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坝镇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
规划(2021-2025年)

2022-07-01 19:09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顺利实施并圆满完成了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规划(2016-2020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学习宣传深入开展,“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全面落实,新媒体新技术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广泛应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持续推进,全社会法治意识明显增强,以领导干部、青少年等为重点的普法对象法律素养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氛围更加浓厚,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中央和省、市、县有关“八五”普法规划的新要求、新部署,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普法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全面发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省、市、县委各项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紧紧围绕服务“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为目标,以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重点,以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工作着力点,完善和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促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全民普法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公民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为建设生态经济发展高地、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推进,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全民普法制度完备、实施精准、评价科学、责任落实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三)工作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民普法全过程各方面,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法理念和工作导向,做到普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促进人民高品质生活,夯实全面依法治县的社会基础。

坚持服务大局。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县重大决策部署和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普法,促进依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南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坚持全民普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一体推进,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辅相成、有机融合,持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普法融入法治实践、融入基层治理、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全面依法治县全过程。

二、突出普法重点内容,加大全民普法力度

(一)突出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引导全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模范践行。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做好进课堂、进头脑工作。通过多种形式,运用各类融媒体和平台,发挥好各类基层普法阵地作用,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二)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深入持久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国旗法》《国歌法》等《宪法》相关法律的学习宣传。阐释好新时代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强化全社会对宪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法治认同、情感认同和事实认同。加强宪法实施案例的宣传,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推动国家工作人员带头恪守宪法原则、维护宪法权威。认真组织开展“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关坝小学学生毕业仪式活动中设置礼敬宪法环节,推动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实现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

(三)突出学习宣传民法典。坚持将民法典学习宣传作为重点工作,大力宣传民法典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地位,宣传民法典在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阐释好民法典总则编和各分编需要把握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推动各村(社区)、各单位带头学习宣传民法典,主动落实民法典赋予的职责和义务,自觉规范行政权力。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组织开展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的民法典专项宣传活动,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四)突出宣传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把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为基本任务,大力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强化“十四五”期间制定和修改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加大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宣传力度。适应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大力宣传有关平等保护、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防范风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动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适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大力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法律法规,促进科技强国建设。

(五)突出宣传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适应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需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宣传国家安全法等,组织好“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普法宣传活动,提升全民国家安全意识。适应建设法治南江、平安南江需要,继续加强《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交通安全法》、《社区矫正法》等宣传教育,促进依法惩治和预防犯罪。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森林防灭火等方面法律法规宣传,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强教育、医疗、食品安全、劳动等法律法规宣传,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与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促进保障公民合法权益。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力宣传《乡村振兴促进法》、《动物防疫法》、《长江保护法》等农业农村相关法律法规,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非法集资、金融投资、消防、禁毒、扫黑除恶等方面法律法规宣传,依法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宁。

(六)突出学习宣传党内法规。以党章、准则、条例等为重点,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注重党内法规宣传同国家法律宣传的衔接协调。突出学习宣传党章,教育广大党员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尊崇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把学习掌握党内法规作为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列入党组织“三会一课”内容,促进党内法规学习宣传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做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的自觉尊崇者、模范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把握普法重点对象,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以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村(居)民等为重点,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不断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一)实施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教育工程。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深化落实党委会前学法、政府干部职工会议学法、专题会议学法、重大决策专题学法等制度,推进领导干部述职述法评议,探索建立领导干部学法清单制度、年度述法制度,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学法考法,推动领导干部做尊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扎实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活动。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大力推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制度,完善公职律师制度。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重大行政决策中的作用,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

(二)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工程。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尊法守法习惯。将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各个阶段,进一步健全学校法治教育内容和体系,从课时、师资、教材等方面加大学校法治教育保障支撑力度。继续强化“三带三进”教育模式,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普法机制。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积极整合和动员社会力量协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持续开展“学宪法讲宪法”、国家宪法日“宪法晨读”、青少年网上学法用法等活动。加强法治课教师、法治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工作制度,五年内组织对所有法治课教师进行一次轮训。依托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单位和村(社区)等基层组织,重点加强对不良行为青少年、闲散青少年等群体的法治宣传教育,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探索建立学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学校依法安全管理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注重发挥调解委员会在依法处理校内纠纷中的作用。

(三)实施村(居)民法治教育工程。着眼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依法治理。深化“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工作,加强对农村村民等人群的普法宣传和公益性法律服务,使其掌握日常生产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获得法律帮助的途径,了解自身权利义务,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继续实施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到2025年每村(社区)至少培育5名“骨干法律明白人”,每个村民小组和居民小区楼栋至少培养1名“法律明白人”。充分发挥村(居)法律顾问的作用,引导群众知法守法用法。

各村(社区)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分层分类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对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流动人口等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活动,提高其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面向服务对象和社会公众,在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所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和从业人员的法治教育。持续开展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法治教育,引导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工作步骤和部署安排

“八五”普法规划从2021年开始实施,至2025年结束,共分为3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按时间制定“八五”普法规划并报县司法局备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2年1月至2025年6月)。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分解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组织实施,确保“八五”普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2023年开展中期督导检查和表扬。

