切实提高林科技对农增效的贡献率。

积极组建专业合作组织。鼓励林农自愿入会,组建林专业合作社。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专业合作社承担林工程建设项目和林科技推广项目,鼓励其创建产品知名品牌。依法对农林专业合作社实行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组建林经营实体,积极引导林龙头企业与农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

加快林业发展融资建设。建立健全银行、保险、林、财政等部门和单位沟通协调机制,积极为农提供林发展融资支持。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农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等业务,增加林贴息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覆盖面。加大对林专业合作组织及成员的信贷支持,推行专业合作组织建立互助性担保体系,提高林生产发展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开展森林保险,防范金融风险。

专栏八  林业科技创新建设重点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1.数字林业与科技创新建设

林业数字化建设:规划建设森林资源数据库1个,自然保护地资源数据库1个。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规划建设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园266.66hm2培训基层林技人员和林农1.2万人次。

2.林业服务体系建设

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林区通管护站国网30km管护站饮用水供水站20处,生活污水的无害化处理站10处,林区巡护道路、防火通道断头路11.5km,建设林区通讯网络80km。

基层场(所)建设:划建设、维修、加固、功能提升林业场(所)标准管护站23处,0.64万新建森林防灭火检查站15处0.4

第十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攻坚战、净土保卫战,对林业建设环境影响调查溯源和管控,规范林业项目建设,保障环境安全,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和谐林业”的总目标。

第一节 生态环境现状

大气环境质量。2020南江县环境统计(不含机动车排放情况)二氧化硫排放量232.86吨、比上年下降49.5%;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利用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对南江县县城建成区空气质量状况进行了监测。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监测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为:

南江县县城建成区总体空气质量状况为Ⅰ级,优;污染指数为50。全年有效监测天数365天,其中优203天,占55.6%;良154天,占42.2%;轻度污染8天,占2.2%;无中度及重度污染天气。全年达标率97.8%,比去年上升1.9个百分点。

地表水环境质量。2020年1~12月,巴中市南江生态环境局委托四川凯乐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南江河的养生潭、东榆、元潭(南江县出境水)断面,明江河的大河、赶场断面及恩阳河的雷破石断面的河水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之规定进行了取样检测,检测项目共32项。结果表明:全县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较好,均符合当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与2019年相比,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变化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土壤环境质量。2020年,认真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四川省工作方案》,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林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原则,扎实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监管,突出重点区域、行业污染防治,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积极构建土壤环境管理体系,未发生土壤污染事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第二节 林业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来,南江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已逐渐被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林业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为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各类林业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林业发展中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必须以林业项目为基础,以环境保护法规标准为依据,以有关方针、政策、技术规定为指导,以实现林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从而达到保障林业生态安全、促进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林业资源、解决发展与环境矛盾的目的。

项目建设环境负影响分析。一是在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方面,重点实施廊道绿化、森林质量提升、资源保护管理生态工程。其在落实绿化空间过程中,部分涉及到施工环节。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扬尘、噪声等因素都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在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方面,完善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基础设施过程中,部分也涉及到施工环节。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扬尘、噪声等因素都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另外,随着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落地,生态文化福利能力将提升。在自然保护地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越来越密集,生态环境压力将随之增大。三是在优化绿色经济发展方面,将依托林业种植基础,大力拓展林业产业市场,延伸林业产品链条,其涉及种植、加工、生态旅游以及基础工程建设等,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扬尘、噪声等因素都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产业加工生产,必须遵循环保部门的相关法规政策,否则将为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因此,项目建设前期必须从项目用地、区域概况、工程发展概况等方面进行影响预估和评价,使后期建设能在各项环境功能要求可控范围内。

项目建设环境正影响分析。原有林业资源的保护可以有效的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加强林权的管理,可使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得到恢复,进而达到保持水土,防止地区泥石流等灾害产生的目的;林业资源的科学规划设计,使得森林可以发挥其防风固沙的功能,降低生态环境恶化的可能;强化林业资源的管理,大大减少了污染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林业资源的其他保护措施,使得整个林业生态内的物种多样性得到了保持。因此,项目建设对我国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节 生态环境影响缓解措施

林业资源保护措施。森林能够使得受到污染的空气得以恢复,可以给整体的生态环境起到改善的作用,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可以使得工业区所造成的污染得到很好的缓解,提高空气的质量,生物的生存环境也能够因此得到改善。因此做好城郊林业资源管理,降低因为工业污染而出现的生态环境破坏,城市的环境会有极大的改善。可以通过人工种植等方法,构建相应的防护林,增加森林面积,使得污染物不会对城市造成影响,这样空气质量会有很大的进步。

保障物种多样性措施。森林资源涵盖的内容多种多样,除了林木之外,还包含了野生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等,由于人们对于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森林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进而造成整个生物种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生物多样性也同样遭到严重的影响。在林业资源的保护过程中,除了对于传统的森林树木进行保护以及恢复工作外,对林区内的珍稀植物采摘以及野生动物的捕杀也要进行严格的限制。

林业项目保护措施。开展林业项目建设涉及土建工程时应顺坡开挖,尽量减少开挖面积,破坏原始植被;应注意选择施工时间,尽可能避免在大、暴雨天施工,防止施工期间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临时取土和弃土应采取拦挡措施,防止雨季径流冲刷,完工后及时绿化。

第四节 环境影响建

原有林业资源的保护可以有效的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加强林权的管理,可使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得到恢复,进而达到保持水土,防止地区泥石流等灾害产生的目的;林业资源的科学规划设计,使得森林可以发挥其防风固沙的功能,降低生态环境恶化的可能;强化林业资源的管理,大大减少了污染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林业资源的其他保护措施,使得整个林业生态内的物种多样性得到了保持。因此,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的林业资源管理措施,才能让生态环境获得良好的保护。

“十四五”期间,南江县林业将开展国土绿化、巩固生态保护,做强林业特色产业,这些都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在林业建设项目中进行科学、全面、深入的环境评价尤为重要,规范林业项目建设,保障环境安全,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和谐林业”的总目标。

第十二章 
强化林业发展支撑保障

立足创新理念,持续推进林业机制体制创新,全面夯实基层基础,狠抓工作落地落实,努力为南江林业高质量发展新赋能。

第一节 加强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机关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旗帜鲜明讲政治,响应党的号召。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实行分级领导和分层管理,层层落实相关责任,构建责任明确、协力推进、务求实效的工作格局。召开会议听取南江县林业局业务室、国有林场、国有林区相关部门规划意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同时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切实凝聚起新时期全面推动南江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推动规划落地见效。本规划是“十四五”时期南江县林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重要指导文件,是安排落实县级林业项目和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南江县林业局坚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美丽南江为契机,强化五大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执行力度,在总结南江县林业“十三五”的工作上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重要讲话精神,《四川林草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巴中市“十四五”林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南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的对接确保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第二节 强化制度保障

全面推行林长制。强化党委政府保护林业资源主体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构建党政同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源头治理的长效机制。出台县林长制实施方案,建立县、乡(镇)、村林长责任体系,建立“县林长+国有林场场长、乡(镇)林长+警长、村林长+监管员+护林员”的分层分级监管体系,建立涵盖森林资源监管、森林资源利用、森林安全维护等内容的考核体系,建立林长会议、工作督察、部门协作、信息公开等相关工作制度为重点的运行机制,定期通报林业资源保护发展重点工作,加强对林长制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天上看,地面查”全覆盖的林业资源监测和督查体系,逐步实现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预判、预警以及防治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通过“林长制”促进“林长治”。

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和统一确权登记,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生态补偿制度,落实森林、自然保护地保护相关补助政策,同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助标准。林生态产品、林农、专合组织、家庭林场、林业企业实施单位及捐资主体,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监督。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第三节 多措投入保障

强化资金整合管理。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整合用好现有财政性资金,重点支持生态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有效途径,在自然资源和土地开发中获得的资金按照一定比例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培育和壮大林业龙头企业,推广“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林产业经营模式,畅通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渠道。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在坚持实行国家、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以实现多层次、多渠道筹集生态保护建设资金。完善金融助力森林、保护地保护发展的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适当提高抵押贷款比例,适当延长贷款周期。鼓励各类生态保护基金、保险基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投资林业,探索利用信托融资、项目融资、融资租赁、绿色金融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和工具,搭建社会资本投资林业的投融资平台。

第四节 夯实基层基础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开展林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建设,成立专项研究小组,组织协调科技队伍建设和基层技术人员体系建设,培训当地林业技术人员、乡镇、企业、农户等,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时,积极引进技术人才,补齐当局林业发展技术短板,补全林业高质量发展人才结构,并发挥技术人才模范化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基层能力建设推进林业基层站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地质公园管理局、核桃产业发展中心、天然林保护管理中心、南江县林业站、木材检查站、野生动植物管理站、病虫防治检疫站、皇柏林管理所的服务、执法、管理能力。整合基层站所功能,优化设施设备,推进多功能综合型站所建设。探索林业基层站所管理运行机制规范发展林业行业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支持为林业改革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政策宣传、咨询服务。

加强国有林场林区管理健全国有林场林区林地保护、森林保护森林经营、监督考核等制度,实现国有林场林区森林资源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加强国有林场林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考核,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实施国有林场林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制度,推进大坝国有林场、大江口国有林场、魏家坝国有林场、沙坝国有林场、玉泉国有林场建设。

第五节 健全宣传保障

公众宣传。把宣传教育提高到林建设保障措施上来认识,加强舆论宣传,促进公众参加。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创新开展森林、保护等宣传。推动林生态工程全民共建、生态产品全民共享,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创新公众参与生态保护模式,适当开放自然资源丰富的重大工程区域,让公众深切感受生态保护和修复成就,提高重大工程建设成效的社会认可度,积极营造全社会爱生态、护生态的良好风气。

教育宣传。依托社会主流媒体,健全宣传网络,将国家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等作为普及生态保护和建设知识的重要阵地,依托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开展主题宣传,提高公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加强自然生态国情宣传和生态保护法治教育,依托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自然生态教育基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