(三)总结验收阶段(2025年6月至2025年12月)。

五、工作措施

以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工作着力点,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推动法治宣传融入法治实践,大力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一)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教育引导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提高法治意识,培养法治信仰。把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与推进基层依法治理等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把提升法治素养的基本要求融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法治示范创建和平安建设活动。从遵守交通规则、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等日常生活行为抓起,提高规则意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权利与义务、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观念,纠正法不责众、滥用权利、讲“蛮”不讲法、遇事找关系等思想和行为。建立对守法行为的正向激励制度,加大对公德失范、诚信缺失等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把公民法治素养与诚信建设相衔接,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完善激励制约机制,形成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正向效应,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在参与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过程中开展实时普法。把普法融入立法调研工作全过程,通过公开征求意见、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解读法律问题,回应社会关切。规范性文件正式公布时,一般应当同步进行解读,加强实施前的宣传普及工作。把普法融入执法、司法过程。制定执法、司法办案中开展普法的工作指引,加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相关法律规范的普法宣传,把向行政相对人、案件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普法融入执法、司法办案程序中,实现执法办案的全员普法、全程普法。在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中,加强普法宣传。在行政复议工作中,利用受理、审理、决定等各环节实时普法,引导申请人依法维权、表达诉求。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正义可期待、权利有保障、义务须履行。把普法融入法律服务过程。法律服务工作者在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调处矛盾纠纷、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处理时,加强释法析理,引导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依法办事。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影响力,保证人民群众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针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遇到的具体法律问题开展普法,培育以案普法。充分利用典型案(事)件及时向公众进行法律解读,使案(事)件依法解决的过程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

(三)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普法。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实现普法主体多元化、运作社会化。壮大普法志愿服务力量。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普法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普法的途径,发展和规范公益性普法组织。加强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法律服务工作者、法治新闻工作者等特殊人群加入普法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发动支持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开展普法志愿服务。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加强对社会力量开展普法的管理服务、组织引导和政策、资金、项目扶持,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投入、公益赞助等相结合的社会普法机制。

(四)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精准普法。适应人民群众对法治的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提高普法供给质量。分析各类人群的不同法治需求,提高普法产品供给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和法治南江新媒体矩阵作用,推进新媒体普法平台建设,建立新媒体普法集群和矩阵。发挥“学习强国”等综合学习平台优势,形成多级互动传播。在充分利用传统有效的普法方式基础上,促进单向式传播向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转变,增强群众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使普法更接地气,更为群众喜闻乐见。

(五)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大法治文化惠民行动力度,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法治文化建设,有力发挥法治文化的涵养功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持续扩大法治文化阵地的覆盖面,提高使用率。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在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空间利用时体现法治元素,推动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红色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到2025年,辖区内至少有1个法治文化场所,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个法治文化宣传栏(长廊)等阵地。进一步提升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质量,推动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大力弘扬红色法治文化,加强宪法主题宣传阵地建设。

(六)加强基层依法治理。深化法治乡村(社区)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紧密结合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征求法律顾问意见机制。因地制宜推广“法律之家”建设经验,优化乡村振兴法律服务供给。持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深入开展“学法守法示范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动态管理,提高创建质量。建立“法律顾问+村(社)干部+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综治网络员”的基层依法治理骨干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四议四调四评”工作法,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深化依法治校,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师生法治教育水平。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防范校园欺凌、毒品、电信网络诈骗、非法传教、网络霸凌等方面的法治教育,深化学校及周边环境依法治理。深化依法治企,开展“依法经营示范企业”、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落实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制度落实公司律师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加强企业法治文化建设。提高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能力。推动企业合规建设,推动企业完善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和法律审核制度,提升企业法治化水平。依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依法调处劳动纠纷,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秩序。

(七)推进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推动政府部门依法治理,深化“法律进机关、进单位”,开展“依法行政示范机关”“依法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深化行业依法治理。引导和支持各行业依法制定规约、章程,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实现行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依法维护成员合法权益。推进业务标准程序完善、合法合规审查到位、防范化解风险及时、法律监督有效的法治化行业治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民法治意识,引导广大网民崇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

(一)完善组织领导。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社会广泛参与、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法治宣传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大普法工作格局。发挥镇依法治理办作用,有效运用会议审议、督促落实、调查研究、联络沟通机制,确保上级各项工作部署落实到位。支持人大加强对全民普法工作的监督和专项检查。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把推进全民普法和守法摆上重要工作日程,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严格按照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的要求,认真履行普法领导责任。

(二)健全制度体系。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考评和社会效果评估体系,完善考核办法和机制,加强考核评估结果运用。把普法工作纳入法治建设总体部署,结合各村(社区)工作实际,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法律需求,区别对待、分类考核,优化完善全镇普法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方式。

(三)拓展普法责任制。进一步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制定发布普法责任制清单。邀请法律顾问、司法所、派出所到镇进行法律培训,以案普法、以案释法。

(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创新。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在宣传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更加注重培育法治理念,更加注重培养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实现法治宣传教育重点向增强公民法治观念、培育公民法治信仰转变。发挥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在普法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巩固发展社会普法大格局。强化品牌效应,继续深化“法律七进”工作。

(五)强化基础和保障工作。加强基层建设,强化政策、制度、机制保障,确保人员、经费等方面保障,为开展普法和依法治理创造更好条件。落实经费保障,将普法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逐年调整,确保“八五”普法工作高质量开展。专款专用,确保辖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顺利运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